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

2010/05/27 太極拳的鬆柔


學習太極拳的人,每個人都知道鬆柔很重要,但為何練不成的還是在於多數?根本上,還是對於鬆柔的認知、體悟、實現,和真實太極體的模式,有太遙遠的距離。

以一個鬆字而言,放在不同層次的武學經驗,會形成完全不一樣的形態。一般人心中的鬆,是固態的鬆,所以要把全身的筋骨放軟,就是鬆。這部分,當然也很重要,但卻無法應對外在的力量。當一個外力加在身上,瞬間就變僵硬了,這就是只是停留在固態的鬆。這在宗岳門太極拳的學習了,先是由五弓大展開始,很快地將全身地勁整合在一起。通常也可以檢查,學生在面對外力的時候,「哪裡沒有放鬆」,力量就會卡在那裡。很快地把從頭到腳鬆柔的要點調整一次之後,全身鬆柔,內勁立刻湧現。當學生體會到強大的內勁和正力感之後,以後的學習,就會自然放棄不必要的肌肉力了。

接下來就要進入第二階段,也就是所謂液態的鬆。這部分是需要各種引落術的導引,讓各種方向的力量流入身體,都會習慣引進、落空,而不是下意識地排斥。這是學習太極拳,身體最難克服的一件事。因為我們的身體的本能,遇到力量就是想要抵抗。在不抵抗的狀態下,體驗身體自然放鬆引進、落空、倒手反擊,就需要「學習」認識內勁的流向。這部分的學習,就像是建構水利設施的「排洪道」,如何能疏通巨力,而不能在任何一點抵抗。甚至能體會「閉迴路系統」,不僅能將對方的力量導至腳底,還可以把力量導回給別人。

第三個階段,則是學習「對」法,在每一個靜止的鬆柔點上,要能維持對抗強力。這種感覺,就好像一個好的水利工程,雖然已經建立一個疏洪道。但從外觀來說,卻不知道哪個位置可能會崩潰。這時候就要由好的老師餵勁,用強力壓制學生,讓學生體驗在特定推托帶領的軌跡下,都是能夠用鬆柔的方式,將內勁集中在沾點之上。感覺就像是五弓大展從對抗正力型態,進入到對抗斜角力的模組。

第四個階段,則是學習水利工程的操作模式,則是開始要用指法來控制。意思就是,學習控制對方的水流,然後將水流導向對方。在宗岳門的指法訓練裡,最重要的就是「金剪指」的技術。用指法帶動出戳砸的拳法,或是上翻肘、下壓肘式的化解,甚至是進入到「下翻肘式」的技術。下翻肘式的重要性,就在於對方同時壓制自己的手和肘的時候,可以讓化解、蓄勁、拆點壓制在一個動作裡完成。

第五個階段,才開始進入氣化的訓練。經由串子術、槍型推手,將氣聚集在沾點之上,和對方作戰。在餵勁的時候,仍然是要先學習把氣點的勁顯現,老師才能感受到內部的運作是否正確。

第六個階段,則是要將氣點完全隱藏。這時候氣的作用,已經不是用來發勁,而是用來偵側對方,黏吸住對方。身體則要完全放鬆,全體透空、以靜制動。這個階段,才算是太極拳用技和練技最後狀態,之前的訓練,都是為了這個全體鬆空,無形無象的個體做準備。到這個境

因此,從太極拳的訓練過程裡,我們可以發到,鬆還是一切的根本。但這樣的鬆柔狀態,不是「鬆散」的,而是一種極度聚集鬆沉的狀態。先從全身的勁,整合成一點的勁,再從一點的勁,虛空為整體之氣。

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

2010/05/25 太極拳之用「敷蓋對吞」


上一篇文章,主要是介紹「太極體」,這一篇文章,主要是介紹太極拳之「用」。太極拳的應用,在武禹襄的四字密訣:「敷、蓋、對、吞」裡,就已經說得很精妙而完整。其中已經包含了摔打拿踢的一切重要心法和應用。對於剛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,不可能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妙用,但一定要先感受老師所使用的敷蓋對吞技法,知道太極拳所展現的可怕威力,就不會讓自己的用技模式,停留在很粗淺的境地了。

