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2009/12/29 <授秘歌>


道盡內家風光的 <授秘歌>「無形無象﹐全體透空﹐應物自然﹐西山懸磬。 虎吼猿鳴﹐水清河靜﹐翻江播海﹐盡性立命。」  懂得內家的人,八句真言,看完相信了然於胸,海闊天空。

個人簡單以宗岳門太極拳的觀點解釋

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     (大鬆大柔,太極一氣)

應物自然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捨己從人,因敵成體)

西山懸磬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尾閭正中神貫頂, 滿身輕利頂頭懸,指領運勁如抽絲)

虎吼猿鳴,水清河靜     (形如搏兔之鵠,神如捕鼠之貓,靜如山岳處子,靜中觸動動猶靜)

翻江播海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動如江河脫兔,十三勢長拳者,如江海滔滔不絕)

盡性立命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知己知彼,從心所欲,階及神明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內家拳,無論如何,除了鬆透還是鬆透

鬆了,捨了,才能學會順應外物,合而為一

合而為一的形態,如懸磬般漂浮著,如羽化般飛翔著

指一帶動,全身有如抽絲般,螺旋旋轉著

靜,形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

動,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

知己知彼者,方能盡性立命,漸至從心所欲,階及神明

2009/12/29 教學筆記


拳理

1. 任何技法都要符合大鬆大柔要求,會用力的原因在於走黏的軌跡沒練好,所以會頂抗或是不知不覺用明勁。其實頂抗是天性,因為會害怕被打到,所以才要學習引進,這樣可以消去殘勁。會用明勁也是天性,所以才要學習落空、合應、出擊,才能完全鬆柔反制別人。

2. 八卦掌祖師董海川:「何處覓敵蹤,刻刻順敵人。」和太極拳王宗岳祖師,走黏和舍己從人同理。

3. 落空務必要「掌進腋下」,身體配合補成三角形陷阱,進入三角形陷阱之後,才能出擊。

4. 引落合出,四個樂章,如同交響曲般,不能搶拍。也像是跑壘一樣,一二三四壘都不能跳過。所謂節節貫串,起承轉合,就是「練習」的時候要分清楚練,「應用」的時候才整合一氣。外表看起來似乎連在一起,其實都是到位後才進入下個動作。

5. 推托帶領,就是四隅環拳,配合六種掌形「正、反、立、垂、俯、仰」,或是陰掌、陽掌、坐腕、扣腕、平腕,有各種不同的形態變化。

6. 起橫不見橫,落順不見順:四隅環拳,都是前推力,看起來像是橫力,卻是前推。看起來是落下,卻還是前推。

下段引落合出

引進:掌撞擊大腿,要完全鬆柔順敵而動,消去殘勁。掌根碰到大腿時,驚鴻掌打開,虎口對敵

落空:不需要變動掌形,完全鬆柔,黏著身體,以拉肘貼耳的概念,上拉至腋下。和上翻肘式,拉肘貼耳的位置完全相同。只是一個是砸形,一個是戳形。

合應:順著掌進腋下,身體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

出擊:由沾點,捲落黏出,上領起。

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
2009/12/28 論內家無可眩之技


研究所畢業旅行,從宜蘭玩三天回來,順道去了一趟傳藝中心。其中有一個節目,是武館在表演太極拳。看完國小、中學生們的表演後,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喜的是,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們,願意投入在太極拳的訓練裡,相信他們都是未來太極拳發展中,重要的一員。憂的是,近年來太極拳比賽走向,套路方面為了「好看」、「增加難度」,加入許多踢高蹲低,或是許多不必要的「發勁」動作。但這些多餘的動作,卻有許多不符合拳理的地方。讓我重新省思這個問題。

