WFU
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2010/12/28 第三季第12堂課(補位合正力)


本週延續右手上翻肘式聽勁、接勁,進入到左手下壓肘式卸甲摔。除了再次體會「聽勁二波動 」, 移位重組的感覺。更深刻了解到,補位「合」對正力的重要性。這在太極拳論裡,相關的描述,就是「合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的感覺。但 重點還是在「指領」,這就是一般人學習太極拳無法體會之處。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!誤以為用腰來帶身、手、步,就一著錯,全盤輸了,學者不能不詳 辨!

1.     聽 勁二波動:一輕搭手的時候,感覺到肘線若被對方對到,這時候雖然對方尚未攻進來,但是意念已經有一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讓手盡快導直肘入方, 避開肘線,這稱為「意動」。接下來,再以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受第二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手就會導直肘入方和對方平行疊臂,這稱為 「勁動」。這就是聽勁的過程,聽勁完成移位重組之後,對方攻進來時,再用上翻肘式「接勁」。

2.     入 榫融合:聽勁二波動的過程,最主要是取平行疊臂和對方「融合」。所以「定指移身」,才能偵測沾點的沾黏度,保持不頂抗丟離,導出自己和對方最佳的攻防距 離。雙手的感覺,要好像木榫一樣,緊密貼合。又好像鑰匙和門孔,剛好接在一起。更簡單的說,就是太極拳中的陰陽融合,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 為懂勁」。這是「合擊」的關鍵,也才是真正「懂勁」的開始!這種黏著感,愈練愈精熟,就是讓太極拳階及神明的方法。學習太極拳的次序,王宗岳祖師早在百年 前就已經定下來了。

3.     合 擊:進入合擊的狀態之後,對方的掌、小手臂、甚至身體,就變我們小手臂、掌的延伸。因此,我們就和對方融合在一起。讓對方的攻擊,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。 正所謂自己的右手一定無法打擊自己的右手,所謂的「無敵」,不只是指「所向無敵」,而是「無敵無我」,陰陽融合成為太極一氣了。因此合擊的過程中,一定要 「舍己從人」,不只是自己在操作技術,而是要不斷順著餵勁的波動,來推動自己。所謂「機由己發,力從人借」,這個「機」就是「移位重組」的機,就是經由聽 勁和對方融合的機,這樣融合的狀態,是我們順敵創造出來的,所以才叫「因敵成體」。但是「接勁」的時候,力量要完全借用敵人來「引進落空」,所以才叫「力 從人借」。

4.     引 進落空:上翻肘式的時候,記得往斜上拉肘貼耳落空。過程中,一定要先「引入中軸」,這是引進的重點。自然會產生「一線貫串」,「三式一線」、「貼竿深 入」。引進完才能到落空點,千萬不能沒有引入中軸,就直接橫拉至落空點,一定會受制。落空完之後,繼續掌隨肘走鷹翻。最後左肩貼對方的手,合補成三角形陷 阱。

5.     合補正力:首先,右手鷹翻完成,左肩貼三角形,這時候要先檢查「右手」是否有合對正力。一定要在合的時候,形成爭裹,才不會在這時候崩潰。所以肘要放鬆外墜,右腰隙略後旋。記得「無過不及」,以手放鬆時推不對方來偵測,剛好在維持沾黏壓力的「臨界點」上,就是最佳位置。

6.     戳 形接手:接下來,左手以戳形「反捲落」,蛇纏上對方的肩。切記,不能直接跳空「跨抓」,肘會向外。而是要用纏法取平行疊臂,肘會準備進入下壓肘式。左手戳 形纏肩,也會帶動身體微走後弧,合補「左手」的正力。雙手合補完正力之後,身體會有「虎坐」、「氣貼背」之感。此時,右腰跨後旋開,右腳自然會後旋盪出。 然後,再以下壓肘式龍形卸甲摔,將對方卸化至地上。此外,在過程中,務必要「雙掌看中間」,才能不斷合對正力,而不會出現開肩的問題。

7.     補 位體驗:我們在摔技的時候,最常犯的錯誤,就是「開肩」。例如雙手抓握對方的肩袖,如果直接摔對方,摔出去的第一時間,手就偏離正力開肩,就必須用橫力。 所以我們要走後弧補位,調整出我們要摔敵角度的正力,就可以輕鬆摔敵。如果再配合高低撥轉摔,就可以更輕鬆破壞對方的腰隙。這裡要記得,我們的補位術,看 起來像是腰轉,還是「指領」!雙手輕沾對方,愈鬆柔愈好,才能聽勁,定指移身,移位重組找到對方身體的弱點摔。所以是手為了找到正力,而帶動身體轉動;並 非身體轉動來找手的正力,意念一錯,就白練了!這就是我們先練習手會聽勁的原因。

8.     太 極柔術:如果雙方都把雙手放在對方身上,看起來就像是柔道了。只要取平行疊臂,就可以摔打對方。所以太極拳厲害之處,就是同樣一個左掤或右掤,可以用來當 做擒拿的手法,可以當做抓領摔技,可以馬上轉變為「戳砸拳」,甚至可以馬上帶動「腿法」。這一切都只需要學習一種手法,就可以自然完成「摔打拿踢」的訓 練。這樣優秀圓全的武術,沒有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,是永遠無法理解太極拳厲害的地方。

9.     虎 形下壓肘式:複習下壓肘式,首先必須「沉肩墜肘」引進,打擊自己的「中軸」完全放掉手上的殘勁。記得,手一定要和身體脫開!如果身體自己主動彎腰,就會被 對方毫不留情的打進去。當手上的殘勁完全消去,就可以加入驚鴻掌的練習,五指自然打開,準備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接下來,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用肘來推動自 己的中軸,讓身體被逼退和轉身。同時由內而外,畫一個C 形(揉掌),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,形成「渾圓樁」,肘會墜向前。接下來,因為手領不動對方,所以就會合補三角形陷阱,再往前隅領出。

10.  龍 形下壓肘式:當對方攻進中線以內,都可以用虎形下壓肘式化解。一但對方攻超過中線的時候,就要轉為龍形,以龍形「斜角」正力對敵。所以,引進的時候,要引 進到腰隙褲縫處,以龍腰對敵。落空的時候,同樣讓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。合的時候,補成三角形陷阱,虎口剛好會接敵。這時候也會合成爭裹,接手的地方 就變成「正力的出口」,再領出。這也算是一種「龍虎交變」的練習。

11.  餵 勁的經驗:鬆柔的餵勁,可以很容易聽勁,感覺到學生的弱點和從中知道學生可以加強的地方。為了學習應付內家的高手,平常也要習慣鬆柔的追蹤黏攻。學習不丟 頂的走化模式,才能練習順應。但有時候,如果學生不容易感覺到正力或橫力的差別,可以加強力量,由推不動的感覺,找到身體的正力感。此外,用強力也可以檢 驗,學生是否在走化的過程中,哪一個點出現崩潰。此外,引進消去殘勁的時候,要停頓一秒鐘,才能完全消去柔韌感。會打的人能成為選手,會餵勁的人才會成為 好的老師。因此,平常應該多注意老師如何餵勁?餵勁的手法為何?餵勁的目的是什麼?這樣才能確實掌握學生的身體感覺,完全正確而不會出現偏差。

12.  引 落、連環、串子的區別:首先,三者的軌跡雖然不同,但其實都有互通之處,用技時可以互相轉換。簡單說,引落術,就是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進入「落空點」, 以「引鱉入甕」的模式,殺敵。連環術,就是要「環進環出」,在斜隅環上攻守。串子術,這是在邊牆正力線上,戳砸對敵,不讓對方進到身上來。所以,邊線上的 走黏使用串子術;攻入中軸的走黏使用引落術;攻入後隅前隅的走黏使用連環術。因此,學習完各種走黏的軌跡,再配合龍虎形、進退步,就可以解決對方各種「有 效」的攻擊方向和角度。對於無效攻擊的橫拳、王八拳、輕拳、亂揮拳,直接用重拳破體,甚至用「換拳」都可以,根本不需理會。所以,我們要學習對的方法來解 決對的問題。而不是整天思考錯誤的問題,希望從中來找到對的解決方法,就是緣木求魚。

太極拳,就是如此複雜而簡單的體系。學習過程中,有成千上萬個重點,細膩之處絕對是常人無法想像。但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學習太極拳,一開始感覺是求學,最後則是求道。求得圓融,無為而無不為的道。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無敵無我,融合一氣,以靜制動,才是太極拳。

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

2010/12/27 開車與太極拳


開車的時候,某些概念,其實和太極拳用技的感覺滿像的。雙手握方向盤,意謂著指領式。而整個車身的移動,則代表我們的身體。我們用手來控制車身方向的移動,就好像用指領式帶動全身,移到正確的方位前進。

往右轉動方向盤的時候,右手戳形、左手砸形,車頭會往右移動。往左轉動方向盤的時候,右手砸形、左手戳形,車頭會往左移動。當然,方向盤已經被固定,手無法戳砸向前隅,但由指領帶動身體轉動方向的感覺卻非常像。

開 車的時候,調整方向盤的主要目的是什麼?其實是要和馬路或是對向來車取「平行」。看似很簡單的道理,卻已經圓滿解釋為什麼太極拳能做到「任他巨力來打 我」、「快何能為」?因為就連車子那樣大的衝擊力量,或是快的速度出現在我們面前,只要在空間中順勢取「流法」,就能安全的駕駛。

此 外,太極拳常使用的「定指移身」,也像是學習車頭不動的甩尾技術。運用「不穩定的動態平衡技術」,維持高速過彎。我們都知道,甩尾技術的使用時機,常見於 越野拉力賽車等路面抓地力較少的塵士路面。這剛好符合我們指領式的太極拳,如同不斷在空中移身作戰,而不同於只注重抓地力用技的太極拳。

這樣簡單易懂而生活化的道理,其實就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。當然,學習開車就好像學習用技一樣,是最後的運用部分。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就好像先學習製作車子。等車子造好之後,再去思考開車的問題。

其 中,最關鍵的一部分,就是學習讓方向盤、加油、煞車、換檔等輸入零件,控制全車整合的內在傳動原理。這在太極拳的學習,就是從聽勁、定指移身導勁開始,然 後由「連環術」開始學習「氣如九曲珠」的內在傳動軌道,整台車在高速行進的過程中,才不會自我解體。這部分等學過之後,就能更進一步體會了^^

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
2010/12/21 第三季第11堂課(伸)


太 極拳在做戰時候的內的感覺,就是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。外在的形態,就是「隨屈就伸」,「屈伸開合聽自由」。這句話,至少有兩層意思。第一 層意思,例如「隨」、「就」、「聽自由」,都是「被動語態」,都是必須「舍己從人」。第二層意思,例如「屈」、「伸」,就代表太極拳有兩種形態的表現。所 以在宗岳門的學習裡,一種是學習「屈」手的大纏技術,一種是學習「伸」手的小纏技術,兩者最後會合而為一。

而 這個「伸」手的小纏起手,其實我們一開始教正纏法,就先教了,簡單說就是「滾鑽入方」。例如,我們在學習引落術的上翻肘式,一開始是往斜下「滾鑽入方」。 我們學習反身大纏,一開始是往左側「滾鑽入方」。只不過,當時的滾鑽入方,完全是用來卸化對方的攻擊。現在則是當我們和對方接手的時候,朝著對方的手臂, 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取平行疊臂,順敵產生聽勁線,自然避正打斜。

所 謂的「聽勁」,再次強調不是聽力量,因為聽到力量大小的變化,必定出現了「頂抗、丟離」。所以,其實是聽方向,更明確點是聽對方「正力」的方向。所以,一 接手的時候,雖然對方只有輕輕接觸到的黏度,但還是可以感覺到對方正力的方向。所以,我們的手要立即鬆開,以定指移身推不動對方的概念,順敵滾鑽入方。因 此,接觸點的黏度仍然維持一致,但事實上我們已經走化開來,甚至取得平行疊臂,有機會反黏對方。「滾鑽入方」看似走化,其實是在反黏對方,這種「砸拳」的 軌跡就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」

啟 動聽勁線,就是武禹襄所謂:「每一動,惟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須貫串;不外起承轉合。始有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」始有「意動」,感受對方的 正力方向,已經攻進自己的身體。就要經由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覺勁如同波動般,從指尖導到身體,這就是既而「勁動」。經由聽勁「二波動」,讓自 己身體順敵重新組合成新的最佳對敵形態。這樣的感覺就是「因敵成體」、「移位重組」。所以當對方真正攻進來的時候,我們早就已經避開對方正力的方向,根本 打不到自己的本體。

所 以,太極拳其實是一點點輕柔的力量,都不讓對方掛在身上。我們在餵勁的時候,一定要先以輕沾的方式,讓學生學習聽勁,感覺正力對到自己身體的感覺。讓學生 經由聽勁二波動,「移位重組」,完全避開我們的正力攻擊之後,再進攻,看學生是否能順勢化解。因為,只有先學習聽很輕柔的力量,都能借這一點力來推動自己 導勁。當對方以巨力來攻擊自己的時候,才會很習慣地順敵導勁。若一開始就不斷用很大的力量餵勁,學生的聽勁能力反而會變得很遲頓,而且很容易練成「反 應」。