首先最必須體驗,也是最後才能練成的,就是「敷」。敷就是黏控的技術,和高手接觸,一瞬間就會被敷住,產生占煞,其實就已經輸了。太極拳推手競技,不在於把人家推出去,而是體會和練習這種瞬間黏控之感。被黏控之人,就應該服輸,而不是在那裡頂抗丟離著,其實早已經被打踢許多回了。

被敷住的感覺,好像落入魚網或是蜘蛛網的獵物。前進無路,後退和掙扎,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緊的狀態。反抗無用,後退也是死。除非能比對方更鬆,有更高明的走化技術,才可能從中脫逃。這也是太極拳不稱為攻守,而是稱為走黏。唯有在走黏下功夫,功力才有機會日益增進。

被敷容易體會,但要敷住別人,卻一定要結合「蓋、對、吞」的技法,才有可能練成。以宗岳門核心四術的順序,剛好是由吞法的引落術,再練習對法的連環術,再練習蓋法的串子術。當以上三者練成之後,才有可能氣化為罡氣術,施展敷的技法。一接手,吞化、拆點、黏敷,瞬間達成。

所謂的「蓋」法,就是串子術的技巧,面對強力,仍然可以不斷從側面,順敵壓制。好像蓋鍋子一樣,把鍋蓋「掀起」,再從側面挫之「蓋」上。

所謂的「對」法,就是推托帶領連環術的發勁技巧。學習把罡氣,聚在一點之上,對準彼勁發出。這個部分,可以從推托帶領的組手來練習,掌握推托帶領的路徑發勁,確定不會在某個靜止點上崩潰。

所謂的吞法,就是引落術的技巧,完全順敵勁全吞化,不能有絲毫改變對方力線的念頭。因此才要學習上、中、下、正身、反身、前進、後退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的引落合出化解。

以「纏法」的技術來說,就是先以上翻肘式「吞」化,再展指拆點以「蓋」法壓制,而每一點又都維持正力不能崩潰,又是「對」法的概念,就後才能取得我順人背的角度,施展黏敷。

從大纏法,再練至小纏法,接手的精準接合度,就會愈來愈高,摔打拿踢的功力也才會進步。基本上,學習太極拳是先學習控制,再學習打擊。好像是打網球或是羽毛球,先學會吊球,牽動對方的重心,讓對方的回球愈來愈短,或是重心被拉出場外之後,再給予致命一擊。

又好像是足球,經由團隊傳球,調動空間,撕裂對方的防線,再給予臨門一腳。而不是教每一位球員都一直學會怎麼過人,結果把自己累得半死,效果又不好,其實是一樣的意思。

太極拳的敷蓋對吞,就是這樣神妙而又非常科學的技術。整體而言,沒有半點玄疑之處。稍微懂勁之後,要想的,就只剩下自己夠不夠鬆,還有黏性夠不夠的問題了 ^^ 

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

2010/05/23 占煞


走黏所產生的效果,就是讓對方產生「占煞」。身體會僵硬、呆弱木雞、出拳角度不好、出腿法無力。如果還不認輸,繼續脫逃,只會跑到更差的位置,由開翅變成別翅,完全被鎖死。這也就是太極拳,所謂「捆仙索」的功夫。

在王宗岳的拳論裡,「占煞」就是所謂「雙重則滯」、「率皆自為人制」的描述。所有的太極拳用技,甚至是所有中國武術,都必須讓對方產生「占煞」,之後的用技才算是有效!