明代黃宗羲<王征南墓誌銘>裡提到:「今人以內家無可眩耀。於是以外家攙入之。此學行當衰矣。」這句話,放在現代,仍然是有如暮鼓晨鐘般,重重的敲醒我們。因為內家拳,像是太極拳,很大的特色就是「藏招」、「暗勁」、「以靜制動」。學習內家拳,心態上如果不能戒慎恐懼,敗中求勝,完全鬆柔,加入一點明勁,多了一點慣性力,就練不成大鬆大柔的太極拳了。

反觀現在太極拳或是中國武術的發展,無不是在套路的美下功夫,彷彿變成太極「舞蹈」。為了博取群眾的掌聲,增加了所謂高難度,但卻不實用的花拳繡腿。而在推手的訓練方面,也為了表演好看,注重於發人丈餘,忽略控制後的摔打拿踢,才是推手訓練的目標。這樣的問題,似乎從以前就有,無怪乎內家拳代不過數人,稍微一走偏就終身不可得了。

接下來思考,為何內家無可眩之技?首先是內家拳的套路,有「藏招」的特色,這可以呼應宗長最近的文章。所有招式的用技,如果不說穿、不點破,可能練了一輩子,也不知道用在哪。此外,內家拳套路要求「形不露相」,所有招式都包含了「本卸拆變」,套路上的手法是基本用技要求,但其實同一招可以卸化,可以拆招,最後是能「變招」。 

在心態上,也要放棄掉眩耀之心,懂得忍耐,取得後發先制的後之先。如果,一心一意就把自己的意念暴露出來,就會形成固定的勢,則必能破矣。所以學習內家拳,最後的感覺,真的都是在練心。鬆柔的不只是身體,還有自己的觀念,不僵化於一個固定的思維,而能順從一切逆境,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,不就相當於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」正因為明白自己的眇小,才永遠像是學習者般,謙卑的沐浴在宇宙太極的智慧結晶裡。

「我無所能」,是以無可眩之技。「因敵成體」,是以能「無為而無不為。」內家拳的寶貴之處,不僅在於學習讓敵人「應手即仆」的高超戰技,或是「延年益壽不老春」的養生效果。更重要是在心態上,面對人生任何事物方面,都能不拘泥於己見,真誠面對自己和外界,然後勇於突破現狀,等待和創造機會或是解決問題。我想,這是學拳後,讓我收獲最大的部分。唯有獲得到這一切寶藏後,才能深刻明白到,一但在拳架套路裡,或是練功的過程中,攙入一點點明勁、或是有些眩技之心,就永遠達不到內家之路。這時候才能理解,以外家攙入內家,此學行當衰矣的真義和嚴重性了!

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2009/12/20 Lesson 4 上翻肘式


教學筆記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整理了,因為每堂課學生的上課進度,都整理到我的筆記本裡。一方面掌握每個學生的上課進度,一方面統整出最好的教學內容。最近,新加入了三位學生,包括葉師兄、林師兄、張師兄,進度正好都來到了「上翻肘式」。所以決定特別整理課後筆記,讓大家仔細掌握學習重點,如果有任何問題,也歡迎留言討論上課內容。 

上翻肘式,是所有「引進落空」練習裡,最重要也最難練成的技術。相對的,只要上翻肘式練得好,後面許多的手法,和內家拳的觀念,都包含在這一個手法中。在學習上翻肘式之前,起手「滾鑽」務必要先練成。然後可以簡單先以「拉肘貼臉」,走上弧轉身捲落推掌出, 大致熟悉手法的軌跡。然後,像是「沉肩」下沉鬆開,或是練習出刀龍形鬆開,都很重要。肩關鬆開,上翻肘式才能做得很順。

