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
2009/12/28 論內家無可眩之技


研究所畢業旅行,從宜蘭玩三天回來,順道去了一趟傳藝中心。其中有一個節目,是武館在表演太極拳。看完國小、中學生們的表演後,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喜的是,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們,願意投入在太極拳的訓練裡,相信他們都是未來太極拳發展中,重要的一員。憂的是,近年來太極拳比賽走向,套路方面為了「好看」、「增加難度」,加入許多踢高蹲低,或是許多不必要的「發勁」動作。但這些多餘的動作,卻有許多不符合拳理的地方。讓我重新省思這個問題。

明代黃宗羲<王征南墓誌銘>裡提到:「今人以內家無可眩耀。於是以外家攙入之。此學行當衰矣。」這句話,放在現代,仍然是有如暮鼓晨鐘般,重重的敲醒我們。因為內家拳,像是太極拳,很大的特色就是「藏招」、「暗勁」、「以靜制動」。學習內家拳,心態上如果不能戒慎恐懼,敗中求勝,完全鬆柔,加入一點明勁,多了一點慣性力,就練不成大鬆大柔的太極拳了。

反觀現在太極拳或是中國武術的發展,無不是在套路的美下功夫,彷彿變成太極「舞蹈」。為了博取群眾的掌聲,增加了所謂高難度,但卻不實用的花拳繡腿。而在推手的訓練方面,也為了表演好看,注重於發人丈餘,忽略控制後的摔打拿踢,才是推手訓練的目標。這樣的問題,似乎從以前就有,無怪乎內家拳代不過數人,稍微一走偏就終身不可得了。

接下來思考,為何內家無可眩之技?首先是內家拳的套路,有「藏招」的特色,這可以呼應宗長最近的文章。所有招式的用技,如果不說穿、不點破,可能練了一輩子,也不知道用在哪。此外,內家拳套路要求「形不露相」,所有招式都包含了「本卸拆變」,套路上的手法是基本用技要求,但其實同一招可以卸化,可以拆招,最後是能「變招」。 

在心態上,也要放棄掉眩耀之心,懂得忍耐,取得後發先制的後之先。如果,一心一意就把自己的意念暴露出來,就會形成固定的勢,則必能破矣。所以學習內家拳,最後的感覺,真的都是在練心。鬆柔的不只是身體,還有自己的觀念,不僵化於一個固定的思維,而能順從一切逆境,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,不就相當於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」正因為明白自己的眇小,才永遠像是學習者般,謙卑的沐浴在宇宙太極的智慧結晶裡。

「我無所能」,是以無可眩之技。「因敵成體」,是以能「無為而無不為。」內家拳的寶貴之處,不僅在於學習讓敵人「應手即仆」的高超戰技,或是「延年益壽不老春」的養生效果。更重要是在心態上,面對人生任何事物方面,都能不拘泥於己見,真誠面對自己和外界,然後勇於突破現狀,等待和創造機會或是解決問題。我想,這是學拳後,讓我收獲最大的部分。唯有獲得到這一切寶藏後,才能深刻明白到,一但在拳架套路裡,或是練功的過程中,攙入一點點明勁、或是有些眩技之心,就永遠達不到內家之路。這時候才能理解,以外家攙入內家,此學行當衰矣的真義和嚴重性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