若 很小的正力,沾到自己的身上,都能夠立刻經由聽勁線順敵走化流開,避開對方的攻擊。這樣的感覺,就是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」因為,對方的力量,根本 攻不到自己的身體上來。進一步,才能慢慢達到所謂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境界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就要好好地從聽勁來下功夫。

所以,學習太極拳,全部都要用「走、黏」來思考。當對方在「方位」上取得優勢,我們要完全順敵走化。等待自己取得「方位」上的優勢,再完全順敵追蹤黏回。這就是「好漢交手位奪位」,完全學習用「奪位」技術,來達到我順人背。

我 們一開始學習「引、落、合、出」的引落術,原則上「引、落、合」在進行「走」,「出」的時候在進行「黏」。當然,出也包含其他分擊的打、踢等等。此外,在 引落合出之前,還隱藏了一個「伸」,就是滾鑽入方。滾鑽入方可以卸化別人的攻擊,為起手的第一個動作。現在要練成用來聽勁,探測對方虛實的小纏技術。

實 際運用的時候,小纏的「伸」手技術,會放在大纏之前,這是因為對方攻防深淺的關係。小纏啟動聽勁線,就可以立刻導出適當的攻防距離。如果對方沒有繼續進 攻,我們就可以使用小纏,或是使用大纏「進步」搬攔摔。但如果對方繼續進攻,我們再使用大纏防禦,或是直接「退步」化解,用退步小纏倒攆猴摔。但學習的時 候,務必要先學習大纏,再學習小纏。因為,小纏完全是大纏的縮影。大纏的技術愈精確,小纏的技術才會更巧妙,幾乎藏在無形之中。一開始沒有精確的大纏走化 技術,就直接學習小纏的聽勁、導勁技術,很容易出現頂抗,或是直接被對方打出去。

所以,一和對方接手,啟動聽勁線,滾鑽入方,「移位重組」之後。重心就會完全落在後腳,身體片旋,手落在前隅。此時要記得,手絕對不能落在中線。手落中線,代表肘沒有翻入斜角線,避開對方攻擊肘線,還是受制的狀態。手落前隅,指尖指向對方,沾點自然會落在正力線上才對。

接下來,手要往斜上拉成「上翻肘式」,過程中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引入中軸,再落空至落空點。這個部分,相當於反身大纏,從猴相進入拉肘貼耳的時候,自然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避免受制。

落 空完後,轉身合成第二次三角形陷阱。準備推出去的時候,感覺推不動對方,自然會形成「爭裹」。肘往外墜,身體有氣貼背之感,腰隙後旋。原本被對方擒鎖的 手,因為身體「合補」的關係,正好會變成正力的出口,就可以推掌出去。合補的感覺非常重要,身、手、腿三體的內勁,才可以蓄在一起。其中的關鍵,就是「命 意源頭在腰隙」、或是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。由於是經由無力技術,指催肘、肘催腰,形成爭裹的蓄勁,所以仍然是指領式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出現爭裹之後的推 掌,內勁自然湧現,而且不會開肩。沒有出現爭裹的推掌,不僅會出現橫力,也很容易開肩。

同 樣的推掌技術,拉肘貼耳之後,變成掌隨肘走鷹翻,就可以使用「攔」法。左手帶掌,以刮三角形的模式截對方手、肘或肩,右手就可以出砸拳,或是左手直接進入 「橫肘」攻擊。如果是同側手的攻防,則可以在鷹翻之後,左手反纏對方的肩,右腳順勢後旋盪出。左手再以下壓肘式,龍形卸甲摔對方。

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摔技,其實是右手左手,連續進行兩次引落合出之後,才可以完成。下壓肘式也就是「單鞭下勢」的手法,這時候就可用來當做摔技,將對方捲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所以,下周會再多練習這個摔技,同時加強「下壓肘式」的訓練,讓摔技更為流暢。


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

2010/12/14 第三季第10堂課(小纏導勁)

延 續上週走黏、主動被動技術的認識,我們可以把對敵關係區分為「分擊」、「合擊」。依照攻防的深度,分為「腕關」、「肘關」、「肩關」,或是依照太極拳論的 定義,區分為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。當兩個人分開,沒有沾點的狀態,所進行的攻防,稱為「分擊」。當兩個人接觸在一起,出現一個以上的沾點狀態,所進行的攻 防,稱為「合擊」。

武術,也常因為「分擊」、「合擊」的著重不同,衍伸出完全不同的武術。例如「拳擊」、「空手道」、「跆拳道」,就是典形著重分擊武術。所以都是在分開的狀態,開始進行拳打腳踢的攻防。一但雙方接觸在一起,規則上就會將兩人分開,繼續開始做戰。

相對的,像是「柔道」、「摔角」、「巴西柔術」等,都是著重「合擊」的武術。也就是認為真正戰鬥的開始,一定是在雙方貼身接觸後所開始進行的纏鬥。因此在技術上,就會著重於拿摔、關節技鎖定等等。

我 們宗岳門,依照王宗岳祖師太極拳立論:「太極拳者,陰陽之母也,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」建立了宗岳門「分合」太極拳。這裡的分合,就是指「分擊」、「合 擊」,因為太極拳是同時著重於分擊和合擊的武術。只是我們必須了解,太極拳的「分擊」,是先經由「合擊」訓練出來的,這就是我們宗岳門強調先練習摔技的原 因。經由摔技來讓我們的分擊打踢技術,更加精確,這樣才能練出「順應被動」著重靜合的太極拳。如果只練習「主動」分擊技術,就會習慣於「反應」,追求快 速,而無法體會「順應」的感覺了。

因 此,我們一開始學習「引落術」,就是進入「被壓制」的合擊狀態,學習完全「順應」對方的被動技術。引落術的原理,就是要不斷地引對方的勁來打自己的中軸, 自然可以化解,這稱為「不化自化」,或是「引入中軸」。落空的過程,就是要盡快和對方取「平行疊臂」,所以不是只想著把手拉到落空點,而是要盡快讓「小手 臂」和對方平疊,讓「肘」避開對方的攻擊線。落空完之後,身體再補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出拳。

接 下來,則是學習,當雙方從分擊進入到合擊的瞬間,我方「尚未被壓制」的合擊狀態,學習「主動」的「小纏導勁」技術。這時候,意念都要放在中指尖,以中指為 旋轉軸。由指尖往肘,依序滾鑽向前隅。由於是「定指移身」,想像沾點推不動對方,勁線就會從指尖,依序導回身體。練功的時候,要刻意讓肘翻入斜角線,身體 才會被推開,移重心完全到後腳,自然會略為轉身。

練 習小纏導勁的時候,務必要從指尖「依序」滾鑽,也就是由梢尖慢慢擰到根,不能「梢根同擰」,勁線才能順利傳導。所謂「小纏難在直」,導勁的時候,手感覺是 「一直」在滾鑽伸直,只不過因為「定指移身」,身體反而會「一直」移重心後退、轉身。但過程中,完全是「指領」帶動,千萬不能意念斷在中間,想成由身體帶 動移身、轉身,都會斷勁。此外,身體也要完全「放鬆」,全部都是由指領帶動,如果波動傳導的過程中,出現「折角」,就代表折角的地方沒有鬆開,所以勁傳不 過去。

如 果身體無法完全放鬆,可以練習「龍形小纏導勁法」,讓身體更明顯感覺勁線的流動。這個功法稱為「指月法」,假想右上方「前隅」有一個月亮。同樣的,由中指 尖開始旋轉指向月亮,完全放鬆地經由手的重力,讓採、挒、肘、靠依序掉入斜角。身體移重心的同時,使用「踏枝法」。導勁完成的時候,身體會自然下降,重心 完全到左腳,左顧。經過指月法的練習,感受勁從指尖依序導回身體的流動感。這樣訓練的目的,以後一和對方接手,甚至是在接手之前,就會習慣經由指領,帶動 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同時找到最好的角度反擊。

因 此,當我們和對方接手的瞬間,就要感覺對方力線的「方向」,稱為「聽勁」。聽勁絕對不是指聽力量的大小,因為聽到力量大小的時候,已經要用「被動技術」走 化,甚至來不及了。所以使用「小纏導勁」的目的,就是要在接手的瞬間,主動取得平行疊臂,避開對方攻擊肘線。這就好像,我們在對方的攻擊路線上,製造一個 「溜滑梯」、「滑水道」。如果對方繼續進攻,就可以順著這個滑水道,引落對方進來,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「吞吸感」,好像「吸麵條」一樣,吞進來。如果,沿 路上都被對方制著肘,就好像「如鯁在喉」,就必須被動順敵拉到落空點,看是否有機會取得平行疊臂,再反制攻擊。

如 果「小纏導勁」取得平行疊臂後,對方沒有繼續進攻,就可以使用「二起手」。上拆一點,走螺旋線纏上對方。碰到掌根的時候,五指彈開,進入四掌點,最後以虎 口「平切」,踏技壓制對方。虎口「平切」的掌法,非常重要,稍微折腕,內勁全失。這時候,要「氣達指尖」,五指都自然放鬆舒展打開,如同水通過軟水管一 樣,自然會變直。

最 後,則是在分擊狀態。當對方拳打過來的時候,同樣是以小纏導勁的模式,中指就開始往對方的手臂滾鑽,在空中取平行疊臂,這樣的技術就稱為「流法」。取完平 行疊臂之後,繼續滾鑽成上翻肘式,合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直接出砸拳。出完砸拳的時候,「肩再貼拳」,就可以再進步連續出第二次的砸拳。這個部分的練習, 要和引落術的上翻肘式有些區別。引落術的上翻肘式,是在被壓制的狀態下,所以會進入落空點後,再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再出砸拳。這裡則是取完平行疊臂之 後,直接合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出砸拳。

因 此,「小纏導勁」的重要性,就好像是連結「分擊」和「合擊」的橋樑。經由「小纏導勁」取得攻守最好的角度和距離的方式,完全是經由指領帶動的順應,而不是 光靠身體和步法移動的反應。「小纏導勁」的技術,其實又稱為「定槍法」,往前黏攻就是小纏,往後走化就是大纏。所以,學習完「引落合出」的引落術之後,還 要加入「小纏導勁」,變成「伸、引、落、合、出」的概念,用技的時候才會圓全。這也是為了將來的「槍形推手」在打基礎,務必仔細體會。

小 纏和大纏,在「定步」的時候,最主要是用來處理對方攻擊深度的差別。原則上,定步的時候,對方攻擊的深度,進入「肘、靠」的時候,會使用大纏來處理。因 此,才要特別練習「上翻肘式」,「中平肘式」、「下壓肘式」,「反身大纏」,意謂著被壓制肘和肩時候的解決模式。但如果定步的時候,攻擊的深度,只有 「採、挒」的時候,其實只要用小纏二起手就可以解決了。

當然,小纏的技術,不是說不能處理「深層」攻擊,只要配合「步法」就可以變成「退步小纏摔」(倒攆猴)。大纏的技術,不是說不能處理「淺層」攻擊,只要配合「步法」,身體往前補位,就可以變成「進步搬攔摔」!

太 極拳為什麼能夠順應對方,「因敵成體」,就是具備了「小纏導勁」的「定槍法」技術。今天算是導勁練習的初體驗,最主要是先感覺勁線的流動感。練習重點,就 是「定指移身」,由梢慢慢擰到根,讓採挒肘翻入斜角線,產生移重心到後腳,身體片旋轉身避正打斜的效果。武禹襄稱:「每一動唯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需貫 串,不外起承轉合,始而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」的聽勁線;八卦掌則稱為「擰翻走轉」;太極拳,則稱為「伸」。看似繁雜,各家說法不同,理為一 貫,務必細加體悟之!