以下是上翻肘式的順序

1. 滾鑽入方:重點在 Lesson 3 已介紹過,滾鑽入方,切記要「放鬆」。盡量達成「掌肘朝前」,兩手小指可以相對。

2. 拉肘貼耳:繼續滾鑽,讓手臂收回,形成拉肘貼耳,「掌肘兩朝天」。此處是要讓手盡量「貼近主軸」,手和身體融為一體,稍微轉身就能化掉對方的攻擊。此處要檢查,是否橫拉,有沒有「扣腕」,好像一個勾子一樣,虎口朝對方。這樣裡可以變為纏起對方,捲落升降樁纏摔對方。從滾鑽入方到拉肘貼耳,身體都維持「鬆鎖定」,不能晃動也不能有回攻意念, 此處可以用「無極式」練習,摔技的部分則可以用「升降樁」練習。

3. 平行疊臂:武禹襄拳論有云:「往覆需有折疊」,就是在說明「平行疊臂」的重要性。順著敵勁,和對方手臂融合取平行,身體則是順勢「走後弧」,「移重心至後腳」,達成「移位重組」的型態。當兩軍形成平行疊臂時,代表雙方攻守優勢各半,我可以尖制根,取得第一反制點,同樣對手也有機會制住我們。

4. 掌隨肘走:因此,我們必須繼續落空,在平行疊臂時,彷彿順著敵人的攻擊線,築一道防波堤,然後在那那個平面上,掌隨肘走,「掌肘一線式」的圓化落空,最後讓「肘落前隅」、「指尖朝敵」、「側骨接手」、「腕不過肩」。由於彷彿是順著環圓化落空,因此又名為「洗環」。 掌法的部分,則像是倒過來的老鷹,翻為正面的老鷹,故稱為「鷹翻」,掌法的感覺,手會是完全放鬆圓弧狀的。

5. 三角形陷阱:在掌隨肘走時,身體順著掌法,轉身補位成三角形陷阱。所謂的三角形陷阱,非常的重要。又分為「後手三角形」,以直角三角形「弦邊」和對方接手,或是「前手三角形,以直角三角形「股邊」和對方接手。三角形陷阱,特指為「身法」和對方的相對位置,肩輕黏敵手,大手臂和肩呈直角。三角形陷阱的重要性,在於調整出對敵的最佳進攻防守體勢。古人所謂「佈形侯氣」,此處可引申為「佈」三角「形」陷阱對敵。

本手「上翻肘式」,必須學會完全深度的引進落空,從「豎線」化解到「斜線」化解,最終目標是「橫線」化解。唯有在完全的敗中求勝心態學習,才會練出最強的深層引進落空。以下分別介紹,上翻肘式相關的摔打拿踢練習。

上翻肘式虎形升降摔:右手滾鑽入方,拉肘貼耳,平行疊臂時,左手「帶掌」鼓盪接手,意念和練習必須包含帶掌肘擊。掌隨肘走時,掌根輕觸為啟動點,五指領起,才可以進行抓握。然後,右腳後旋步,切記不要移動重心。下摔時「雙掌看中間」,對正力下摔。摔的時候,要能下蹲,「隨曲就伸」,切記不要空摔,要增加「控勁能力」,沾衣跌,以進行接下來的地戰。輕放到地上後,再將對方如打陀螺般輕旋,保護被摔者,減低下摔緩衝力,此為「打人如陀螺」。

上翻肘式反抓肩摔:動作完全同虎形升降摔,滾鑽入方不要動到肩,拉肘貼耳意念要達成「掌肘兩朝天」。平行疊臂後,掌隨肘走,變成推掌摔。此處「走化的鷹翻式」,當對方用硬力時,就變成「黏攻的鷹翻式」,從此處可明白「走黏同理」。

上翻肘式龍形反身摔:上翻肘式化解完,「起窄落寬」後旋步,走上弧龍形摔,移重心時要以勁起於腳根螺旋式移重心,結束動作為反身大纏第一式的龍形。動作要求:右盼、斜中正、長短手、手伸直、胸距膝一拳頭寬、龍腰三折、順臀塌腰、重心全在右腳、起踵頂膝。

