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2010/10/26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3堂課)


首先,上課的一開始, 問到刀劍的握法。右手握在刀環處,為刀的重心。左手握在刀尖,以掌肉包圍。不僅能連結內勁線,戳砸的時候,刀不會從手中滑出。

龍形的部分,可以經由滾鑽爭裹導勁,形成滾鑽爭「翻」。簡單說,爭的部分就是所謂的「墜肘」。爭裹的部分,爭的力線向前,裹的力線向後對拉。爭翻的部分,爭的力線向後,翻的力線向前。

而「墜肘」的前提,在於「沉肩」!兩者是融合在一起的。因此,肩膀一定要完全鬆開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不論是裹形還是翻形,肩能沉,對於正面力或是斜角力,都能自然將力量傳到背後。反之,只要一聳肩,力量就會吃到肩膀。

解 決聳肩的方法,除了基本的雙抱掌樁。重點還是在於,滾鑽入方的正確性。滾要用啟動點啟動,才不會用力。鑽的時候往斜下鑽,同時可以幫忙沉肩。拉肘貼耳的時 候,必須滾鑽至極限自然會收手。如果是主動拉起,仍然會聳肩。此外,沒有入方,拉起來就會開肩。所以,放鬆就會沉肩是錯的。沒有經過正確路徑導引的訓練, 一受到外力,就還是聳肩。

裹形和翻形的部分,也都必須符合「涵胸拔背」。涵胸,是指能包涵萬物的感覺。涵胸自然就會拔背,而不是挺胸或是駝背。同樣的,當力量往我們身體推過來的時候,如果擠迫到身體之上,就無法涵胸拔背。

為了練習身體在各種狀態下,都能放鬆達成「涵胸拔背」。才會經由「渾圓樁」的澎漲練習,和「猴形樁」的蓄縮練習。甚至是「龍虎交變」的轉換,讓身體在各種形態之下,都能放鬆,都能「涵胸拔背」,而不會讓力量吃在身上。

在腿步法方面,氣沉丹田,才會形成「落跨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同樣地,身體是蓄縮,可是卻不能受制、輕浮。此外,圓襠、起踵頂膝也很重要,才能身體的各個部分,形成「曲中有直、直中有曲」,「外圓內方」的太極體。

在 用技八律的部分,首先是「移位挫掀」。其實最主要是經由滾鑽爭裹,來帶動身體移位,移重心至一腳。太極拳務必是虛實分明,勢架的轉換,都由金雞獨立來連 結。原因就在於,單腳旋轉容易,而且手不會受制。雙腳的旋轉有限,手被壓制的時候,會影響到身體。所以務必經由,挫掀帶動移位,習慣於避開對方的主攻擊 線,同時取得自己良好的攻擊形。

第二個部分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。原則上是「引、落、出」在一條線上,或是「左式、右式、前式」在一條線上。經過這樣的練習,攻守就會薄如一線,不容易受制於對方,而自己卻很容易從對方的內外門進攻。接下來的部分,請待下回分解。

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2010/10/25 太極拳與量子力學略說


本篇是念有機化學,被電子間的互動吸引後,延伸而出的心得。純為個人感想,不放入正規技術內。

上世紀兩大重要理論,相對論探討巨觀世界裡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,其中最有名的公式E= mc^2,探討質能互換。而量子力學則是探討微觀世界裡的狀態,不僅發現到能量是不連續的。更重要地解釋物質的「波粒二象性」,也就是任何的物質,都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兩種性質。

放入太極拳的世界裡,如何體會罡氣的存在和應用,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練習戳砸的過程裡,其實就是產生上昇和下降的波動。因此,在愈趨鬆 柔的身體裡,必定會產生如鼓盪般地波動。但在這波動之間,又會在一點上聚氣,產生堅剛的威力,稱為罡氣。因此,極柔軟而後極堅剛。

鬆柔和堅剛,看起來就像是完全相反的狀態,就好像波動性和粒子性,從直觀來說,根本是兩回事。但現代物理已經發現到,微觀的世界裡,這是共同存在的。就好 像是「引落術」和「串子術」,在學習的過程中,幾乎是兩種矛盾的概念,但在用技的時候,其實必須融合在一起。因為「引落術」的訓練,就好像強調身體的「波 動性」,必須不斷順敵流動而不能頂抗。「串子術」的訓練,就好像強調身體的「粒子性」,在罡氣點上不能退讓半分。等到用技的時候,身體自然會順敵融合。