當我們要判斷一個武術招式的有效性,以「摔技」而言,從外觀來說,很多時候其實是很相似地。但是否能產生「占煞」,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點。

不同的拳種,也由於產生占煞的模式不同,而有所區別。例如以擒拿手法,或是關節技,來讓對方身型僵硬。或是直接以硬力拉扯,來破壞對方的重心,拉開對方的身形,產生占煞,都是有效的。不直接產生占煞的武術,都是以分擊為主。像是拳擊、跆拳道,禁止雙方近身接觸太久的武術。但如果在實戰的時候,近身是不可避免的,尤其是所有擅長貼身短打的中國武術。就一定要開門、產生占煞,才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摔打拿踢。而太極拳產生占煞的方式,就是走黏。以靜制動,引君入甕,或主動黏逼對方。

產生占煞的概念非常重要,很多中國武術的招式,為什麼會淪為花招?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在接手的瞬間,就控制住敵人,自然接下來的動作,就和套招無疑。反之,對於黏控技術很高的人,可以順勢主動讓對方產生占煞,接下來的摔技,才會看起來如此地輕鬆漂亮,似乎讓別人也覺得是套招。

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。黏的感覺,沒練到無法體會。瞬間被產生占煞的感覺,沒被高手黏過,也很難體會。這也就是中國武術,必須要努力發展的部分。不然,所有的招式、套路,缺少了這實質能牽制對方的技術,就變成空殼。反之,練成這項黏著讓對方產生占煞的技術,所有的招式都能立刻轉為自己的手上使用了。

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

2010/05/22 走黏


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每練一段時間,這段話的體會就更為深刻。

以大纏的角度來說,引進、落空、合應為走,出擊為黏,這是巨觀的走黏。

以微觀沾點的狀態來說,走就是在不丟離頂抗的狀態下,不斷拆點,落至空點。黏則剛好相反,在不丟離頂抗的狀態下,含住對方,不讓對方拆點,也不讓對方有機會出現或回到落空點。

當雙方技術練到極致的時候,由於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都會在同個點上做戰。走的時候,就必須以順敵黏著的狀態下,悄悄換點。只要自己主動換點,就會被攻破,要以黏的心態來走化。因此,「黏即是走。」反之,當我們要黏對方的時候,同樣是順著對方沾黏,不斷偷偷拆點,黏到對方再反制,因此「走即是黏」。這樣走黏的狀態,就形成太極拳的技擊模式。如果在瞬間有一方出現凹凸、斷續、缺陷處,就會被對方的氣所侵入,潰不成軍。
這裡的「偷偷」和「悄悄」,就是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狀態。必須練至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,其實就是極鬆 柔的聽勁功力。只有我們比對方更鬆柔,更能掌握罡氣的變化,才能達成。因此,唯有鬆柔才能克制鬆柔。

所以,舍己從人、「何處覓敵蹤,刻刻順敵人」,就是走黏最重要的心法。拳論文字寫得很清楚,但也要愈來愈懂勁,知道的才會愈來愈完整。簡單來說,走黏的雙方,都是想要在「黏著」的情況下,不斷地拆點,取得自己有利的方位 ,或是不讓對方取得有利的方位,甚至讓對方的方位愈來愈差。因此完全以順敵黏的意念為先,自然達成走和黏為後。這就是本為舍己從人。而不是一直主動想要拆點,想要壓制對方,或是想要逃離對方,反而被對方聽勁、反制。這就是多誤舍近求遠,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也。從外觀來說,幾乎分不出有什麼差異,但受制與否就差那一「點」意念而已。再次體會,「輸的時候忍是勇氣,贏的時候忍是智慧。」

懂勁的方法,就必須要靠中開式串子,把罡氣練出來之後,才可能愈來愈了解。黏著的功夫,也能日精月益。兩者互為因果,互為表裡。

懂得黏著的感覺和方法後,就真的像學騎腳踏車一樣,先學習讓輪子持續黏在地上,不會停下來。隨著駕御精熟,累積和各種不同型態的人接手經驗後,就彷彿是在騎單輪車般,技巧更高。最後則是要練成,在鋼索上騎單輪車,如同特技般,沾黏的感覺,如膠似漆,運行細長慢勻。不能有半點失誤,稍微偏差就會失去性命的心態來練習,才有可能練到階及神明的境界。