戳砸打:上翻肘式鷹翻化解完,略吸氣下蹲上戳打。或是指尖滾鑽回上翻肘式,下砸打。砸打的時候,採挒肘打在一點上。

領掌拿摔:右手上翻肘式鷹翻化解完,左肩貼敵,左手反捲落纏起領出。可右手帶掌纏頸摔,或是左手順勢抱頸進步摔。

以上簡單整理上翻肘式的技術原理和應用練習。實際的運用,可以說是千變萬化,務必精練要求之。本篇為上翻肘式專論,日後會依課程需要,再持續補充之。若有任何學習上的問題,歡迎互相討論。許多課程的強化和領悟,也都是在教學過程中學到的。教學相長,真的是很重要啊 ^^

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2009/11/17 學習敗中求勝的重要性


雖然最近教拳,進入小纏手的訓練,但在過程中,我最常提到的功法,還是屬於大纏的技術原理。像是正身小纏,可以連結到上翻肘式,正身回纏,可以連結到下翻肘式,反身小纏,可以連結到反身大纏等等。這是因為,宗長在教拳的時候一再提醒,大纏的引落術必須非常熟悉,才可以學習小纏手。不然,一則小纏手不精,二則小纏手的動作誤差比較難以檢查,練多了反而無法查覺錯誤,還是必須從大纏練起,才能增加功力。

因此,太極拳最重要的訓練層次,仍然必須從引落術也就是大纏的「敗中求勝」學起。

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2009/11/11 學太極拳最重要的三件事

學拳,最重要就是要知道,該練些什麼?哪些是最重要的?再根據這些基本準則去練技、用技,讓自己的功力日益增加。在教拳的時候,不斷的將學拳重點告知學生,也是很重要的事情。當自己的學習有了提綱挈領的目標,將不會捨本逐末,也會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多的信心和動力。因此,這裡簡單分享,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三件事,一鬆柔、二方位、三指領。而我們宗岳門太極拳,分別都有很棒的功法和訓練次第,來加強和貫穿這三點,以下分別整理和分享之。

一鬆柔:學太極拳,每個人都知道鬆柔的重要性,但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「真」的鬆柔,能用的鬆柔,就不是那麼容易了。首先,要明白鬆柔絕不是「癱軟」,而是雙手能「漂浮在任何空間和時間點上」。所以,各種練「氣」的功法,像是漂浮功、溶手功...,經由各種「靜」練,完全消去慣性力,才能達到鬆柔的基本認識和要求。 

更進階的鬆柔練「氣」方式,則是根據王宗岳祖師提出的「引落合出走黏」原理,武禹襄提出的「敷蓋對吞」行氣方法,結合八卦掌提出的「本卸拆變」模式,讓鬆柔變成可用的鬆柔。首先是「吞」,完全鬆柔的引落合出,要學習「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翻肘式、反身大纏」,對各種角度力量化解,都能在完全鬆柔的方式下,走化、黏回對手。其次是學習「對」,讓「推托帶領」四個環拳不僅能在完全鬆柔的情形下施技,同時在每個靜止點上,也能在罡氣點上維持強大的內勁,才能證明這個鬆柔是可用的。但用技時,這樣的內勁可以藏而不用,還是以大鬆大柔的模式應戰。而「蓋」則是將內勁發出從側面壓制對方,「敷」則是將內勁佈於對方之上,讓對方產生「站煞」以進一步施技。

二方位:如果說,追求鬆柔是太極拳的目標,那「方位」就是執行鬆柔的方法。 太極拳的鬆柔,也在方位的定位下,變成前一段所說的可用鬆柔。符合王宗岳十三勢八卦五行所定義出來的,四隅掌法、四正身法、五行腿步法,才算是真正的太極拳。

方位學,也是我們王宗岳太極拳的特色所在。由宗長,破解王宗岳拳論最精華的方位原理,進一步統合了內家拳看似龐雜的武學體系。懂得十三勢,所有的內家拳理,都不脫這方位或是陣法的概念裡。所謂的八卦五行陣法,就是整合身手腿步的整勁概念,雖然鬆柔卻自然產生強大的罡氣,都是源於方位的概念。