這種訓練的方式,其實非常科學,像是「數位式」學習法,而非「類比式」的學習法。引落術就好像是 0 ,串子術就好像是 1 ,用技的時候,就是從 0 、1中融合而成。從前的學習法,完全用身體的感覺,模擬複製師父的狀態。就屬於「類比式」的學習法,永遠是在連續性的狀態下,慢慢補足身體的缺點,學習的 成效就參差不齊。

此外,從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,非連續性的能量傳導裡,可以體悟到一件非常重要的結論: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。太極拳的做戰系統,也是非連續性的。任何動態的過程,都可以切割成無數的靜態表現,完全消去慣性。這也是內家拳不發勁練習的原因,要在每一個靜態點上,和對方融合。

由於是經由 0、1來模擬真實狀態,所以首先必須精確掌握 0、1的元素,這是平日自己練功的部分。第二個是要和對方融合的部分,體會陰陽相濟,才算懂勁的開始。所以鬆柔剋鬆柔,必須分解得非常細緻,才能達到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。

因此,內家功夫,的確是永無止境的。「階」及神明的概念,似乎也意謂著,非連續性的學習進步過程。快不可怕,可怕的是慢慢侵入沒有內勁可以聽的內家高手,一接手就無能為力的感覺。如同微積分一樣,愈能把自己的武術切割到極限,愈能逼近完美。

以上,是念書後的一些心得感想,物性、人性,最後還是要結合的。沒有所謂完美的理論,只有不斷趨近完美、真理的過程。本篇既然是略說,很多細微的體會,也無法用這初淺的文字表達。水到渠成,機緣到,自然能明白了。

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

2010/10/19 教學記錄(第三季第2堂課)

新一季的課程規劃表出爐,配合館內級數檢定表,宗岳門正氣道館學習架構圖,可以清楚掌握我們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學習進度和目標。本週延續反身大纏的內容,再做更細部的介紹。

在學習反身大纏之前,至少要具備幾個基本能力,第一個是「上翻肘式」。從滾鑽入方,到拉肘貼耳,都要完全正確。第二個是「鷹翻」,從「拉肘貼耳」的倒鷹形,順著圓弧線「掌隨肘走」變成鷹形。第三個是上下弧移身,虛實都要分明。以上都是虎形樁,也就是裹形的練習模式。

第四個則是要加入「龍形樁」也就是「翻形樁」。練習方式就是,手滾鑽爭裹,腳勁起於腳根由下而上旋轉。手再繼續滾鑽補一次三角形後,拉肘貼耳,再繼續往後 拉但不開肩。這時候會將身、手、腿三體勁,匯於脊背上。此時的樁形,就是所謂的翻形樁。然後把手放下來,會對到斜角龍形正力,這就是龍形三體式。

另一種體驗方式,就是將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,依序滾鑽進入斜角,就會導成龍形反身。形成翻形樁,有很多優點,第一個是能聚身手腿三體勁。第二個是能處理斜 線壓制力。第三個是身形會變薄,不容易被擊中。第四個是左右搬的化解,都能很順利。第五個是將力量化解到背後。第六個是能出腿步法。第七個是虛實會分明。 這個經由翻形樁練習導勁的圖,李亦畬畫得很清楚。

第五個基本能力,就是「龍虎交變發勁」。同樣的,形 成翻形樁之後,將力量聚於脊背。再繼續拉開會開肩,所以會形成「掌肘兩朝天」,帶動身體「騰起」,破壞龍形,身體有「束腰感」。然後再走上弧,合成三角形 陷阱之後,發勁出。發勁的時候,吐氣,身體微微沉降,起踵頂膝,形成大開的五弓大展,完成「龍虎交變發勁」。餵發勁的感覺,就好像將對方丟來的球引到身 後,騰起落空後,補位發勁丟回去。同時訓練身型具備「起落浮沉」,增加掀挫波盪能力。