這條路的精進,是永無止境的,現在,才終於感覺算是太極拳的入門而已,繼續努力加油啦  ^^

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

2010/05/19 太極體


最近上完課,和學生們討論完,頗有一番新的體會。從個人的學習,到學習怎麼教,到把人教會,往往是不一樣的體驗。自己的學習,只要掌握學習方法,抓到感覺就能成功。學習怎麼教學,就要把老師所教的一切,整理成有系統性的教材。至於讓人學會,又是完全不同的境界,意謂著要讓兩個人的體會、共鳴,拉到一致,才能讓另一個人了解,我們所要表達的事物。

最新的體悟是,學習感受太極體的重要性!何謂太極體?就是讓身體的運律,完全符合太極拳論裡所描述的狀態。但為什麼一般人就算看著文字,也非常難領略其中的奧妙,就是缺少「走黏」的軌跡。或著是拳架所記錄的軌跡,不夠精確,因此練了很久,功力進展也很有限。

我們所學習的,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壓肘式、反身大纏、推、托、帶、領、戳、砸,就是很重要的軌跡。但最終目標,並不僅只是學習這些纏法的操作過程,而是從中領略太極拳的原貌。最終達成,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。如水生波,如火作焰」。

以下簡單整理和說明,太極體的原貌。

太極拳之體

1. 融合和黏著:太極拳的核心思想,就是融合,學習太極拳,就是學習各種融合技術。陰陽在分擊的時候是敵我,在合擊的時候是敵我的沾點。不論是分是合,都要從即引即纏,延伸到未觸先纏,從捲落練至大纏再練至小纏,從上翻肘、下壓肘、推托帶領,練至戳砸。無一不是在學習融合、黏著,合擊、分擊。

2. 由於黏著的意念在先,是故所有太極拳的技擊概念,都是「舍己從人」。因此,「隨曲就伸」、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、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、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因敵變化是神奇」、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、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」、「粘連黏隨不丟頂」等等。這個部分的心得體會,在「太極拳的融合哲學」,有詳細的說明。

3. 懸吊式系統:第二大重要體會,就是太極拳是懸吊式系統,有如「西山懸磬」。因此,上有「虛領頂勁」,下有「氣沉丹田」。因此,「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」、「腹內鬆靜氣騰然」、「滿身輕利頂頭懸」。更重要的是,主導一切懸吊感的是我們的「手指」。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傀儡戲一樣,由十指來控制身體所有動作。

4. 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:由懸吊式系統所發展而出的人體工學,自然會產生結合天平和車輪,也就是「甩繩」似地運作模式。這個部分,在上一篇「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」心得體會,有詳細說明。 因此,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;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;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」、「偏沉則隨」、「長拳者,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」、「上下相隨人難進」、「動牽往來氣貼背」。

5. 內勁線:接下來,則是要體會,全身的兩條內勁線,蓄而後發。經由這兩條內勁線,體會三體式的重要性,將全身連結在一起。因此,才能節節貫串。「每一動,惟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須貫串;不外起承轉合。始有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;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」、「運勁如抽絲,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。」、「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;收即是放,連而不斷」。

6. 懂勁:懂勁的先決條件,除了明白內勁線,還是在於「黏著純熟」,或是所謂「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」。陰陽兩氣,吸在一起,自然能偏沉則隨,避免雙重則滯。何為「陰陽」?必須要練出罡氣,才能體會由氣聚成的陰陽兩氣,之後才能真正懂得與對方相黏。

7. 聽勁:懂勁後方能聽勁,經由極輕極柔不丟頂,產生相同的黏著感來聽勁。產生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。

8. 太極拳程式碼:一個完美的太極拳運作,包含了最簡單卻又能統合一切的程式碼。如同找到自然界的物理、數學法則般,王宗岳的十三勢,八卦五行理論,解釋了以上這些技術發展的根源。那就是,採、挒、肘、靠,四斜角拳,掤、屢、擠、按,四正方身法,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,五行腿步法,發展出所有的太極拳。這也就是太極拳,就是「方位拳」,就是不斷地「佈陣」、「佈形侯氣」和敵做戰。