課後宗長精華文章整理:

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

2010/12/07 第三季第9堂課(蛇雀和走黏)


本週的上課重點,放在太極拳的綜合觀念整理。很多時候,學了很多心法、功法,但常常分不清楚練功和用技的差別,這就是對太極拳整體認識不足。如果問我,太極拳最先要明白的是什麼?太極拳最先要明白的就是走黏,技術原理就是方位,表現模式為蛇雀。

首先,學習太極拳第一件事,就是要懂得「走黏」的意義。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」這是指在「合擊」的狀態下,當對方以強勁壓制我們的時候,就要完全鬆柔地順從對方「引落合」,就稱為走。當對方的勢力已盡,我們取得順勢而對方變成背勢的時候,就稱為黏。

所 以,我們學習「引落術」的時候,不論是「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壓肘式、上段引落、下段引落、斜線引落、反身引落。」預設的立場,都是「人剛我柔」的狀 態,都是「受制」的狀態,反過來說都是被對方「黏」住的狀態。這時候,只能依照我們的引落法,完全順敵引進貼近主軸,拉至落空點,合成三角陷阱。轉變成我 順人背的狀態後,換我們黏住對方。

因此,太極拳合擊狀態時,雙方就是不斷地在進行「走黏」。「黏」就是太極拳的控制術,任何的摔打拿踢,都是在「我順人背」之後,也就是「黏」住之後,才開始施技使用。

那 太極拳從走變成黏的轉換點是什麼呢?就是武禹襄所謂的「往復須有折疊」,的「平行疊臂」技術。如果不幸被對方黏住了,引落合的過程中,就是為了要取「平行 疊臂」,才能以尖制根回黏。所以不論是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」,都是在練習不同角度和對方取「平行疊臂」的走黏軌跡。

例 如我們的帶掌接手,如果只想要接手,沒有取平行疊臂,就會直接用掌抓住對方,這稱為「跨手抓」,這是內家「嚴格禁止」的動作。不僅在實戰上,根本無法快速 地抓到對手的手,自己的身形也會出現敗形,占煞停止。非常不利於自己。所以,我們第一個要想的,就是以帶掌和對方取平行疊臂,取完平行疊臂之後,正好肘會 對著對方。因此,至少有變打為肘擊靠撞,或是抓握對方反摔,兩種技術運用。

我們在練習磨背功盪手的時候,其實就是在練習這個技術。雙手完全放鬆,經由全身的鼓盪,順勢將手盪起帶掌進入後隅,和對方取平行疊臂接手,就是「盪手」的技術。接下來可以反向穿掌推向前隅,就可以反摔對方。這些過程中,都要符合斜角拳的方位。

所 謂的「走黏」和「平行疊臂」指的都是「合擊」狀態的術語,內家都是從「合擊」開始練習,從中練習出精確的「分擊」對打技術。如果一開始直接練習分擊對打, 走黏技術不精確,出拳的技術也不會精良。但實際對戰的時候,除非像推手一開始設定在「合擊」狀態,必然是從「分擊」進入「合擊」。這時候想的其實仍然是 「平行疊臂」,只是在未接觸前取平行疊臂,我們稱為「流法」而已。

所謂的「流法」,就是在分擊的狀態下,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所以太極拳在做戰的時候,並非如一般人想像,兩個人一定要黏來黏去,推來推去。其實一使用流法,流開對方的攻擊,就可以回擊對方,這就是從合擊進入分擊的太極拳練法。

因 此,我們回顧「下壓肘式」。一開始餵勁的時候,一定是在合擊的狀態,而且我方受制。這時候就要使用「人剛我柔謂之走」的走化引落技術,取得平行疊臂後再回 黏對方。第二階段,和對手接觸的瞬間,就使用導勁的小纏技術,取得平行疊臂之後,就可以順勢回黏,稱為「即引即纏」。第三階段,還沒有和對方接觸,就在空 間中流法取得平行疊臂,我們已經準備好「三角形陷阱」引君入甕,接手的瞬間就取得優勢可以回黏,稱為「未觸先纏」。第四階段,一流開對方的攻擊,就可以順 勢戳拳攻擊對方,這才是太極拳正確的戳拳,分擊應用。

最 後,則是提到太極拳「行如蛇,動如羽」的蛇雀技術。所謂的蛇,就是非常強調擰指、正確掌法,如同蛇頭般帶動全身揉動的「主動技術」。所謂的雀,就是全身完 全放鬆,兩手如同翅膀一樣順敵鼓盪的「被動技術」。兩者使用的時機,當我們沒有受制的時候,就是採用「主動技術」來應敵,當進入合擊狀態而且受制的時候, 就是採用「被動技術」。

例如所有的引落術,一開始都是完全順敵走化的「被動技術」,等到我順人背的時候,再採用「主動技術」攻擊,或是摔技。或是像最近「千斤壓梢,連環可破」的連環術,就是採用「被動技術」,引落合之後,再以主動式出「穿掌戳拳」,或是「帶掌砸拳」。

所 以,太極拳的「主動技術」和「被動技術」是密不可分,一體兩面的。例如,一入門的時候,我們不管掌法,完全放鬆地讓手繞正環或反環,練習推托帶領,就是 「被動技術」。而洗環的練習,就是「主動技術」的推托帶領。像是上翻肘式,就是「被動技術」的練習;相似的「纏法」,就是「主動技術」的練習等等。

對 初學者而言,或許會覺得困惑?為什麼類似的功法、軌跡,有時候不斷強調指領、掌法,有時候又要求完全放鬆。原來一切都是以用技時候的狀態為依歸,受制的時 候,走化脫逃都來不及,如果硬是主動擰指,反而容易出現頂抗。反之,空出來的手,或是取得順勢的手,當然可以主動攻擊。但這時候就要使用精確的掌法,因為 錯誤的掌法,非常容易被走化反制。
走 黏技術,或是被動、主動技術,兩者其實是相輔相乘。主動技術練得好,被動卸化技術能力會增加。被動卸化技術練得好,施技的時候就不容易頂抗。八卦掌稱每個 掌法都要練成「本卸拆變」,其中的「本手」就是主動技術的掌法,「卸法」就是指要能練成被動技術。這樣我們才能使用「本手和卸法」,將對方「拆招」,甚至 「變打」!

所 以,平常獨自練技的時候,主動、被動技術都要練習,但要很清楚心中預設的敵方攻擊模式。練習主動技術的時候,就專心地練習精確的掌法、指法。練習被動技術 的時候,就想像對方綿密地攻擊,我們要全身完全地放鬆順敵走化。但不論是哪種練功方式,最重要的還是「方位」。抓準一次精確的方位,勝過拳打千遍。這需要 經過各種角度的手法,慢磨鬆練,手法就會變得非常簡單,但卻非常純粹。

練 功,就是一段「去蕪存菁」的過程中。就好像在煉丹一樣,功法和材料可能有千百種,但煉成的那一刻卻只剩下「圓融」,看不到中間的材料,結成「金丹」。太極 拳不需要「苦練」,但是要「聰明練」!不要自己胡思亂想,有問題就請問老師,因為自己發明的軌跡、手法大部分都是錯的。把練功的精神心力,全放在自己的出 拳角度是否正確,對敵的角度是否有取得平行疊臂,就會發現自己進步神速!完美地結合「方位哲學」,就是以太極拳理煉自己的最好根基。

本週的教學內容,統整了學習太極拳的各層心法,還有簡介主被動技術的重要性和使用時機。這樣就可以理解,練功和用技的差別,慢慢就可以得心應手了。大家的技術也不斷地在進步中,一起加油啦 ^^

本週參考文章:張三丰的蛇雀神話

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

2010/11/30 串子術和引落術的差異思考


王 師兄問到,串子術和引落術的差異。這是很好的問題,所以開一篇專題討論之。如果以武禹襄的四字密訣而言,引落術的用技概念為「吞」法,完全不改變對方的動 線,走化完成再反黏。串子術的用技概念為「蓋」法,仍然是順敵勁,但是以正力從敵方側面以戳砸拳,掀挫攻擊。所以同樣是面對「巨力」,引落術是練習兵臨城 下時,敗中求勝,引進落合空合即出。串子術則是在接手的時候,練習勝中求勝,牽動四兩拔千金。

基本上,核心四術的教學內容。引落術是學習「上翻肘式、下壓肘式、中平肘式、直線引落、斜線引落、反身引落」等。連環術,則是學習「推托帶領」。串子術,則是學習「戳砸」。

這 樣的學習模式,其實最重要就是學習「走黏」,或著是說走黏的軌跡。當這些軌跡,都在環內,都在正力線上的時候,自然會形成罡氣,就是「罡氣術」。學習這四 術的目的,就是要懂得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,走黏合一,才會是完全正確的軌跡。這才是太極拳「懂勁」的開始,也是往階及神明的第一步。

引 落術,雖然主要是學習走化,但是加入戳砸的概念之後,走化的軌跡,就變成黏攻的軌跡。連環術,只要是在環內,同樣的走化軌跡,換成攻擊的時候,就變成黏攻 的軌跡。串子術,主要是學習黏攻對方,同時也含有順敵勁的走化概念。三者的相通點,就是要從各種不同的軌跡,學習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。

三者的不同點,則是應敵的「戰術」不同。引落術,使用的是甕中抓鱉,口袋包圍戰術法,將對方引進我們的中軸,再全力加以殲滅。連環術,使用的是迂迴戰術,繞到對方的背後攻擊對方。串子術,使用的是側面夾擊戰術,不斷從側面掀挫夾殺,再加以殲滅攻擊。

戰術雖然不同,但是都具有內家「避正打斜,以正驅斜」的特點。一定要順敵走化,才能避正;從斜角黏攻,就是打斜。所謂的無力技術,就是使用正力,就是以正;從斜角側面力驅趕對方,就是驅斜。

因 此,所謂的無力技術,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。第一個是使用「正力」,所以一定要在環內,要有揉掌,才會是正力。第二個,則是要能避正打斜,以正驅斜,這就是 我們一直強調平行疊臂後再以尖制根的原因,因為這就是無力技術的起點。第三個,則是要能外三合,當採挒肘靠依序進入斜角的時候,就會帶動環步,形成斜角形 旋轉掌法。唯有符合以上幾個要素,才算是無力技術。而今天的課程,就是從洗環和無力技術的認識開始。

2010/11/30 第三季第8堂課(無力技術)


今 天的上課重點,從推托帶領開始,體會太極拳的「無力」技術。所謂的「無力」技術,並不是從字面上解釋的軟弱無力,不用肌肉力,而是完全使用「正力」。所謂 的正力,就是要使用斜角拳,讓推托帶領進入「環」內,就會形成正力。第二個條件,則是要有「揉掌」,才不會出現橫力,變成掰掰掌。第三個則是要符合「避正 打斜,以正驅斜」的技術原理,讓身體形成「正看是側,側看是正。」第四個則是讓「靠入斜角」,符合「外三合」的原理,自然就會動步,就會變成滔滔不絕的太 極拳打法。

首 先,感謝師兄帶來呼啦圈,可以讓大家練習「洗環」。首先練習指尖領,托起推出,就是我們上星期教的「穿掌」、「肘底捶」。反過來,則是練習領出帶回,就是 「捋」、「摟膝拗步」的手法。接下來練習掌根領,推出托起,其中推掌就是我們練習上翻肘式,最常用的推掌形。反過來,則是練習「帶回領出」,就是「海底 針」的手法。這一部分的練習,要注意肘外墜,不能隨便收回,會產生聳肩。

第 二階段,則是加入「揉掌」,讓肘入斜角。例如指尖領帶掌回來,或是掌根領推掌出去,都會形成「拉肘貼臉」,其實就是「揉掌」,練習讓肘入斜角。此外,雖然 是用呼啦圈練習,但這是用來方便說明。真實的練習,還是用意念操作比較準確,頂多在鏡子前面檢查有沒有脫環。因為,真正的環,不完全是圓形,而是砍中刺的 弧線。意念還是要放在「打人如掛畫」,「起橫不見橫,落順不見順」,全都是打在隅角。而推托帶領半環的練習,也不能出現打1/4環,或是超過半環的現象,一定要分清楚,用技才不會出現橫力。

第 三個階段,則是加入「避正打斜,以正驅斜」的「無力技術」觀念。雖然動作和第二階段一模一樣,當我們意念想成推不動對方的正力的時候,就會讓手催肘,肘催 腰。自然就會帶動身體轉身,完全避開對方的正力,再從對方的斜面側力推出。這個部分的練習,愈慢愈好,愈鬆柔愈好。因為牽動對方愈少,逼退自己身體轉身的 幅度就愈大,調整出來的反攻形態就愈好,長到自己身上的功力就更增加,標準形要練到「正看是側,側看是正」。如果對方的攻擊力量太強,身體轉身至極限時, 腿步會自然後旋盪開,再移重心至後腳,手仍然是推向前隅,這就是「小纏」的技術。但對餵勁的人而言,最好先餵學生輕柔的力量,讓學生習慣面對極輕柔的力 量,都不會想撥動對方,之後再餵巨力攻擊,就不會出現頂抗的現象。

這 個階段,要加入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的心法。將身體的動作,如同動畫般,切割成無數個靜止的片段,消去一切的慣性。又如「飛矢不動」,每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都 是靜止的。所以,雖然身體是動的,心理想的卻完全是「靜」。這樣練習無力技術的推托帶領時,才會完全地專注和集中,時時刻刻把注意力放在沾點上。沾點上的 壓力黏度,一沾上就要維持一定,多一分就是頂抗,少一分就是丟離。這樣的專注力,是需要經過「訓練」,並非與生俱來。深刻體悟這點的人,練太極拳的時候, 才願意慢練、鬆柔練、不發勁練,這才是內家讓自己功力增加的方式。並非經由苦練而成,而是在這過程中,精細地調整出拳收拳的角度、方位。因為,我們在快速 練習的時候,看起起動作是連續,但其實卻是「斷念」。反之,只有經過「靜」練的訓練,意念才會貫串,而不會有「斷續、缺陷、凹凸」處。