三指領:正所謂,「萬事起頭難」。有了目標,也知道方法,但執行這個方法的起點就在於指領。當身手腿步法都能完全鬆柔,而且符合方位原理之後,接下來最重要的訓練,就是指領式了。因為在學習的時候,都是局部練習身手腿步法。用技的時候,則是要用「指」來當作啟動點,自然帶出身法、腿步法,全身才會完整一氣、節節貫串。

懂得指領式之後,其他高階的太極拳技術,像是反身、正身小纏手(二起手)、穿掌、纏法、槍型推手、小環打、串子(戳砸)、二剪指.....,就能夠慢慢學成。最後再將這些功法,融入六十四式王蘭亭太極拳套路裡,加強各種摔打拿踢用技。則太極拳的完整模組,就清楚在眼前了。

有幸學拳至今,也慢慢依著學生的進度,仔細講解鬆柔、方位、指領的練法和重要性。每次練拳或是教拳,也都是在檢查自己或學生,更鬆柔點了嗎?方位對了嗎?指法又更精確了嗎?明白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事情,結合這三者的教學,在教學相長之下,才能讓自己和學生,功力日趨化境。 太極拳,真是值得一生去努力和修行的藝術,讓我愈來愈愛啊 ^^ 在此和師兄、好友們共勉之啦 ~~ 

P.S. 

學習太極拳之路:太極拳 -->  鬆柔 --> 方位 --> 指領

通往太極拳之路: 指領 --> 方位 --> 鬆柔 --> 太極拳

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

2009/11/09 王蘭亭六十四式太極拳初次學習心得


接觸太極拳邁向第八年,宗岳門太極拳進入第五年,能學習到宗岳門的各種功法,真的是非常幸福。在宗長對內家拳透徹的體悟帶領下,內家拳甚至是中國武術,原先複雜的用技、理論,也漸漸懂得化繁為簡,以簡御繁。太極拳,說難真的很難,因為要組成完美的鬆柔結構,身體的零件和操作技術是缺一不可。但說簡單,又真的太簡單了,早已記錄在王宗岳太極拳論和十三勢方位裡,等著後人發掘。

此次學習王蘭亭,六十四式套路,可以說是繼學習各種高深功法後,另一層次的震撼。從前學習過許多簡化的套路,現在看起來,不免覺得少了太多太多東西。曾試著把新學習的太極拳功法,融入之前的套路裡,雖然已經進化成更好的套路。現在對照起來,仍然是完全無法相比....XD  究竟這之間如此大的差異,是如何「演化」而成的?我認為最大的差別,就在於「用技」!

如果說過去四、五年來,宗岳門太極拳「功法」的訓練,是要讓我們徹底了解王宗岳太極拳的「理論」,為將來成為好的教練而努力。王蘭亭六十四式太極拳套路的學習,則是要讓我們的摔打拿踢能力,提升到另一個境界。 

對這個套路,第一印象就是「技擊性非常強」,可以說從預備式一直「摔打拿踢」到合太極...XD  而一個好的套路,就是要具備,增一分則累贅,減一份則失其原味。所有動作,只要重覆兩次以上,代表是「重點」技術,需要加強練習。另一個意義,就是要訓練到左右手、腿步法,或是不同方位。

學習套路最快的方法,就是記得「本手」用技方法,也就是每套動作,最原始的用法。由於我們經過四年多的基礎功法訓練,所有用技都包含在之前學習的十三勢,八卦五行,推托帶領戳砸,大小纏,主動被動攻擊裡!因此學習的速度可以非常快,記得用法,就等於記得套路,再從套路延伸出無限的變打模式。

