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2010/12/28 第三季第12堂課(補位合正力)


本週延續右手上翻肘式聽勁、接勁,進入到左手下壓肘式卸甲摔。除了再次體會「聽勁二波動 」, 移位重組的感覺。更深刻了解到,補位「合」對正力的重要性。這在太極拳論裡,相關的描述,就是「合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的感覺。但 重點還是在「指領」,這就是一般人學習太極拳無法體會之處。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!誤以為用腰來帶身、手、步,就一著錯,全盤輸了,學者不能不詳 辨!

1.     聽 勁二波動:一輕搭手的時候,感覺到肘線若被對方對到,這時候雖然對方尚未攻進來,但是意念已經有一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讓手盡快導直肘入方, 避開肘線,這稱為「意動」。接下來,再以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受第二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手就會導直肘入方和對方平行疊臂,這稱為 「勁動」。這就是聽勁的過程,聽勁完成移位重組之後,對方攻進來時,再用上翻肘式「接勁」。

2.     入 榫融合:聽勁二波動的過程,最主要是取平行疊臂和對方「融合」。所以「定指移身」,才能偵測沾點的沾黏度,保持不頂抗丟離,導出自己和對方最佳的攻防距 離。雙手的感覺,要好像木榫一樣,緊密貼合。又好像鑰匙和門孔,剛好接在一起。更簡單的說,就是太極拳中的陰陽融合,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 為懂勁」。這是「合擊」的關鍵,也才是真正「懂勁」的開始!這種黏著感,愈練愈精熟,就是讓太極拳階及神明的方法。學習太極拳的次序,王宗岳祖師早在百年 前就已經定下來了。

3.     合 擊:進入合擊的狀態之後,對方的掌、小手臂、甚至身體,就變我們小手臂、掌的延伸。因此,我們就和對方融合在一起。讓對方的攻擊,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。 正所謂自己的右手一定無法打擊自己的右手,所謂的「無敵」,不只是指「所向無敵」,而是「無敵無我」,陰陽融合成為太極一氣了。因此合擊的過程中,一定要 「舍己從人」,不只是自己在操作技術,而是要不斷順著餵勁的波動,來推動自己。所謂「機由己發,力從人借」,這個「機」就是「移位重組」的機,就是經由聽 勁和對方融合的機,這樣融合的狀態,是我們順敵創造出來的,所以才叫「因敵成體」。但是「接勁」的時候,力量要完全借用敵人來「引進落空」,所以才叫「力 從人借」。

4.     引 進落空:上翻肘式的時候,記得往斜上拉肘貼耳落空。過程中,一定要先「引入中軸」,這是引進的重點。自然會產生「一線貫串」,「三式一線」、「貼竿深 入」。引進完才能到落空點,千萬不能沒有引入中軸,就直接橫拉至落空點,一定會受制。落空完之後,繼續掌隨肘走鷹翻。最後左肩貼對方的手,合補成三角形陷 阱。

5.     合補正力:首先,右手鷹翻完成,左肩貼三角形,這時候要先檢查「右手」是否有合對正力。一定要在合的時候,形成爭裹,才不會在這時候崩潰。所以肘要放鬆外墜,右腰隙略後旋。記得「無過不及」,以手放鬆時推不對方來偵測,剛好在維持沾黏壓力的「臨界點」上,就是最佳位置。

6.     戳 形接手:接下來,左手以戳形「反捲落」,蛇纏上對方的肩。切記,不能直接跳空「跨抓」,肘會向外。而是要用纏法取平行疊臂,肘會準備進入下壓肘式。左手戳 形纏肩,也會帶動身體微走後弧,合補「左手」的正力。雙手合補完正力之後,身體會有「虎坐」、「氣貼背」之感。此時,右腰跨後旋開,右腳自然會後旋盪出。 然後,再以下壓肘式龍形卸甲摔,將對方卸化至地上。此外,在過程中,務必要「雙掌看中間」,才能不斷合對正力,而不會出現開肩的問題。

