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

內勁如何開展和鬆沉?

作者:彭啟豪




最近教學,從「虛領頂勁、氣沉丹田」的體會。延伸到五弓大展,再回到猴形蓄縮。這都是內勁由開展到鬆沉的過程。

經由五弓的開展,三體勢的調整,將全身的內勁,聚集在一個點上。再由猴形樁的全身放鬆蓄縮,找到鬆沉而定的內勁。一開一闔,一放一收,一呼一吸,就將太極拳所有整體結構力量的變化,全都包含在內了。


太極拳就是樁形拳


身體整體結構力量的維持,是學習太極拳最基礎而重要的事情。因此,各種樁法的建立,都被列為武術的基本功。除了靜態的樁法,套路事實上就屬於動態的樁法,每個招式,都可以再切割成無數個靜樁。太極拳,事實上就是結構拳,就是樁形拳。

為什麼中國武術在剛開始學習時,那麼注重形的訓練?就是在調整全身,形成一種近似拱橋般的結構。在受力的時候,可以均勻分佈到全身,甚至傳導至地上。這就是由「開展」到「鬆沉」的過程。


五弓大展


這是門內的基本樁,五弓就是「兩手弓、兩腿弓、一身弓」,全以意念圓撐大展,立刻可以形成強大的整體內勁。

可以用力量去測試學員,如果只有局部受力會很難維持結構。但一調整到五弓齊張的時候,會瞬間變得很輕鬆,毫不費力的感覺,這就是最簡單的整勁訓練。


三體勢


具備基本的五弓概念之後,就可以開始調整三體勢的樁法。所謂的三體勢,就是「手之體、身之體、腿之體」,原理其實和五弓的概念是相同的。

只是,三體勢更強調,三尖相照「眼尖、手尖、足尖」,要對到一線上。或是外三合「手與足合,肘與膝合、肩與胯合」。目標,就是要讓全身的內勁,都聚到一個點上,發力的時候,力線完全不偏失。

拳論: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,正好就是說明五弓蓄勁,三體勢出拳的關係。

三體勢的重要性,不僅在於拳,而是這和持槍時,預備要扎槍前的動作,是完全一樣的。所謂「拳打一點,槍打一線」,所有要出拳前的身體結構,其實都隱藏了三體勢。


猴形樁


前面兩個,都是經由「開展」的方式,來調整身體的方位結構。但這樣還不夠,必須經由「鬆沉」的訓練,才能將受力完全導入腳下。

這個方法,就是全身完全向內蓄縮,完全放鬆的猴形樁。此時,全身無力鬆透,才能沉入腳底,形成一種鬆沉而定的內勁。

意念是向內,極度蓄縮,但蘊藏的力量卻是往外,極度開展。當最鬆透的時候,這時候出拳所達到的力量和速度,就會是最大的。

這就是內勁由開展到鬆沉的訓練方式。


總結


太極拳的訓練過程,其實非常科學,也完全符合人體工學,沒有任何玄學之處。任何武術和運動,都在追求用最省力的方式,來達到全身協調整合,以達到更快速度,更高效能的發力而已。

然後,要特別注意學習的次第,由開展而鬆沉,由鬆沉而更開展,反覆練習,就能更上一層樓。

以上是今天有關於內勁的開展和鬆沉的重要性和練習方法,歡迎按讚分享。若對其他太極拳的心得有興趣,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臉書專頁喔^^

延伸閱讀:內勁是源於鬆沉還是開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