對照起從前學習套路,為何難記?為何學不成?就在於套路記錄下來的動作,根本無法用技,再加上沒有好的拳理支持,打起來自然是雜亂無章。因此,最基本的太極拳老師,一定要指導每個套路動作的用法,而非一味要求姿勢和美觀。更棒的太極拳老師,則是會指導太極拳的「方位」拳理,讓所有拳法的「拳理」而非姿勢有標準動作。更高境界的太極拳老師,則是懂得融合拳理和用技的學習,依序帶領學生達到「階及神明」的境界。同時,修習太極拳裡的各種武術氣功,達到養生、鬆身的作用。

而在我心目中頂極的太極拳老師葉宗長,則是讓我懂得,太極拳的融合「人生哲學」,至此時,行仰俯止,處處皆是太極拳。學了太極拳,彷彿就讓小宇宙和大宇宙合而為一,無入而不自得,處處皆美,都可以找到內心的安穩和幸福。

上課時,記得宗長拍著自己的肩膀,告訴我們總算相信原來這麼多年來的學習,完全都是太極拳了吧。僅管從來都沒懷疑過,還是在心中讚嘆著,是啊,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太極拳啊! 也是讓我走出初學拳的疑惑,享受在每週成長的快樂,進步到今天能帶領著朋友、學生們,一同享受在太極拳的樂趣裡。除了感謝,還是感謝。感謝父母給予學習,感謝宗長的指導 ,感謝古代武者的智慧結晶。相信在  21  世紀這個充滿危機,卻也是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,能讓更多人一同分享太極拳的美,則吾心中小小心願足矣  ^^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2009/09/14 宗岳門太極拳必要覺悟之十五信條


宗長為我們學習、練技、用技時所立的十五信條,非常重要!以極簡文字,點出我們宗岳門太極拳的心法、學理、技術。感謝宗長如此有系統的整理內家武術,日後必定留名青史。吾輩願努力為太極拳努力實行、推廣之,在此轉貼和解析:
宗岳門太極拳必要覺悟之太極十五信條:

1.絕對鬆柔是致勝的關鍵。(鬆柔,意與氣合)
2.走化對粘攻居後者得勝。(以靜制動)
3.方位是強大罡氣的源頭。(方位,氣與力合)
4.八卦五行是最上層學理。(十三勢)
5.六掌拳加絆子是根本技。(手上用串子 ,腳下用絆子)
6.肘膝強手足的攻擊就強。(基座穩,砲台威力大)
7.貼身是最重要的防禦術。(貼身短打)
8.纏繞是最重要的反制法。(纏法)
9.身體受壓制小臂能剪動身體就能轉動。(定槍法)
10.硬力壓來改變他的手就能推開他身體。(反指領式,意謂指能領身,反之攻擊僵化的手能帶動攻身)
11.指領式的外三合是身手步不敗的祕密。(指領式 +  外三合)
12.串扎重實而不打輕拳才是成功的訓練。(太極拳是重拳、重腿)
13.能反制強壓的不脫手反制術才是真的。(敷蓋對吞)
14.刀劍或立技寢技都能以摔打鎖踢攻防。(兵拳合一 + 搬攔截扣 + 遠踢、近打、貼身摔)
15.只有實現以上信條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

合而言之,鬆柔(氣)仍為一切根本,但是需要學習實行的方法才能成功。本館以「正氣」道館立名,即是以氣(鬆柔)為核心,學習王宗岳十三勢方位正其氣,則得強大「罡」氣為用。最後再懂得將手身腿步法融為心法,完全「舍己從人,順應自然,以靜制動」,則得太極真意矣! 