經 過第三階段的練習,我們可以體會到,「推托帶領」有一定的轉身模式。右手推掌和領掌的時候,身體會轉向右邊,重心在左腳。右手帶掌和托掌的時候,身體會轉 向左邊,重心在右腳。這是大鬆大柔的太極拳,自然的身體轉向,即拳論裡的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」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,即拳論「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 深。」。配合上「扣擺搬旋步」, 就形成「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」

第 四個階段,則是體會搬攔截扣的「搬」。例如右手推掌,就是把我們左側力量,「搬」到右側。右手帶掌,就是將我們右側力量,「搬」到左側。托掌、領掌,也是 類似的用法。但練技的時候,我們採用的是「搬而不搬」的三式一線無力技術。盡量不搬動對方,就會搬動自己,產生左右連續鼓盪的效果。

所 以,最後,我們練習「搬攔折枝摔。」餵勁者以右手攻擊,施技者先以右手帶掌接手,取平行疊臂引進,身體微轉向左側。右手推掌出去的時候,採用三式一線搬而 不搬,身體微轉向右側落空,同時左手帶掌接手,右手推掌的部分也圓抓握。這時候愈不撥動對方,就愈會和對方貼身,自然形成見肉分槍。第三次的搬動,右手帶 掌別翅,身體微轉向左側,然後再以「斜斬」下摔。

準 備下摔的時候,身體一定要完全放鬆,有「氣貼背」之感。身體轉到極限之後,腰胯一鬆,左腿自然後旋步盪開,但前方雙手的正力不失。腿步千萬不能自己主動, 身形一定會被拉動而敗形。下摔的過程中,雙掌看中間,走上弧龍腰移重心到左腿。結束的時候,膝蓋到胸部相距約一到兩個拳頭,此謂「打人如拔草」。以後摔技 的時候,習慣會控制對方到地面,再進入地戰攻擊,而不會出現拋摔的現象。

最後,則是要練習將連續三次的搬動連結在一起,體會「鼓盪」的感覺。我們內家的技擊模式很特別,不像外家採取「波浪鼓」的打擊模式,而是「甩繩式」的打擊模式,就好像流星槌一樣。我們的手就是流星槌的鐵鍊,全身就是流星槌,全身放鬆地鼓盪摔,就好像以全身60、70 KG的質量,從四面八方往對方最脆弱的地方砸上去。

這樣指領式的摔打模式,又稱為「飛鳥形」,有別於湧泉發勁的「走獸形」,是內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技擊模式。我們的雙手,這個時候化成為兩隻翅膀。經由指掌的轉動,帶動全身的加速,從上而下俯擊殺對方。

因 此,在用技的時候,就會深刻體悟「形如搏兔之鶻,神如捕鼠之貓。」從外形和用技的感覺,就像是空中的老鷹,要擊殺一隻兔子,這就是指領式發勁,飛鳥形的特 色。但在過程中,又必須時時對正力,隨時追蹤著對方的動態,不能讓對方有機會反擊,這就是神如捕鼠之貓。同時,也會體悟到「氣宜鼓盪,神宜內斂。」整個發 勁的過程中,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,這是奔放的部分。但是「神」卻不能渙散,要「勢勢存心揆用意」,得來才不覺費功夫啊!

本周所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,心法、功法、練技、用技,每一個部分都要仔細琢磨,才能練入身體裡。但這些都是為了「連環術」,和明年五月的「演武比賽」做準備,一起加油啦^^

課後參考文章:基本掌法介紹

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2010/11/23 第三季第7堂課(單掌八能)


十 三勢八卦五行,是全軍作戰的陣勢。而單掌八能「推、托、帶、領、搬、攔、截、扣」,則是單掌、單兵作戰用技的時候,所使用的技法。雖然是單兵作戰,但不能 脫離全軍陣法。所以十三勢陣法為先,單掌推托帶領連環術為二,搬攔截扣戰技用法為三,從中延伸出千千萬萬的招式。彼此奇正相生,環環相扣,太極拳就是用兵 作戰的極高藝術。

本 週仍然是從「外三合」功法開始,複習推掌、帶掌三式一線進步三體式。過程中要注意,外三合的要點,以上領下,上下相隨。滾鑽入方收回來的時候,就是移位挫 掀,重心移到一腳,腳會收到腳根。肘揉起的時候,手會進入後隅,再推向前隅。過程中肘與膝合,膝會微微拉起,好像會繞一個C,腳則是會被帶動,進入外擺步,腰胯轉平。環步踏出去的位置,要變成T形不能變成 L 形。推掌務必要確實進入後隅,再推向前隅。推向前隅的時候,一定要隨曲就伸到斜角。如果只推到一半,就只有打在「東方」,用技的時候會出現橫格、開肩,完全失敗。

接下來移重心到前腳,這是「定指移身發勁」。帶掌收回來的時候,帶動腿步進裡扣步,重心還是在後腳。意念上則要完全想「帶回後隅」,只是因為接手的位置在帶掌的中間點,形成「手揮琵琶」。接下來依此類推,左右手交換推掌、帶掌練習。

第 二階段,則是運用這個功法,練習「進步搬攔摔」。用技的時候,就要完全放鬆不要「造形」。滾鑽入方的時候,要確實地卸化對手,放鬆地讓對方托進後隅,再順 勢推掌到前隅。重點仍然在推到前隅,千萬不能推在東方。如果遇到強大的阻力,同樣的推掌因為推不動對方,自然會「定指移身」,帶動後旋步,再移重心到後 腳,手仍然會導直推向前隅,立刻轉變為「退步小纏」的技術。

推掌到前隅的同時,右腳踏到 45 度 角的外擺步,這就是「進步」。右手將對方的力線從自己的左側,運用推掌法,移到自己的右側,這叫做「搬」。移重心到右腳,不能改變沾點的沾黏度,對好右手 的正力,不能開肩,感覺像是方陣的收縮。然後左手帶掌,不改變對方的力線,順流築堤接手稱為「攔」,同時左腳進裡扣步。

然 後走後弧移重心到左腳,這時候要盡量貼近對方,見肉分槍,形成「氣貼背」之感,對好左手的正力,才能使用摔技。然後雙手在原接手的位置,鬆柔圓握對方的腕 和肘附近的位置,以捲落法下摔至前隅,感覺「打人如拔草」、「打人如掛畫」。摔的時候,只要記得「雙掌看中間」,維持正(陣)氣,就可以輕鬆自然。

第 三階段,則是加入「斜飛勢」,後旋步摔的練習。也就是在走後弧移重心到左腳之後,右腳後旋盪出,「起窄落寬」。但重點在於,完全不能動到沾點,維持正力, 重心仍然在左腳。切記,不能因為後旋步,重心跑掉,遠離對方,失去正力。下摔的時候,先練習主攻手為左手帶掌下砸向前隅,身體走上弧帶動龍腰,移重心完全 在右腳,結束的時候右盼。簡單說,又回到反身大纏一開始的龍形卸甲摔。整個進步搬攔後旋步摔,就是結合了右手反身大纏,到左手反身大纏的開始。這個地方要 注意的是,摔的時候,完全要指領,如果先動到龍腰反而會開肩。

第 四階段,則是準備加入右手的推掌攻擊。首先練習,俯掌形的推掌,進入後隅之後,指向前隅,再往前隅推出,又名「探掌」。再來,可以練習仰掌形的推掌,同樣 是進入後隅,再往前隅推出,又名「穿掌」。練習穿探掌的同時,左手可以小環刮挒的模式,帶掌進入右肘,右掌從左手裡的空隙穿、探出,這就是「高探馬」或 「肘底看捶」。

這類型的主動式推托帶領掌的練習,可以用「洗環」功法,全部都是指領。這部分,如果師兄家裡有呼拉圈,再麻煩帶來,下次更方便清楚說明,感謝。這些推托帶領的基本功訓練,也都是為了我們下一季的連環術在做準備。

最後,再次說明用技的方式,「搬攔截扣」。所謂的「搬」,即是「搬物移位」:用推托帶領正力,左右前後上下搬動,自轉、公轉,搬而不搬的三式一線鼓盪技術,連續搬動將對方搬倒。

所謂的「攔」,即是「順水築堤」:用推托帶領正力,順對方不改變對方動線,將對方攔阻在外,攔而不攔的三式一線輕攔技術,待敵勁流過,即倒手反擊。

所謂的「截」,即是「斷水截流」:用推托帶領正力,自敵勁中段施以截斷之術,有「截壓」和「截打」兩種,攻擊人體十八大關節

所謂的扣,即是「曲臂如勾」:用推托帶領正力,扣人體十八大關節。一手握扣稱為「鎖」,雙手握扣為「抱」。

本週的上課重點,就是從王蘭亭太極拳「進步搬攔捶」的用法,介紹單掌八能。課後的知識補充,請閱讀宗長精華文章,「宗岳太極單掌八能戰技」。下週再補充各種用技的練習,下星期見啦^^ 有任何問題,點選下方的「張貼評論」提出,有空馬上就會回答啦~~

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

2010/11/18 方位陣氣的重要性


上週四,首次讓串子班的師兄們,認識宗岳門太極拳,八卦五行陣法罡氣。所有師兄們,雖然只是初次體會到,王宗岳十三勢八卦五行的陣法概念,就已經讓所有的功法,瞬間整合在一起,這是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!

換句話說,高級的心法,可以幫助學員們,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,進入太極拳的法門。所有從前苦練的疑惑,都在方位陣法裡,找到完美的解釋。原來,真的只要方位正確,一切都正確。

心 為令,氣為旗,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。太極拳,就像是和對手在下象棋一樣,是在用陣法作戰啊!佈置方陣的概念有了,身手步法就懂得整勁。轉動方陣的概念有 了,就可以開始用陣法和對方融合,自然學會連環轉動,小纏導勁移身,因敵成體。呼吸方陣的概念有了,就懂得使用大纏引落術屈伸技術。固守陣牆的概念有了, 就會把沾點佈在陣牆上,三線不會交錯,對方無法越雷池一步,這就是罡氣術。出入方陣的概念有了,就學會在對方內門、外門搬動進攻,自然就會外三合。破敵方 陣的概念有了,就會使用串子術,在敵人的側面不斷掀挫進攻,破壞對方的城牆。

原來,太極拳的一切技術,都可以簡單地用十三勢八卦五行,包含和說明。就算是太極拳的初學者,也可以很快地經由陣法概念,快速地認識和學習宗岳門的核心四術。

我 相信,只要從方位陣法的理論開始訓練學生,再加入各種功法。宗岳門的技術,非常有機會可以縮短在一年內,完整的學習和認識,接下來就可以不斷進行用技的訓 練。如果有這樣的效率,太極拳將可以在更短的時間,傳授給更多想學習的人。宗岳門太極拳,將非常有機會,在這世上,永遠留傳!

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

2010/11/16 第三季第6堂課(外三合)


上 課一開始,提到上次「再按」發勁裡,引落術和串子術的差異。引落術,訓練的是引落合出,所以落空合應,在肩腋形成「爭裹」的時候,再發勁出去。而串子術以 中指尖領,則是會不斷地蓄勁,在過程中的任何一點,只要對方手一鬆開,就可以立刻出戳拳打擊對方。這就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。因此,對學習者而言,先 學串子術,會強調「黏攻」的意念。先學引落術,則會強調「走化」的概念。兩者經由連環方位術的校正,練出罡氣,才算是太極拳懂勁(氣)的開始。本週的主題「外三合」,基本上就是屬於「連環方位術」的校正。

首先,再次複習,「反抓肩袖鷹翻摔」的用技。除了基本的「滾鑽入方」移位挫掀,猴相對正力,拉肘貼耳形成爭裹等。鷹翻的時候,鷹頭要不斷地指向對方,鷹翻 完成的時候,合為三角形陷阱,都還是指著對方,這樣可以順勢出拳。如果要攻擊對方的手,再轉為捲落推向前隅摔。其實,在一開始的滾鑽入方的時候,指尖就已 經開始對向對「手」,和對方的空間上取「平行疊臂」。一路上槍尖一直瞄準對方,自然會從受制,解開對方的攻擊,變成反黏對方,這就是「往復需有折疊」。同 樣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的觀念。這時候會發現,經由「指領法」,自然會形成「三式一線」、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、「多術變打」….等用技八律。

鷹翻結束的形態,就是摟膝拗步的手法,如同「貓洗臉」。正確的手法,放鬆自然成樁,指向對方的中軸。錯誤的手法,指向其他地方,沒有回拳的念頭,肘會縮進來崩潰。這個部分,還可以加入握刀法練習,收刀的過程中,刀尖不斷對敵,自然也會調整好身形,隨時可以出刀刺擊。

以上是定步的用技,轉為動步的用技前,必須先加強練習我們的鬆身功法。首先還是最重要的「下弧磨背功」!站的時候,馬步一肩寬,或微內扣都可以,不要外 開。盪的時候要注意,重心虛實分明,兩腳底要平貼地面,不要內外翻,會牽動腰線,不會增加功力。過程中要慢,放鬆地感受「氣沉丹田」,才會自然形成「扭步 掰膝抓地牢」,重心才不會「上漂」。