太極拳之用

1. 引進落空合即出:引進、落空、合應、出擊,就是太極拳的技術操作原理。引進落空合應,就是「走」、八卦掌的「滾鑽爭裹」,出擊就是「黏」。整體而言,還是「隨曲就伸」、「曲伸開合聽自由」。其中,還隱含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、刻刻留心在腰間」的技術,必須由「反身大纏」來體會練習之。

2. 牽動四兩撥千金:引落合出是引落術,牽動四兩撥千金是串子術。這說明太極拳體的應用,具備兩種不同的模式。引落術,完全不改變對方的力線,屬於「吞」法,好像吸麵條一樣。串子術,仍是順著力線,但不斷從側面壓制,屬於「蓋」法,好像蓋鍋子,或是不斷驅趕魚一樣。「對」法,則是像發勁一樣,對準勁發出。最後則是「敷」法,這是黏著的高境界表現,好像敷藥膏,或是握小鳥般,含住對方。

3. 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。如水生波,如火成焰:最後,結合以上一切模組,就能產生太極拳,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破壞力。如水般的波動,如火般的包圍摧毀。「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,如意要向上,即寓下意,若物將掀起,而加以挫之之力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」

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

2010/05/16 黏著研究


這兩天上完課之後,了解黏著是用技最重要的一件事之後,我開始更仔細地研究,黏著的重要性,和聽勁的關係。

首先,黏著和內勁,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事情。沒有內勁,不懂得翻筋轉骨,調整出內勁線或是罡氣點,又怎麼能黏住對方?所以,究竟何者是因?何者是果?是要從黏著的感覺中,去體悟內勁的流動,還是要先懂得內勁的運作,再去學習黏。

在過去的定義裡,「人剛我柔,謂之走,我順人背,謂之黏」,也就是引落合是走,出則是黏。因此黏的定義很廣,只要是攻擊,就算是黏。但最近學習過串子術、罡氣術之後,黏的定義又換成,我們的罡氣點要虛空,產生含住對方的感覺,才稱之為黏。

在串子術的練習裡,對方的力量攻過來的時候,中指彎弓,這時屬於坐腕型,罡氣點愈來愈強,和對方的強力相合。下砸的時候,則反而是罡氣點虛空,以扣腕型,含住對方。

這和纏法的練習,似乎完全相反。當對方攻過來的時候,我們以扣腕型接手。黏回的時候,則反而是以坐腕型,以罡氣點碾壓攻擊,同樣也是黏。 

因此,我們的罡氣,有兩種模式。或著說,同樣一個手法,裡側和外側,產生的效果是不太一樣的。例如一個仰掌戳型,外側骨形成一個內凹三角,內側骨則形成一個內凸的三角形。前者可以扣住對方,後者可以發出對方。既然都可以產生「罡氣點」,意味著這個罡氣點,可以變換成「陰」或「陽」。當勁尖從罡氣點中間發出的時候為「陽」,可以用來發勁或碾壓對手。當罡氣點的中間虛空的時候,則可以用來走化或是含對方。

我們回顧一下王宗岳的拳論:「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。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。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」罡氣有所謂的陰和陽,不能完全簡化成為柔和剛,而是勁的「隱和現」。

你的強力攻過來,我以氣全吞,全部用陰氣來走化,和陽氣融合,這就是引落術。或著是用「對」法,用「陽」氣和「陽」氣對拚,將對方「發勁」出去,這就是連環術的訓練。或著是用「蓋」法,也就是我們的罡氣,中間的部分以陰氣和對方的陽氣融合,上下的部分,以陽氣來改變對方上下左右的力線,產生掀挫和波動,這就是串子術的訓練。 最後則完全轉為「罡氣術」,完全放鬆,含著對方,待其產生敗型、占煞,這就是「敷」法。

仔細思考,陰陽這種事,是相對而非絕對。我若夠鬆柔,則你的任何一點都是陽,我的任何一點都是陰。相對的,我的鬆柔內勁夠強,產生的氣勁每一點都是陽,而對方則相對為陰。一出現頂抗,就會受制(滯),一出現丟離,就會挨打。這就是鬆柔和沾黏的重要性。
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2010/05/13 串子術研究(太極和詠春的區別)