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
2009/07/27 close system , open mind


同樣延續上一篇太極拳的閉迴路系統概念,尤其是負迴饋控制的部分,讓我聯想到許多事情。像是人體本身,其實就是一個小宇宙、小型的封閉迴路系統,而這個系統也無時不刻在和外界進行互動。就在我們行仰俯止間,外界對我們不斷造成的影響,卻因為我們身體巧妙的恆定性機制,自然地回到動態平衡。

這樣的調控模式,如我們的內分泌系統,大部分也都是以負迴饋,感測身體微妙的變化去做調整。以中醫的觀點,陰和陽就像我們身體兩種互相對抗和存在的本質,卻也因為彼此的制約,而能夠互相調和,當陰陽融合之時,又回到我們的太極。古人以太極的宇宙哲學,解釋人體和大自然的變化,實在是非常有道理啊。

最近老師在教學的時候,時常提到「局部練,整體合」的概念,這的確是教學和運用很大的重點和差別。練習的時候,每一個步驟要很仔細,而且不能和下個步驟混在一起。但運用的 時候,其實是完全順對方而動,本來要求的外型已是其次,如何做到和對方合一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

2009/01/08 Lesson 3起手(滾鑽、入方)


這堂課的主要重點,在於學習「起手」。也就是研究,如何把手拉起,之後才能進行防禦或攻擊。 其中,「滾鑽、入方」是最重要的起手技術,而練習方式則可以結合上一篇「無極」的功法和概念,以下分別整理重點之:

1. 滾 :首先,必須想像滾動起動點「兩片肉」的位置,但卻不能翻動到肩。滾的目的,可以使接觸點「橫移」,同時調整出「白肉」對敵。所謂的「白肉」,指的是身體的「陰面」,太陽光比較少照射到的一面,並且是太極拳的勁線處。

2. 滾的練習功法: 兩手張開,大姆指貼於褲縫,吸氣的時候,想像四肢百骸的氣一點一點從末梢,吸入丹田。因此會滾動「兩片肉」,肘朝前,身體呈裏型,兩腳鬆開微曲。吐氣的時候,則是從丹田,把氣又運回四肢百骸,回到開始的型態。然後可以配合左顧、右盼。這個功法,主要是練習雙臂放鬆,然後也順便練習「滾」

3. 鑽:在滾動的同時,以「中指」為旋轉軸心和旋轉起動點,一點一點地從「梢」擰回來,同樣的不能翻動到肩。鑽的目的,是為了讓手盡量伸直,但必須保持「直中有曲,曲中有直」。此外,鑽可以達到「翻筋轉骨」產生內勁的作用,同時也是古代的「易筋」之術。此處,最忌梢根同轉,或是手完全伸直,或是肩被翻動。唯有「擰梢不擰根」,才能避開此錯誤。最後,則要練到「掌肘兩朝天(前)」,才算是練成。

4. 方圓交變:在介紹「入方」,必須先具備「方和圓」的概念。我們在練習的五弓大展,屬於方形的樁;而渾圓樁,則屬於圓形的樁。太極拳所有技擊裡,都隱藏著「方圓交變」的形態,這也就是此兩個基本樁法重要的原因。而方圓交變,在本門又以「揉掌」定名之!

5. 入方:因此,在滾鑽的同時,手就要盡快地從圓進入方。入方的目的,就是要讓手在拉起時可以完全鬆開。而入方可以簡單分為三種形態:第一種是身體不動,手輕夾腋入方。第二種是手不動,身體轉向手入方。第三種則是身體往另一個方向轉,手移動的距離要比身體多來達成入方。

6. 入方的練習功法: 兩手自然放鬆,一點一點的往內收,直到兩手交叉入方,感覺為輕夾腋。然後再一點一點的往外開,回到圓。練習時,想像別人在輕推自己雙手,或是另一手輕餵自己也可以。這個功法,主要是練習雙手「左右」開合放鬆,然後也順便練習「入方」

以上為本次上課的內容,可以所是太極拳的第一起手要義,必須用「滾鑽、入方」來達成。同時也結合了最近「無極」的概念。下堂課則是要進一步介紹「拉肘貼耳(臉),捲落出」等技術,完成整個「起手推」的動作。盡請期待啦  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