定步練熟之後,轉成動步「下弧磨背功」。配合四十五度角,後旋步盪出,無過不及。這個部分也要慢練,體會腰隙在放鬆的時候,自然旋緊,再盪腿出去的感覺。

第二種功法,則是「黑桃定位法」。經由雙掌看中間的練習,在定步的時候,雙手左右上下漂盪,都不會開肩。這個功法,可以整合手、眼、身。感覺雖然只有腰在 轉動,其實還是指領,同時也練習眼神的左顧、右盼。同時可以從中練習,第三種功法,「雙手漂浮功」。其中,又包含「水漲船高法」、「托臂法」、「懸吊 法」、「提袖法」等等。經由這些功法的練習,讓雙手自然放鬆。

接下來,則是要正式進入,「外三合」的練習。所謂的外三合,眾所皆知是「手與足合,肘與膝合,肩與胯合」。最基本的操作,感覺肘膝有一條連線,如同傀儡戲般,由上領下的操作身體。外三合,是身體非常重要的規距、法度,在動步的時候,一定要符合。

所以,我們要先練習進步推帶掌的外三合,也就是「動步三體式」的練習。站的時候,要在一條線上攻守,同時練習三式一線。右手滾鑽入方的時候,會帶動右腿後旋收回左腳跟;上翻肘的時候,右膝微上拉;推掌出去的時候,帶動右腳趾領外擺步。切記環步出去的時候,不能變成L 形,而是丁字步。如果正確的時候,會完全形成外三合。

接下來,移重心到右腳,相當於推鐘式發勁的移身法。左手帶掌收回來的時候,會帶動左腿進裡扣步,又形成外三合,這就是「手揮琵琶」。右手會在左手肘的位 置,其實就是正面三角形定位,變成側面三角形定位。接下來,換成左手滾鑽入方收回來,再推掌出去,以此類推,不斷地練習進步外三合。

外三合的重要性,就在於全身的整合性會變得非常好。雖然是練習動樁,但慢練的時候,切割形成的每一個靜樁,都要非常穩定。由於是在一線上攻防,就會習慣和敵人應戰的時候,側身對敵,身體變得非常薄。

回到一開始的定步鷹翻摔,經過外三合的訓練,就可以開始變成動步的鷹翻摔。過程中要感覺,手催肘,肘催腰,腰再催腿步,就會自然盪出後旋步,再順勢摔出對方。

本週由於時間的關係,先介紹許多功法,希望大家能回家多多練習,慢慢感覺身手步法三合。下週會練習各種相關摔技,簡單舉例如下:
同側手
1.     進步搬攔內門摔。
2.     進步搬攔內門右手推掌摔。
3.     進步搬攔內門左手下壓肘卸甲摔。
4.     退步搬攔內門左手帶掌摔。
異側手
1.     進步搬攔外門纏摔
2.     退步搬攔外門轉內門摔
3.     退步搬攔外門轉內門左手推掌摔。
4.  退步搬攔外門轉內門左手推掌右手劈砍截摔。

下週將經由餵勁用技,檢查功法是否練習確實,敬請期待啦^^

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

2010/11/09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5堂課)


王 蘭亭太極拳,是具有非常完整武學體系的套路。我們上課的內容,就是其中的核心功法,等到將來有機會教套路的時候,將會發現很容易就可以學會。例如推鐘式發 勁,就是按;雙手順纏滾鑽爭裹,就是再按;兩手逆纏滾鑽爭裹,就是如封似閉;一手順纏,一手逆纏,就是上步七星或是打虎式等等。

一開始問到,兩手順纏滾鑽爭裹的時候,似乎無法蓄勁?這是因為,必須先練習小指依序相對展指收回至落空點,感覺滾鑽「爭裹」和引落合出。同樣類似的動作,改為「定指移身」,就會變成小纏「二起手」。最後,必須以中指滾鑽,彎弓回來,收到肩隅,就會變成串子術再按。

這樣的練習,就是要感受「勁以曲蓄而有餘,氣以直養而無害。」!我們會發現到,引落術的順纏滾鑽爭裹,強調的是引進吞化再發勁出。而串子術的順纏滾鑽爭裹,則是要練習一邊吞化一邊蓄勁。所以,在蓄勁的時候,尺骨要維持圓感,接勁接得連綿不絕,發勁才發得出去。

一 開始的滾鑽入方,鑽的意念還是要往斜下鑽,幫助沉肩。這是因為,初學者的肩關節還沒有鬆開,都會處於開肩的狀態。練習的時候,經由中指鑽,自動讓肩關節入 方,切記不能直接動肩,還是指領。甚至加入雙托日月和海底撈月的功法,練習「擰掌平肩」,讓「掌肘兩朝天」。上托的時候,會感覺到翻形,下撈的時候,則會 感覺到裹形,中間的時候,則是渾圓樁。

因此,所謂的沉肩墜肘,並不是像一般人想像中,完全放鬆不動就會形成的狀態。必須經過各種功法,尤其是正確指法的導引下,「擰梢不擰根」,肩關節才會習慣鬆開。肩關鬆開之後,手部的功防才能和身體的攻防「脫開」,等到之後教導勁的功法之後,才能「節節貫串」!

如果,以上的功法的訓練和操作都正確。以後在任何時刻,只要放鬆都可以沉肩墜肘,完全解決聳肩的問題。此外,兩手操作的時候,不容易開肩,自然會有裹形感覺。單手操作的時候,身體就要走後弧補位轉身,才會形成爭裹,其實就是沉肩墜肘的意思。

發 勁的時候,有很多重點需要注意。首先是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,所謂「有上即有下;有前即有後;有左即有右。」發勁如果容易出現越位或斷勁的問題,除了接勁蓄 勁要正確,捲落出去的時候,要更慢練習。隨時預備對方有反攻之意,就能連綿不絕,如同坦克車履帶般。務必「捨己從人」,多誤「捨近求遠」,差之毫釐,謬以 千里」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!內外家的差異,就差在這細微的一點而已。

第二個要注意的,仍然是「勁以曲蓄而有餘,氣以直養而無害」所謂,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。」發勁出去的時候,務必要先練習「直線」發勁向一點。所以,在蓄勁的時候,肘尖就是勁尖,力線向前。推掌發勁出去的時候,要推到「前隅」,不能下墜!差一公分都錯!此外,結束的時候,是以掌根推出,和推鐘式發勁不同。

第三個要注意的,就是「揉掌」。所謂「曲伸開合」聽自由;所謂「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」。最重要的概念,就是「揉掌」!發勁出去的時候,由圓而方或由方到圓,切記不能變成「掰掰掌」。太極拳是「外圓內方」的武術,或著說是「0或1」。兩者雖然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但學習的時候,要仔細分清楚才行。

最 後,則是練習,反身大纏「反抓肩袖」的用技。當對方抓住我們的肩袖的時候,其實是非常危險的,「身體是黃金」,最好不要讓人家碰。但「不幸」的被碰觸到的 時候,要立刻「移位挫掀」,以龍形來避開對方的主攻線,移重心到一腳上。我們可以感受到,虛實腳沒有分清楚的時候,很容易被對方拉動,破壞到自己的腰線。 反之,虛實腳分清,再加上滾鑽爭裹,已經先卸掉對方肩關的攻擊。

第 二個仍然是猴相,扭步掰膝抓牢,合對正力。第三個則是拉肘貼耳,會發現被對方的手卡住,但是意念上還是要掌肘朝天,然後在這時候,要形成「爭裹」。接下 來,扣腕鷹手可以抓住對方的手,順著「三式一線」、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,使用「以氣全吞」的「掌隨肘走」鷹翻。以「螺旋式落肘」的方式,帶動身體 繼續「坐跨」、「塌腰」。最後再「捲落發勁出」,將對方摔至地上。過程中,重心要能在一腳上,而且一定要引入中軸,要不然效果會大減。

此 外,也問到內家的教學特色。對於學生來說,一定要徹底體會「階」及神明的道理。就像練習導勁的時候,會告訴「勁起於腳跟」、「發於腿」、「主宰於腰」、 「形於手指」。當在用技的時候,只要想「滾鑽爭裹」、「引落合出」就好,就變成我們指領式的「行」於手指。就像學習推鐘式發勁的時候,一定會教「湧泉催身 體、身體催手、手催肘」,這是因為要練習「湧泉移身法」。可是學會指領式之後,就用「定指移身」來統合之前功法了。

也 就是說,之前的學習過程,就好像必須經過的階段,我們必須踩過之後,才能跳到下一個階段。但在下一個階段的時候,又要忘記之前階段的操作模式,兩者才不會 覺得互相矛盾。所以,學習太極拳的感覺,真的要學會「放下」。除非說新一階段的功法,我們練不上去,才會回過頭來複習之前的功法、心法,是否有錯誤。不然 都要以更高階的功法和意念,來操控我們的武術。

這就好像在煮菜一樣,煮菜的「材料」、「順序」其實是最重要的,第二個才是「火侯。」所謂的功法就是材料,所謂的順序就是階級神明的感覺。每一次來上課,都會因為新的元素加入,而有全新的體會。所以之前的學習,都是為了今天的學習在打基礎。最後,才是練習的時間(火侯),將所有功法練入身體,讓用技更流暢,成功率更高。

所以,相信大家只要按部就班、循序漸進的學習,清楚掌握每一個階段要學習的內容,一定能夠練成。最後才會深刻體會到,原先看似漫長的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」的道路,其實反而是前往最後「見山還是山」的內家圓全認知最快途徑了 ^^

課後學習:武禹襄打手要言

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

2010/11/02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4堂課)


一 開始,問到我們的鬆身功法。從頭開始,有「俯仰功」,還有左顧右盼,鬆開頸部和上半身。接下來是結合「上段引落合出」的功法,讓兩手同方向或反方向旋轉, 過程中要滾鑽入方,讓肩貼耳,鬆開肩關節。這個部分,要感覺到「擰掌平肩」。不論手在任何的高度,都不會聳肩。其他的鬆身功,依序會介紹。

接 下來,再次說明「滾鑽爭裹」,其實是連續動作。滾從起動點開始,鑽往斜下鑽,自然會入方「引進」。然後,「拉肘貼耳」的時候,其實意念不是放在把肘拉起 來,這樣還是會聳肩。意念放在指尖,繼續滾鑽,手自然會收回來。過程中,肘的力線會不斷地往前墜,稱為「爭」。滾鑽到極限的時候,剛好掌會進腋下「落 空」,扣腕倒鷹形。左肩再順勢補回來,「合應」成為三角形陷阱蓄勁,就稱為「裹」。

然 後練習雙手的「滾鑽爭裹」發勁,餵勁者握住施技者雙手,要練習發勁反制。滾鑽入方的時候,要想到「移位挫掀」,重心移到後腳,挫是卸力引進,掀是落空蓄 勁。滾鑽入方的時候,小指向對,大拇指對向斜角,達到「曲中有直,直中有曲」。入方非常重要,對方的勁線不會對到自己的肘而受制,同樣是平行疊臂的觀念。 如果是圓起,就會受制於對方。

繼 續滾鑽,讓指頭依序相對「展指」收回,兩掌從扣腕變成坐腕回到落空點,記得一定要和肩腋相連,有一點的距離和空間,就會頂抗,沒有落空乾淨。肘則是不斷地 往前墜,好像形成一個箭頭,將對方吞入包圍,打人如親嘴。展指、墜肘的同時,一裹兩頭縮,身體會慢慢地被指、肘拉動前進,移重心完全到前腳。

往 前推出去的時候,必須使用「揉掌」,圓起方落,往前隅推出。不能先入方,再推出,不僅會斷勁,技術上也屬於「撞打」,不是「推」。展指收回來和發勁的時 候,最重要是要感受「尺骨」圓感。這個地方,很容易從腕關節,直接收回來會斷勁。正所謂「蓄勁如張弓」,經由展指的過程,將弓張起,然後「發勁如放箭」, 一定要直線發出,不能斷掉或是下墜。

結 束的時候,則是「掌根」推向前,屬於「再按」的技術。推鐘式發勁,則是「指尖」向前,屬於「按」的技術。簡單整理,兩手捲落推鐘式發勁,形成「按」;兩手 順向滾鑽爭裹,形成「再按」;兩手逆向滾鑽爭裹,形成「如封似閉」。太極拳的原始形態,源自於直線「捲落」、和結合斜角環的「纏法」(滾鑽爭裹),或著是說「引落合出」,或著說是「蓄勁」、「發勁」,或著是說「見肉分槍」、「貼竿深入」。內家皆同理、同心,仔細體悟必有所得。