太極拳的特色,基本上是由戳、砸兩拳,也就是宗岳門所謂的串子術,演變而成。實際上,所有的中國武術,基本上也是由這兩拳,演化出各種不同的拳法。太極拳,採、挒、肘、靠在四斜角上,來出戳砸兩拳。最近去看葉問2的詠春拳,類似的型為攤手、膀手,打在中線上。從外型來看,都是串子術的應用,但中線和斜角相距約十五公分,卻演變出完全不一樣的拳種,這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深思的問題。以下內容,不會評論何者優劣,因為用得精妙都是好拳,僅會從彼此的特點來分析和區別之。

首先,太極拳是斜角拳,所以如果是馬步出拳,其實是打不到別人的!這非常有趣,那我們太極拳是如何打擊到對方?是經由八卦五行陣法的轉動,由手法帶動身法打擊到斜角,順勢打擊對方。所以,我們的出拳,基本上都是使用「金雞獨立」式,單腳出拳來打擊對手。而詠春的中線拳理論,基本上要打擊到中線,就會以馬步的概念。或許從結果來看,都會打擊到對方的中線,但步法、身法完全不同。

第二點,太極拳的出拳先進入中線再打到斜角,是走環位、迂迴式的攻擊,而詠春拳則是從中線打到中線,走直線式的攻擊。前者以佔方位為先,後者以最短時間和最短距離打擊對方為先。以太極拳的拳理而言,拳走弧線雖然距離長,但攻擊方向可以全力向前為重。拳若走直線,身體則相對需要以肌力煞車為輕。走弧線看似比較遠,但由於身體會跟著旋轉,追求一動無有不動的快,不追求手直接打到對方的快。兩種拳理和打擊模式,各有其特色。 

第三點,「貼身短打和開門術」。兩者的拳術,都會以貼身短打為主要進攻技術,而且也都強調黏的功法,這也是中國武術的特點。但同樣地,拳的意念對準中線,或是往斜角打,也能產生不同的攻守型態。以戲劇中來說,雖然不斷地以快速短打來打擊對手,外型很好看,但我想絕不是詠春真實的打法,因為沒有「開門」技術和「貼身」,短打是無效的。同樣是要「攻中線,守中線」,中線拳封住中間的門,對準敵法的中線。斜角拳則是藉由八卦五行轉動來封住中間的門,然後以斜角方位,對準敵人的中線,中線拳以封門為先再開對方的門,太極拳則完全以開門技術來開對方的門,相對來說,不主動去防守,也不主動去攻擊,整體而言只有十三勢佈形侯氣的轉動。因此,中線拳的優點在於「攻中寓守,守中寓攻。」斜角斜的優點在於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」感覺很接近,意念則大不同。

最後,「沾點」。從「鐵臂樁」的訓練和「木人樁」的訓練,同樣可以區分兩者拳術,對於沾點或打擊點,以及身法樁形訓練的概念。宗岳門鐵臂樁的教學,也是太極拳教學躍進的一大步。從目標來看,鐵臂樁和木人樁的訓練重點是很接近,都是為了要讓沾點不會崩潰,訓練攻守或走黏的概念,同時調整出做戰時的身形。但我們可以發現到,木人樁的打擊點,在接觸到沾點的同時,身體是靜止的,維持強大的結構力不失。而鐵臂樁的訓練,則是在打擊的過程中,身體會不斷轉動,在動態中的每一個點上,形成強大的靜樁結構力。太極拳,長拳者,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,就是在描述這樣的狀態。

以上簡單從斜角拳和中線拳的理論,去分析兩者練技、用技的差別。可以發現到,兩種拳術,各有其特長,只要發揮得好,都能發揮彼此摔打拿踢的效果。但對於學習者而言,一定要仔細分辯,千萬不能練太極拳又加入中線拳理論,那就很容易錯亂了。對於學太極拳的人,一定要好好掌握斜角拳的拳理概念,方能練出王宗岳所描述之太極拳,學者一定要仔細明辯焉。