7.     補 位體驗:我們在摔技的時候,最常犯的錯誤,就是「開肩」。例如雙手抓握對方的肩袖,如果直接摔對方,摔出去的第一時間,手就偏離正力開肩,就必須用橫力。 所以我們要走後弧補位,調整出我們要摔敵角度的正力,就可以輕鬆摔敵。如果再配合高低撥轉摔,就可以更輕鬆破壞對方的腰隙。這裡要記得,我們的補位術,看 起來像是腰轉,還是「指領」!雙手輕沾對方,愈鬆柔愈好,才能聽勁,定指移身,移位重組找到對方身體的弱點摔。所以是手為了找到正力,而帶動身體轉動;並 非身體轉動來找手的正力,意念一錯,就白練了!這就是我們先練習手會聽勁的原因。

8.     太 極柔術:如果雙方都把雙手放在對方身上,看起來就像是柔道了。只要取平行疊臂,就可以摔打對方。所以太極拳厲害之處,就是同樣一個左掤或右掤,可以用來當 做擒拿的手法,可以當做抓領摔技,可以馬上轉變為「戳砸拳」,甚至可以馬上帶動「腿法」。這一切都只需要學習一種手法,就可以自然完成「摔打拿踢」的訓 練。這樣優秀圓全的武術,沒有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,是永遠無法理解太極拳厲害的地方。

9.     虎 形下壓肘式:複習下壓肘式,首先必須「沉肩墜肘」引進,打擊自己的「中軸」完全放掉手上的殘勁。記得,手一定要和身體脫開!如果身體自己主動彎腰,就會被 對方毫不留情的打進去。當手上的殘勁完全消去,就可以加入驚鴻掌的練習,五指自然打開,準備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接下來,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用肘來推動自 己的中軸,讓身體被逼退和轉身。同時由內而外,畫一個C 形(揉掌),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,形成「渾圓樁」,肘會墜向前。接下來,因為手領不動對方,所以就會合補三角形陷阱,再往前隅領出。

10.  龍 形下壓肘式:當對方攻進中線以內,都可以用虎形下壓肘式化解。一但對方攻超過中線的時候,就要轉為龍形,以龍形「斜角」正力對敵。所以,引進的時候,要引 進到腰隙褲縫處,以龍腰對敵。落空的時候,同樣讓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。合的時候,補成三角形陷阱,虎口剛好會接敵。這時候也會合成爭裹,接手的地方 就變成「正力的出口」,再領出。這也算是一種「龍虎交變」的練習。

11.  餵 勁的經驗:鬆柔的餵勁,可以很容易聽勁,感覺到學生的弱點和從中知道學生可以加強的地方。為了學習應付內家的高手,平常也要習慣鬆柔的追蹤黏攻。學習不丟 頂的走化模式,才能練習順應。但有時候,如果學生不容易感覺到正力或橫力的差別,可以加強力量,由推不動的感覺,找到身體的正力感。此外,用強力也可以檢 驗,學生是否在走化的過程中,哪一個點出現崩潰。此外,引進消去殘勁的時候,要停頓一秒鐘,才能完全消去柔韌感。會打的人能成為選手,會餵勁的人才會成為 好的老師。因此,平常應該多注意老師如何餵勁?餵勁的手法為何?餵勁的目的是什麼?這樣才能確實掌握學生的身體感覺,完全正確而不會出現偏差。

12.  引 落、連環、串子的區別:首先,三者的軌跡雖然不同,但其實都有互通之處,用技時可以互相轉換。簡單說,引落術,就是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進入「落空點」, 以「引鱉入甕」的模式,殺敵。連環術,就是要「環進環出」,在斜隅環上攻守。串子術,這是在邊牆正力線上,戳砸對敵,不讓對方進到身上來。所以,邊線上的 走黏使用串子術;攻入中軸的走黏使用引落術;攻入後隅前隅的走黏使用連環術。因此,學習完各種走黏的軌跡,再配合龍虎形、進退步,就可以解決對方各種「有 效」的攻擊方向和角度。對於無效攻擊的橫拳、王八拳、輕拳、亂揮拳,直接用重拳破體,甚至用「換拳」都可以,根本不需理會。所以,我們要學習對的方法來解 決對的問題。而不是整天思考錯誤的問題,希望從中來找到對的解決方法,就是緣木求魚。

太極拳,就是如此複雜而簡單的體系。學習過程中,有成千上萬個重點,細膩之處絕對是常人無法想像。但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學習太極拳,一開始感覺是求學,最後則是求道。求得圓融,無為而無不為的道。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無敵無我,融合一氣,以靜制動,才是太極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