反 身大纏的部分,要注意每個部分都可以拆開使用,要體會原理,不能死記。練功餵勁的時候,已經有預設的攻守過程,從中練出走黏的技術。例如,龍形卸甲之後, 猴相補位回來,如果對方沒有繼續攻擊,就可以使用「玉女穿梭」。對方繼續往上攻擊,我們才「順勢」拉肘貼耳落空,虎坐塌腰補位。若對方沒有繼續攻擊,我們 就可以使用虎撲等技術。當餵勁者,扣住自己的手纏頸的時候,順勢鷹翻落空,再補回三角形陷阱。

鷹 翻,是重點中的重點技術。不僅是要掌隨肘走,掌走一線。一開始先練習「肘落前隅」,就可以解決開肩的問題。但熟悉了之後,就要進化成「螺旋形落肘」。不但 能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還可以蓄勁,整合全身的力量走化或攻擊。因此「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。」鷹翻的走化,可以變打為「反肘擊」。此外,鷹翻的手要放鬆,具 有圓感,才會鬆柔不頂抗。

鷹 翻完之後,「出」的部分,可選擇順取繼續捲落拆點。當對方回手的時候,我們就順勢「湧泉催身體,身體催肘,肘催手。」,「追縱」黏回,再捲落發勁出。結束 的時候,「起踵頂膝,落跨,重心在一腳上」。整個反身大纏,就是要練出讓人感覺到,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;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;進之則愈長,退之 則愈促。」,這些描述其實都是可以練成的技術。

用技八律的部分,除了上星期介紹的「移位挫掀」,「三式一線」,還有鷹翻的「掌隨肘走」。接下來則是要「引入中軸」,引入中軸的好處,就是讓身手合一,不容易受制。此外,當對方一直往我們的中線攻擊,我們就可以用鷹翻的技術,使力線轉彎,我們就可以避正打斜攻擊。

不斷地引入中軸,還有形成「見肉分槍」。三角形陷阱的模式貼身見肉,當我們的左肩貼對方的時候,意謂著左手可以順勢攻擊。施技的時候,只要稍微離開一些,要攻擊的時候就慢半拍,施技效益大減。

因 此才要「以氣全吞」。我們的反身大纏,在「引落合」的時候,一定要有完全順敵,不改變對方力線的心態,才能練成。記得,「沾黏」和「沾頂」,只在一線之 隔。過程中,都要像是靜樁一樣,「彼有力我亦有力,彼無力我亦無力」。維持沾黏的正力,只要技術正確,放鬆就可以達成。如果發現到偷用一點點的力來補足結 構上的缺點,就還是頂抗。

出的部分,則是「三角出擊」和「多術變打」。三角出擊,除了三角形陷阱補位之外。另一個意義,就是定三角形小環打的技術,整合兩隻手,正反刮來定位出拳。多術變打的部分,則包含「摔打拿踢」,各種戰技了。

太極拳是非常細緻的武術,所以愈基礎的技術或概念,像是「捲落」、「滾鑽爭裹」、「引落合出」、「見肉分槍,貼竿深入」、「舍己從人」,反而是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。只要能掌握基礎,再複雜的技術,都能細細拆解,了然於胸了 ^^

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2010/10/26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3堂課)


首先,上課的一開始, 問到刀劍的握法。右手握在刀環處,為刀的重心。左手握在刀尖,以掌肉包圍。不僅能連結內勁線,戳砸的時候,刀不會從手中滑出。

龍形的部分,可以經由滾鑽爭裹導勁,形成滾鑽爭「翻」。簡單說,爭的部分就是所謂的「墜肘」。爭裹的部分,爭的力線向前,裹的力線向後對拉。爭翻的部分,爭的力線向後,翻的力線向前。

而「墜肘」的前提,在於「沉肩」!兩者是融合在一起的。因此,肩膀一定要完全鬆開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不論是裹形還是翻形,肩能沉,對於正面力或是斜角力,都能自然將力量傳到背後。反之,只要一聳肩,力量就會吃到肩膀。

解 決聳肩的方法,除了基本的雙抱掌樁。重點還是在於,滾鑽入方的正確性。滾要用啟動點啟動,才不會用力。鑽的時候往斜下鑽,同時可以幫忙沉肩。拉肘貼耳的時 候,必須滾鑽至極限自然會收手。如果是主動拉起,仍然會聳肩。此外,沒有入方,拉起來就會開肩。所以,放鬆就會沉肩是錯的。沒有經過正確路徑導引的訓練, 一受到外力,就還是聳肩。

裹形和翻形的部分,也都必須符合「涵胸拔背」。涵胸,是指能包涵萬物的感覺。涵胸自然就會拔背,而不是挺胸或是駝背。同樣的,當力量往我們身體推過來的時候,如果擠迫到身體之上,就無法涵胸拔背。

為了練習身體在各種狀態下,都能放鬆達成「涵胸拔背」。才會經由「渾圓樁」的澎漲練習,和「猴形樁」的蓄縮練習。甚至是「龍虎交變」的轉換,讓身體在各種形態之下,都能放鬆,都能「涵胸拔背」,而不會讓力量吃在身上。

在腿步法方面,氣沉丹田,才會形成「落跨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同樣地,身體是蓄縮,可是卻不能受制、輕浮。此外,圓襠、起踵頂膝也很重要,才能身體的各個部分,形成「曲中有直、直中有曲」,「外圓內方」的太極體。

在 用技八律的部分,首先是「移位挫掀」。其實最主要是經由滾鑽爭裹,來帶動身體移位,移重心至一腳。太極拳務必是虛實分明,勢架的轉換,都由金雞獨立來連 結。原因就在於,單腳旋轉容易,而且手不會受制。雙腳的旋轉有限,手被壓制的時候,會影響到身體。所以務必經由,挫掀帶動移位,習慣於避開對方的主攻擊 線,同時取得自己良好的攻擊形。

第二個部分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。原則上是「引、落、出」在一條線上,或是「左式、右式、前式」在一條線上。經過這樣的練習,攻守就會薄如一線,不容易受制於對方,而自己卻很容易從對方的內外門進攻。接下來的部分,請待下回分解。

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2010/10/25 太極拳與量子力學略說


本篇是念有機化學,被電子間的互動吸引後,延伸而出的心得。純為個人感想,不放入正規技術內。

上世紀兩大重要理論,相對論探討巨觀世界裡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,其中最有名的公式E= mc^2,探討質能互換。而量子力學則是探討微觀世界裡的狀態,不僅發現到能量是不連續的。更重要地解釋物質的「波粒二象性」,也就是任何的物質,都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兩種性質。

放入太極拳的世界裡,如何體會罡氣的存在和應用,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練習戳砸的過程裡,其實就是產生上昇和下降的波動。因此,在愈趨鬆 柔的身體裡,必定會產生如鼓盪般地波動。但在這波動之間,又會在一點上聚氣,產生堅剛的威力,稱為罡氣。因此,極柔軟而後極堅剛。

鬆柔和堅剛,看起來就像是完全相反的狀態,就好像波動性和粒子性,從直觀來說,根本是兩回事。但現代物理已經發現到,微觀的世界裡,這是共同存在的。就好 像是「引落術」和「串子術」,在學習的過程中,幾乎是兩種矛盾的概念,但在用技的時候,其實必須融合在一起。因為「引落術」的訓練,就好像強調身體的「波 動性」,必須不斷順敵流動而不能頂抗。「串子術」的訓練,就好像強調身體的「粒子性」,在罡氣點上不能退讓半分。等到用技的時候,身體自然會順敵融合。

這種訓練的方式,其實非常科學,像是「數位式」學習法,而非「類比式」的學習法。引落術就好像是 0 ,串子術就好像是 1 ,用技的時候,就是從 0 、1中融合而成。從前的學習法,完全用身體的感覺,模擬複製師父的狀態。就屬於「類比式」的學習法,永遠是在連續性的狀態下,慢慢補足身體的缺點,學習的 成效就參差不齊。

此外,從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,非連續性的能量傳導裡,可以體悟到一件非常重要的結論: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。太極拳的做戰系統,也是非連續性的。任何動態的過程,都可以切割成無數的靜態表現,完全消去慣性。這也是內家拳不發勁練習的原因,要在每一個靜態點上,和對方融合。

由於是經由 0、1來模擬真實狀態,所以首先必須精確掌握 0、1的元素,這是平日自己練功的部分。第二個是要和對方融合的部分,體會陰陽相濟,才算懂勁的開始。所以鬆柔剋鬆柔,必須分解得非常細緻,才能達到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。

因此,內家功夫,的確是永無止境的。「階」及神明的概念,似乎也意謂著,非連續性的學習進步過程。快不可怕,可怕的是慢慢侵入沒有內勁可以聽的內家高手,一接手就無能為力的感覺。如同微積分一樣,愈能把自己的武術切割到極限,愈能逼近完美。

以上,是念書後的一些心得感想,物性、人性,最後還是要結合的。沒有所謂完美的理論,只有不斷趨近完美、真理的過程。本篇既然是略說,很多細微的體會,也無法用這初淺的文字表達。水到渠成,機緣到,自然能明白了。

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

2010/10/19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2堂課)

新一季的課程規劃表出爐,配合館內級數檢定表,宗岳門正氣道館學習架構圖,可以清楚掌握我們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學習進度和目標。本週延續反身大纏的內容,再做更細部的介紹。

在學習反身大纏之前,至少要具備幾個基本能力,第一個是「上翻肘式」。從滾鑽入方,到拉肘貼耳,都要完全正確。第二個是「鷹翻」,從「拉肘貼耳」的倒鷹形,順著圓弧線「掌隨肘走」變成鷹形。第三個是上下弧移身,虛實都要分明。以上都是虎形樁,也就是裹形的練習模式。

第四個則是要加入「龍形樁」也就是「翻形樁」。練習方式就是,手滾鑽爭裹,腳勁起於腳根由下而上旋轉。手再繼續滾鑽補一次三角形後,拉肘貼耳,再繼續往後 拉但不開肩。這時候會將身、手、腿三體勁,匯於脊背上。此時的樁形,就是所謂的翻形樁。然後把手放下來,會對到斜角龍形正力,這就是龍形三體式。

另一種體驗方式,就是將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,依序滾鑽進入斜角,就會導成龍形反身。形成翻形樁,有很多優點,第一個是能聚身手腿三體勁。第二個是能處理斜 線壓制力。第三個是身形會變薄,不容易被擊中。第四個是左右搬的化解,都能很順利。第五個是將力量化解到背後。第六個是能出腿步法。第七個是虛實會分明。 這個經由翻形樁練習導勁的圖,李亦畬畫得很清楚。

第五個基本能力,就是「龍虎交變發勁」。同樣的,形 成翻形樁之後,將力量聚於脊背。再繼續拉開會開肩,所以會形成「掌肘兩朝天」,帶動身體「騰起」,破壞龍形,身體有「束腰感」。然後再走上弧,合成三角形 陷阱之後,發勁出。發勁的時候,吐氣,身體微微沉降,起踵頂膝,形成大開的五弓大展,完成「龍虎交變發勁」。餵發勁的感覺,就好像將對方丟來的球引到身 後,騰起落空後,補位發勁丟回去。同時訓練身型具備「起落浮沉」,增加掀挫波盪能力。

以上五種基本能力的訓練,最後再由「反身大纏來組合」。反身大纏的特點,就是完全卸化的技術,是被逼到極限後的走化身形,所以在練功餵勁的過程中,都是要引落吞化。在沾點上,都要順敵餵勁移動。所以基本身形記得之後,就要把注意力全放在沾點上,專心卸化。

例如,一開始的龍形滾鑽爭裹,滾就是讓沾點「橫移」,鑽就是讓沾點「下移」走上弧移身,則是讓沾點往西位移。同時入方之後,手臂自然能鬆開,也達到反擒拿的效果。接下來無法拉肘貼耳,就會帶動「猴相」,合對正力蓄勁。

當餵勁者繼續往頭部攻擊,順勢補三角形,拉肘貼耳落空。然後再虎坐、塌腰,合對第二次正力。當對方纏頸的時候,則順勢鷹翻,掌隨肘走落空。這裡要記得「平 行疊臂」,避開對方制肘的攻擊,就能讓身體繼續走下弧。鷹翻落完之後,補回三角形陷阱,合對第三次正力。然後再捲落發勁出。

在鷹翻落空完補回三角形陷阱之前,身體都是傾斜向西方。但捲落發勁出的時候,身體就要回正,湧泉催身體、身體催肘、肘催手發勁而出。發勁的時候,身體就不 能傾斜,一定是直來直往的發出。由於是引落術,身體在化解的過程中會順勢俯仰,但發勁的時候如果傾斜,反而會讓身體敗形、開肩,要特別注意。

反身大纏,非常細緻。但功法只是戰技,要加入對敵意念的「戰術」,像是「平行疊臂」不斷融合對方的攻擊,才能有所進步。此外,從中練習「轉腰胯的技術」, 才能讓內勁不失。不斷地感受「手落空」,身體追手「補位」的感覺,讓引進落空沒有縫隙。最後是沾點的感受,在沾黏中不斷地卸化、蓄勁、最後發勁而出。這就 是由腰腿到手,由手領身,由巨觀而微觀的訓練模式。務必仔細練習每一項的身體感覺!
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2010/10/13 從拳論看指領法(心得分享)