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

2010/05/05 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(教學心得分享)


最近的教學進度,來到了「纏法」和「上翻肘式」。兩個技術其實非常類似,纏法可以算是上翻肘式的進階版。上翻肘式,主要是練習吞化,鷹翻或掌隨肘走,如同車輪似的轉動。纏法則是加入了背後螺旋導勁、通臂技術,如同平準(天平)般,將右邊的力量導至左邊,將上面的力量導至下面。兩者合起來,就完成了太極拳如同甩繩般,一氣式地滔滔不絕攻守,讓走黏合一。

在上翻肘式的教學裡,最難達成的,第一個是掌進腋下(拉肘貼耳),通常要讓肩關鬆開,才能順利完成。所以先經過「上段引落合出」的練習,正纏法:「滾鑽爭裹,拉肘貼臉推掌出」的練習,讓上段的走黏軌跡流暢。此時,通常已經習慣肘會揉起,肩關也慢慢鬆開,可以達成上翻肘的基本要求。當教到要落空至腋下的時候,就能將「拉肘貼耳」加進來。

「拉肘貼耳」,對初學者來說,可能會覺得很難做到。其實這裡要強調,太極拳的學習,絕對不是「苦練」。任何覺得筋有拉扯到的感覺,一定是「不夠鬆柔,或方法錯誤」。而開展筋的方式,更不能強用力來開,反而造成自己的酸痛。要用我們所教過的開展樁法,或引落軌跡,在「放鬆」的模式下,慢慢將筋絡鬆開。

在教學的時候發現到,很多原本以為要練很久的標準形態,其實重點還是在於不夠鬆,「自己卡住自己」。只要稍微調整一下,感受「偏沉則隨」、「虛領頂勁、氣沉丹田」、「動牽往來氣貼背」,很容易就達成了!因為拳論上描述的文字,就是在動態作戰中,極放鬆時的身法、心法。例如:重心如果不放在一腳,沉至湧泉,起踵頂膝,而是虛實不分明,一定無法鬆沉。或是喜歡低頭、哈腰,那全身的勁線,完全斷掉,無法節節貫串,那也一定無法鬆開。此外,過程中的走弧(氣貼背),則是可以讓我們攻守(動牽往來)都是圓弧線,而不會和對方頂抗的重要身法。

以上這些基本問題去除,形於手指的上翻肘式,才能毫無阻礙。反之,完全正確的上翻肘式,也能帶出這些身、步法。因此,對於初學者而言,身、步法的調整非常重要,避免下方阻礙上面。而對於進階的學習者而言,就完全由正確的手法來操作所有的技術,這就是內家先由下而上的導勁練習模式,再轉為完全由上而下的用勁技擊模式的特點。

上翻肘式,第二個重點在於「鷹翻」,意為「掌隨肘走」、「掌肘一條線」。在教學的時候,常發現到一個問題點,就是手在圓化的時候,常常容易崩潰。所以,「肘落前隅」,就非常重要。但對於初學者而言,身體沒有經過「轉身開弓」的練習,或是身體「平轉」,都會讓自己的手產生阻礙。其實,我們的掌隨肘走,雖然看起來是圓弧線,實際上走的是螺旋線,為了讓肘不斷落在前隅,就會逼退我們的腰隙,往後下繼續旋轉,所以會讓「對方的力線轉彎」,自然產生掀起而下挫的波動,甚至還能倒手回去做下一波的攻擊。

因此,不論是上翻肘式,還是纏法,結合「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」,產生甩繩式,而非波浪鼓式的手身步法,就非常重要。因為如果沒有練習出這樣太極一氣式的動態,就會一直在手沒有到標準位置,或是身法不夠標準,這些「結果」來追求。 而是要確實感受,全身放鬆時,手法能如常山蛇「擊首則尾應,擊尾則首應,擊其身而首尾相應」,帶動一裹兩頭縮之感,則距離太極拳的實戰運用就更接近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