在 太極拳的學習裡,「拳論」對學習者的影響,我認為是非常巨大的。例如王宗岳太極拳的打手歌,其實是「實戰」對打的用語,包含了太極拳重要的技術理論。一般 都容易解釋成「推手」的學習,甚至還把「掤捋擠按」套入推手的模式裡,將練功的想法,套入實戰功法、心法的思維。所以閱讀拳論,如同暗藏許多玄機的武林秘 笈,若沒有經過正確的學習,憑自己的猜想以己練拳,往往就容易產生偏差,甚至終生不覺。

在拳論裡,我們發現到許多描述的文字,都和「腰、腿、身法」有關。例如:「虛靈頂勁,氣沉丹田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,腹內鬆靜氣騰然。」、「尾閭正中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。」

尤其實是這句,「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;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向前退後,乃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必至偏倚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」對照李亦畬拳論裡提到:「勁起於腳根,變換在腿,含蓄在胸,運勁在兩肩,主宰於腰,上於兩膊繫,下於兩腿隨」。

如 果我現在沒有學過太極拳,看到這些文字。我自然會覺得,人體的內勁,一定要從腳底開始練習,由腳底導上來,經由腿、腰的轉換,最後再運送到手上。如果我現 在功夫不好,因為「病必於腰腿求之」,所以整天將功夫花在腰腿的努力。卻容易忘了我們在練的是太極「拳」,而不是太極腰或是太極腿。

在 教學的時候,我們已經發現到,同一個化解轉身動作,明明只有練腰腿時可以順利做到,手法一加入,就無法完成。從這裡就可以發現,如果「手法」錯誤,腰腿練 得再好,都會被影響而受制的重要結論。甚至好的手法,可以自然帶動身法,對的身法自然能帶動腿步法,這就是指領法的重要性。

而所有拳論裡,最明確提到手法定位和技術的,就是王宗岳拳論十三勢,和打手歌。前者是提到採挒肘靠四隅角定位,後者則是提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等技術原理。這些手法正確之後,我們練的腰腿,才能整合在一起綜合應用。

當 然腰腿也很重要,只是手法必先於身步。例如最初的築基功許多都是從腰腿著手,但等到學會三體勢、內勁線整合全身之後,完全都用手法來帶動了。這個原理,就 好像汽車在製造的時候,當然需要有好的輪子。三體勢內勁的整合,就好像組裝引擎。而導勁的訓練,就好像車子的傳動軸。但開車技術的優劣,完全都在於方向盤 的掌握一樣。

當 我們人體在做各種精密動作的時候,譬如現坐在電腦前打字,握滑鼠,拉小提琴、彈鋼琴。一定只需要手部,甚至是指尖的運作,絕對不會從湧泉底下發勁上來打 字。當我們要往前拿東西的時候,也是會由手來測定距離,帶動身體去拿東西,而不會從腳來往前推進。從這些最生活化的例子去理解太極拳,就明白指領法是多麼 重要的原因了!

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

2010/10/12 教學記錄(第3季第1堂課)


總算在 99 年 10 月 12 日,開始有自己的正式訓練道場,也算是教學上的一個里程碑。未來除了教學經驗會持續分享,也會開始增加影片解說的部分。過去都不斷地在努力累積教學上的經驗,今後將會往更有制度化的建立努力,增加館內的晉級模式、演武和競技比賽訓練等運作。

本 週的上課主軸,仍然是在反身大纏,但是也從新整理一次宗岳門太極拳的學習架構。太極拳是由「槍法」演變而成的武術,所以基本的招式,只有槍法的「封、閉、 提、拿」。以宗岳門的教學名詞而言,就是「砸、戳、上翻肘式、下壓肘式」,例如太極拳的「如封似閉」、「提」手上勢,都隱藏著槍法的名詞。接下來就是學習 連結戳砸的各種技術。

所 以從「捲落」開始,就是連結直線式戳砸的元素。再來則是「滾鑽爭裹」,則是屬於進入斜角環型的戳砸元素。第三個元素,則是「鷹翻」,就會形成引落術的「上 翻肘式」和「下壓肘式」。第四個元素,則是「龍虎交變內勁線」,就能讓虎形正力和龍形斜角正力連結,就可以學習「反身大纏」、「龍形下壓肘式」。

反 身大纏,最重要的還是一開始的「龍形」,重心完全移到一腳,手要完全卸化,所以要入方,身形「裡裹外翻」。肘則是微曲墜向西方,此為「爭」,可以變打為肘 擊。這裡要練習對方從背後纏抱,能夠經由滾鑽爭裹卸甲摔化解,如果出現翹臀、彎腰等缺點,都無法順利施技完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勁要起於腳根,依序上旋,身 手步都要整合在一起,不然最後會在腳的部分,绊倒對方。

猴相的部分,由於手不動沾點,無法拉成上翻肘式,就會形成「右盼扭步掰膝」。其中,右盼要和掰膝的轉動整合在一起,一定要掰膝才會「落胯」。同時,眼尖、肩膀(靠)的勁尖、腳尖,會在一線之上,可以在此變打為,出腿、靠撞反擊。

拉肘貼耳的時候,掌肘朝天向上,中途要合一次三角形陷阱,拉至落空點。由於無法鷹翻,所以就會轉腰胯,形成「虎坐、塌腰」。在過程中也會合一次三角形陷阱,才能繼續鷹翻。學生在這時候,通常身體會前傾,就是因為沒有補位,身體在敗型的情況下做鷹翻。手一受制,身形就壞掉。

鷹翻的時候,則要注意「掌隨肘走」,「肘落前隅」,千萬不能往後拉會敗型,肘自然會逼退腰繼續往右下旋轉。接下來則是捲落拆點,還有推鐘式發勁而出。

反 身大纏,需要練會很多技術。首先要練習「龍虎交變的內勁線」概念,身手步才能真正整合在一起。再來是「轉腰胯」的技術,在運勁的過程中,腰都能不斷蓄勁而 不會斷掉。當然,基本的「上翻肘式」、「鷹翻」都是練好的元素。多種技術在反身大纏整合之後,用技概念就會變得很清楚了!


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2010/10/05 用技概念和反身大纏整理 L30


學習反身大纏,首先就要知道,練習的目標,在於應付「貼身近戰」。我們的上翻肘式,主要是以虎形的正力來處理對方。 當貼身作戰的時候,力量都會往中軸壓制,自然就要學習處理斜角力。這時候有兩種解決方式:1. 走上弧轉成龍形的斜角正力來對敵。2. 走下弧轉為虎形的正力來對敵。先學習的下弧鼓盪,就是屬於第二種的處理模式。再學習反身大纏,則是屬於第一種。

這兩種接手方式,又會隨著同側手、異側手,或是和對方的相對位置不同,而有所名詞上的分別。以對方來說,從對方的兩 手外側到背後進攻的,就是屬於「外門」。而在兩手內側到胸腹腰進攻的,就是屬於「內門」。而隨著進攻的深淺,又能簡單分為「腕關、肘關、肩關」。一般而 言,腕關以外,可以使用踢擊、長拳。進入肘關,就可以開始使用短打、擒拿等技術。進入到肩關,則可以使用摔,纏頸都技術。相反地,在我們外門接手的技術, 像是白鶴亮翅的鷹翻,屬於「表接手」。在我們內門接手的技術,像是攬雀尾,則是屬於「裡接手」。

內家在用技的時候,時常會使用外門攻擊,主要也是兵拳合一的概念。從外門攻擊,可以減少被對方刀刃所刺的機會,也能廢掉對方另一手的攻擊。但實戰應用的時候,內外門都會交替運用,就是屬於「搬」的技術,這剛好就是反身大纏的訓練重點。

接下來則是反身大纏的部分,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「龍形」接手。移位挫掀的時候,習慣就能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還可 以出砸拳,甚至已經導好龍腰可以出腿,重心務必移至一腳。滾鑽的時候,一定要往斜下滾鑽,千萬不能出現橫擋的現象,身體會停滯,後段的動作都做不出來。同 樣的,槍打一點,棍打一片。橫擋就會用到橫力,以槍形帶動身體,就能卸力。頭則順勢轉為左顧,完成一次卸甲的過腰摔。反身大纏,專精於處理側面和背後的力 量。要練習對方從後面纏抱,都能以龍形化解並過腰摔。

「猴相」的部分,則是因為手被壓制,無法拉肘貼耳落空,自然會帶動「右盼、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沾點的感覺維持一致, 自然就會合對正力,無過不及。對完正力之後,才能拉肘貼耳落空,必須在上拉的過程中補一次三角形(如同拉肘貼臉)之概念,達到「掌肘兩朝天」。這個部分, 為太極拳的玉女穿梭。

接下來想要「鷹翻」,卻仍然被壓制,就自然會帶動身體腰胯轉為坐胯,這就是「虎坐」,之後再順勢「塌腰」。這是整個 功法最容易失敗之處,因為身體這時候容易前傾,反而讓重心落於兩腳中間而失敗。由於餵勁者,此時正往頸部壓制纏摔,身體完全無法前傾,甚至還有點往後斜中 正,重心自然會在一腳上。這樣才能達成「虎坐」,感受「空胸拔頂下塌腰」。由胯、腰、胸,依序旋上補位完成之後,順勢以掌隨肘走「鷹翻」二次落空。再補位 成第二次三角形陷阱,捲落輕敷,推鐘式發勁出。

一開始如果手和身體不能配合,可以先單練轉腰胯的部分,會發現其實很輕鬆。但錯誤的手法,會牽動著腰線,反而不容易完成。因此,唯有依靠正確的手法,感受對方的沾點,不斷對正力調整出正確的身形,才能把反身大纏練好。

從這裡就可以發現,指領式的重要性。龍形是手先動,猴相手不動而身體補位。拉肘貼耳手先動,虎坐蹋腰身體補位。鷹翻手先動,再以三角形陷阱身體補位。所以在用技的時候,完全都是手先動,而身體會不斷追著手補位。其中能不斷維持正力的腰隙變換技術,關鍵就在於反身大纏。

反身大纏的確是宗岳門的代表性功法,練完之後也是學習的一個里程盃。但就像背一段經典的古文,背會之後,也需要時間的淬煉、醞釀,才能讓其中所有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血肉間,運化為無形。每隔一段時間回頭溫習,就會發現其中的可貴,以及讚嘆古人的智慧啊!

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2010/09/28 腿法和反身大纏 L29


延續鼓盪的練習,本週繼續加強腿步法。簡單說就是練習外擺步,裡扣步,後旋步,前墊步;外擺步,鞭腿,後旋步,前墊步。

外 擺步的時候,一定要先隱藏後旋再外擺,踩的位置略外開,以腳趾領才能帶動腰。重心要放在後腳,未來可以出蹬腿。移重心至前腳之後,後腿旋開盪出為裡扣步。 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不能偏移,腰隙完全放鬆但自然能蓄勁。移重心完全至後腳之後,前腳輕點,以確定重心完全位移完成,並且幫助保持平衡,且可以隨時出前腳 踢。

第 二次裡扣步改為盪腿的時候,如果重心維持在原腳,是屬於自轉軸的鞭腿。先維持盪出後,再後旋步回來。如果完全踢完的時候,會以斜斬式下降,並以螺旋式回到 腳尖,這是屬於重腿式的出腿法。如果要移重心到前腳,則會以公轉軸的模式,移身至前腳,再順勢轉身出腿。在教學的時候發現到,前腳的位置非常重要。定位清 楚,就如同四十五度轉身盪腿的概念,很好出腿。

另一部分則是反身大纏。分為:龍形、猴相、拉肘貼耳(補一次三角形陷阱)、虎坐、鷹翻(補二次三角形陷阱)、捲落發勁出。龍形的時候,要達到「滾鑽爭裹」、「裡裹外翻」、「長短手」、「斜中正」、「順臀塌腰」、「勁起於腳根」等要求。

龍 形的時候,一定要以無力來卸對方的力量,要感覺是以「卸甲摔」,將背後抱你的人卸下。猴相的時候,不能動到對方沾點,要感覺想拉肘貼耳卻拉不起來,自然會 變成「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拉肘貼耳的時候,要以掌肘兩朝天的模式,自然補一次三角形陷阱。然後想要鷹翻,卻仍然被壓制,自然會逼身體轉腰跨成虎坐、塌 腰。然後才能鷹翻,最後則是補成三角形陷阱,再捲落推鐘式發勁出。

練技的時候要注意,在捲落推鐘式發勁出之前,重心全都在後腳!偏移一點,或是重心在中間,其實對腳膝的壓力更大,容易受傷。所以對初學者而言,兩腳不用跨太開,慢練的時候,要注意重心不要隨意位移,一開始不要一次練太多。感覺愈輕鬆,就愈正確。

此外,龍腰卸甲的時候,其實就可以出腿,每一部分都可以變招、變打,化打合一,請待下回分解。

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

2010/09/21鼓盪補充 L28


鼓盪的練習,主要是在加強:「上下相隨、手腳齊進。」以「磨背功」為主要的練習功法,慢慢加入「後旋步」和「雙手漂盪定位」。經由簡單由外門到內門裡扣別翅摔的技術,將全身動步移身出手整合起來。

首 先,一開始的後旋步鼓盪練習,因為是「動步」的狀態,要加入「外三合」的概念。最基本的就是「肘與膝合」,要想像肘膝如同有一條線相連,由肘來帶動膝。我 們的上翻肘式或是下壓肘式,都必須要貼著中軸線,在定步的時候還感受不到重要性。一但被逼至動步的時候,就能和膝相連,而不會上下不等軸線而受制。

太極拳在移身的時候,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。走後弧移身,以肘與膝合為軸心,繞著對方旋轉的是「公轉軸」。定步,以人體中軸旋轉的,則是「自轉軸」。所以,我們在練習磨背功和後旋步的時候,一定要感覺「肘與膝合」,就會漸漸地由「腰旋開」的感覺,轉為由手來帶動全身。

和對方接手的時候,一開始練習的是左手「上翻肘式、鷹翻落空」,右手「帶掌」接手,這是原始型態。慢慢地就可以練習,兩手都以漂盪的方式接手,更為輕鬆而自然。但內在還是要保持「上翻肘式、鷹翻」和「帶掌」的韻律。接手的時候,兩手「圓握」,不能扣死對方,如握幼雛。

用 技的時候,則要「雙掌看中間」,時時對正力,不僅能整合全身內勁,也不會出現開肩的缺點。這部分可以用「雙手漂盪定位」,兩掌食指、大拇指合為「黑桃 形」,拉開的時候感覺「藕斷絲連」,中軸線仍存在。眼睛並須完全注視著中軸線,然後再以順時針和逆時針結合雙手的漂浮功轉身。感覺雖然是腰在轉,但實際上 仍然是指領。

摔的時候,是以捲落法發勁,要盡量「放長打遠」,盡量追蹤到接近地上的時候再摔出。由於是以斜斬式攻擊,自然會形成陀螺式的旋轉。這樣可以保護被摔的人,減少接觸地面的衝擊。

以上,大概是鼓盪練習,基本的練用技要求。學會鼓盪的感覺之後,全身的整合能力會提昇許多,同時也可以增加動步、摔技等等用技概念,務必仔細學習體會之。

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

2010/09/18 內家

到 最近,才更能體悟內家拳的真義。簡單說,外家是將人阻隔於外,內家則是讓別人進入到自己身體裡面。但不論內外家,都有遠踢、近打、貼身摔拿擒鎖等戰技。最 根本的差別,就在於每分每秒如同信仰般堅持追求貼身作戰,所演化出來的內家拳。和看似讓別人進來,或鑽進對方身體裡,實則不斷在格擋、撥開所演化出的外家拳了。

因 此,學習內家拳,最基礎的就是這種貼身沾衣的觀念。所以在宗岳門太極拳的學習裡,最初的引落術,就是要仔細體會王宗岳祖師所說的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。其中 最難的就是「引進」,或這是說「引入中軸」。所以才要經由放棄「殘勁」的練習,把身上的各種柔韌勁放掉,放心的讓對方打進自己身體來。之後再配合上落空、 補位,對方就打不到了。

在引落的過程中,不斷引入中軸,才會形成「見肉分槍」,「打人如親嘴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攻擊的時候,則要「貼竿深入」,打蛇隨棍上,攻向對方的中軸。正因為這種「攻中線、守中線」的訓練,自然產生各種內家沾衣摔打拿踢的戰技。

太 極拳另一個重要技術,則是學習連結戳砸的串子術。經由中開式串子,可以在任何一個接觸點上聚罡氣。罡氣的特色,就不是完全引落吞化,反而是產生極柔軟而後 極堅剛的點。於是,最初的學習,在每一個接觸點上,都要能將對方阻攔在外面,不進入中軸,三線不能交錯。所以和對方接觸之後,則會不斷在側面掀挫對方,達 成「牽動四兩拔千金」的技術。

兩 大重要技術,到最後會融合在一起。因為只有全吞化的引落術,缺少聚罡氣的技術,就會容易出現凹處。而完全攻擊型態的串子術,則會容易出現凸處。就好像是一 陰一陽兩氣,但本質都是極鬆柔而成。當這陰陽兩氣的技術練成,能夠和對方的陰陽兩氣相濟,才能真正融合成太極拳,也才是開始懂勁,開始懂得太極拳。

所以,引落術鷹翻是全吞化,串子術的戳拳型是不斷往前進攻,但串子術的鷹翻,又變成在吞化中不斷聚罡氣。這樣的技術,才能變成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。也因此,才能變成節節貫串,沒有凹凸、斷續、缺陷處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只需要完全放鬆地至任他巨力來打我,「人剛我柔謂之走」。引入中軸的時候,自然就會聚出最強的罡氣,順勢取得轉向和翻筋奪位和黏角,就可以黏 回,「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。這過程中,又要符合,三尖相照,內外三合,才能讓身手步合而為一。或是以八卦掌繞樹藝的觀念,讓手身步三環合為一體。 就能在貼身作戰的過程中,以環為化,以尖點槍尖為打,不斷地在攻擊中防禦,在防禦中攻擊。

整 理了以上的學習心得,就可以發現到內家三拳,在貼身短打、開門近戰的時候,練用技、心法、口訣完全互通。也就是從這個根源點,發展出三種內家拳法。三者在 用技時,也不脫離引落、連環、戳砸串子的範疇。其中,太極拳更是以串子術戳砸貫串,內在又必須完全能引入貼身,符合環中。

內家、內家,願意堅定相信,在最危險的貼身纏鬥困境,淬煉出最高智慧而成長的人,方有機會成為內家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學習者務必詳辨焉啊!

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

2010/09/15 鼓盪(學習思路整理) L27


首 先,思考鷹翻和上翻肘式的相關性。其實,鷹翻是連結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的連結點。不論是從砸形變成戳形,或是從戳形變成砸形,都必須經過鷹翻。因此,這是 太極拳非常重要的倒手技術。所謂的倒手,就是從防禦接手到反擊,不單純是一化一打。對內家拳而言,更要求「連成一氣」、「走黏合一」,這就必須經由鷹翻來 達成。

和上翻肘式,全吞化的鷹翻,類似的技術稱為「纏法」。也就是在,「拉肘貼耳」之後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的技術。兩者技術的差異,前者是完全扣腕鷹形,全吞化的技術,目的是為了接近對方的身體,在挒處短接手,可進行拳打或肘擊的短打技術。

後者,用纏法接手,同樣的會進入「拉肘貼耳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但由於目標轉為進入「採」來接手,經由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就會由扣腕、平腕、坐腕,三種掌形的變化。當掌根接觸到對方,記得自然彈開,以利進入四掌點小纏入對方或抓握。

而在學習「上翻肘式」之前,曾經練習過最原始的「正纏法」,也就是在滾鑽爭裹之後,「拉肘貼臉」,走上弧移身至「正看是側」,再「S形推掌出」。拉肘貼臉,也是很重要的轉接過程,對於初學者而言,先習慣拉肘貼臉,一方面可以「保證入方」,另一方面可以增加「引落能力」。當然,也是為了之後,串子術的上翻肘式形態做準備。

這樣初階的「正纏法」,加入「引落合出」的概念之後,我們就可以發現到,一開始的「拉肘貼臉」是引進;「拉肘貼耳」就變成「落空」;「合應」成三角形陷阱,又回到「拉肘貼臉」,但已形成「避正打斜」;最後再「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完成「出擊」。

而 一開始引進的「拉肘貼臉」,其實可以在「滾鑽入方」之後,直接進入「拉肘貼耳」。看似簡化,實則技術必須更為精良。而拉肘貼臉的練習,其實是也為了預防對 方往我們中軸另一側攻擊的預備技術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,必須從動作較大、較寬的「拉肘貼臉」,進入到「拉肘貼耳」直接落空,就被成後來的「纏法」了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首先要記得的是,要預設拍位接手,受而不受。身體自然放鬆,配合拍位找到最佳的接手位置。但是上翻肘時,要立刻順敵轉為平行疊臂,記得不招不 架,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。拍位,只是為了預防對方重擊的時候,在緊急時刻,有最後一道防護線。平行疊臂之後,就要用鷹翻式圓吞化。此時還要記得,一定要 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。

引 入中軸,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態度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如果把對方阻攔在外面,這是很差的接手模式。無法施技,也容易被反擊。可是一將對方引入中軸,引成「見 肉分槍」,就很好處理對方。正所謂「富貴險中求」,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」。太極拳是在危急被困的情形,努力脫困才有機會練成。一開始就把人家 擋在外面,永遠進不了內家的門。

鷹 翻完之後,如果手不發勁推掌出,就會以「定指移身」的模式,後旋退步。退步的時候,意念千萬不能放在腳,全神貫注在手上的沾點,因為是指領式。感覺,沾黏 點的「黏度、壓力」維持一致,不頂抗丟離,心裡想要推出,卻推不動。這時候,就是「推鐘式發勁」的延伸,手催肘,肘催身,身催步。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要放 在一腳之上。以重心肘與膝合為軸心,身體的另半部為旗面,進行「公轉軸」的旋轉。

練習後旋步的時候,可以加入「磨背功」的練習裡。原則上,可以分成六個步驟。
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 à 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。記得虛實一定要分清楚!操作的時候,則要想像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身體自然就會輕靈。之後則能練習,後旋步的時候,出邊腿法。腳的擊中點,在腳背與脛骨間,彎勾之處。此處的踢打,不太會痛,也可以轉為绊子使用。

我們太極拳的腿法,基本上和步法合一,所以稱為腿步法。所有的步法,在踏出之前,心裡要想著是出腿法,自然就會用「盪腿的方式」出步。隨時自然都會轉變成腿法攻擊,或是順勢進步踏入前攻。

最 後,還要加入左手帶掌接手,自然會帶動身體轉身,記得以反環三角形定位法,加強領掌和帶掌的定位,雙手自然能夠整合。時機則是在鷹翻的時候,另一手自然會 被鼓盪起來,「盪手」帶掌接手。而身體自然走後弧,讓對方的力量,從自己的背後盪出,而不會衝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後旋步之後,就可以再走後弧,裡扣步進入 內門別翅摔。

以 上,是整個「鼓盪」課程的基本內容。經由上翻肘式的應用,加入磨背功、後旋步、帶掌的功法。當這些功法組合流暢之後,身體就要完全放鬆,不再是感覺接敵的 手,而是感覺接敵的「韻律」、「波動」。經由「導勁功」和「聽勁」的訓練,和對方的波動融合在一起,就可以產生更大的「共鳴」。這時候,再配合雙手漂盪的 定位技術,各種浮手、放鬆功法,順勢騰挪、閃戰、掀挫,呼氣、吸氣的膨脹蓄縮,就能產生「如水生波」的鼓盪效果,如波浪和旋風般,將對方捲入、包覆、摧 毀。

後記:

整理而言,正纏法的初步系列,大致整理如下:

正纏法:滾鑽爭裹 -->拉肘貼臉 --> 上弧移身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上翻肘式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鷹翻 --> 下弧磨背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(加入武術概念:引入中軸、見肉分槍、導勁)

纏法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反身大纏:滾鑽爭裹(龍形) --> 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(猴相) --> 補第一次三角形陷阱(拉肘貼臉) --> 拉肘貼耳 --> 虎坐(坐胯,蹋腰) --> 鷹翻 --> 補第二次三角形陷阱 --> 捲落拆點 --> 湧泉催身體 --> 身體催肘 --> 肘催手 --> 推肘、推掌根、捲落發勁出

所以,練完反身大纏,所有正纏法相關技術,都能以此統合。

那 反纏的技術呢?基本上以「下壓肘式」為代表。從最基本的捧樁,定位出下壓肘式或是戳型的定位點。下壓肘式,又可以分為,虎形的下壓肘式,和龍形的下壓肘 式。更進一步的練習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的樁法。再來是「槍型推手」,也算是反纏的技術。進入串子術的時候,下壓肘式則可以轉變為「下翻肘式」。更精確的練 習,又須用「金剪指」來操作「下翻肘式」。金剪指練會之後,放鬆之後才能形成罡氣。形成罡氣之後,才能使用黏來檢驗各種技術。

最後,則又回到連結上翻肘式和下翻肘式的「鷹翻」。只要放鬆地操作鷹翻,就能統合所有的技術,一切都非常的單純、簡單。內家的技術,簡單說就是一戳、一砸、還有串子(連結點)。或可以說是「上翻肘式」、「下翻肘式」和「鷹翻」。從這個角度來學習,內家可以說是太簡單而容易理解了。期待接下來的學習者,可以從這裡思考內家拳的學習,將會非常的簡單明瞭而有趣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