以上五種基本能力的訓練,最後再由「反身大纏來組合」。反身大纏的特點,就是完全卸化的技術,是被逼到極限後的走化身形,所以在練功餵勁的過程中,都是要引落吞化。在沾點上,都要順敵餵勁移動。所以基本身形記得之後,就要把注意力全放在沾點上,專心卸化。

例如,一開始的龍形滾鑽爭裹,滾就是讓沾點「橫移」,鑽就是讓沾點「下移」走上弧移身,則是讓沾點往西位移。同時入方之後,手臂自然能鬆開,也達到反擒拿的效果。接下來無法拉肘貼耳,就會帶動「猴相」,合對正力蓄勁。

當餵勁者繼續往頭部攻擊,順勢補三角形,拉肘貼耳落空。然後再虎坐、塌腰,合對第二次正力。當對方纏頸的時候,則順勢鷹翻,掌隨肘走落空。這裡要記得「平 行疊臂」,避開對方制肘的攻擊,就能讓身體繼續走下弧。鷹翻落完之後,補回三角形陷阱,合對第三次正力。然後再捲落發勁出。

在鷹翻落空完補回三角形陷阱之前,身體都是傾斜向西方。但捲落發勁出的時候,身體就要回正,湧泉催身體、身體催肘、肘催手發勁而出。發勁的時候,身體就不 能傾斜,一定是直來直往的發出。由於是引落術,身體在化解的過程中會順勢俯仰,但發勁的時候如果傾斜,反而會讓身體敗形、開肩,要特別注意。

反身大纏,非常細緻。但功法只是戰技,要加入對敵意念的「戰術」,像是「平行疊臂」不斷融合對方的攻擊,才能有所進步。此外,從中練習「轉腰胯的技術」, 才能讓內勁不失。不斷地感受「手落空」,身體追手「補位」的感覺,讓引進落空沒有縫隙。最後是沾點的感受,在沾黏中不斷地卸化、蓄勁、最後發勁而出。這就 是由腰腿到手,由手領身,由巨觀而微觀的訓練模式。務必仔細練習每一項的身體感覺!
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2010/10/13 從拳論看指領法(心得分享)


在 太極拳的學習裡,「拳論」對學習者的影響,我認為是非常巨大的。例如王宗岳太極拳的打手歌,其實是「實戰」對打的用語,包含了太極拳重要的技術理論。一般 都容易解釋成「推手」的學習,甚至還把「掤捋擠按」套入推手的模式裡,將練功的想法,套入實戰功法、心法的思維。所以閱讀拳論,如同暗藏許多玄機的武林秘 笈,若沒有經過正確的學習,憑自己的猜想以己練拳,往往就容易產生偏差,甚至終生不覺。

在拳論裡,我們發現到許多描述的文字,都和「腰、腿、身法」有關。例如:「虛靈頂勁,氣沉丹田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,腹內鬆靜氣騰然。」、「尾閭正中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。」

尤其實是這句,「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;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向前退後,乃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必至偏倚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」對照李亦畬拳論裡提到:「勁起於腳根,變換在腿,含蓄在胸,運勁在兩肩,主宰於腰,上於兩膊繫,下於兩腿隨」。

如 果我現在沒有學過太極拳,看到這些文字。我自然會覺得,人體的內勁,一定要從腳底開始練習,由腳底導上來,經由腿、腰的轉換,最後再運送到手上。如果我現 在功夫不好,因為「病必於腰腿求之」,所以整天將功夫花在腰腿的努力。卻容易忘了我們在練的是太極「拳」,而不是太極腰或是太極腿。

在 教學的時候,我們已經發現到,同一個化解轉身動作,明明只有練腰腿時可以順利做到,手法一加入,就無法完成。從這裡就可以發現,如果「手法」錯誤,腰腿練 得再好,都會被影響而受制的重要結論。甚至好的手法,可以自然帶動身法,對的身法自然能帶動腿步法,這就是指領法的重要性。

而所有拳論裡,最明確提到手法定位和技術的,就是王宗岳拳論十三勢,和打手歌。前者是提到採挒肘靠四隅角定位,後者則是提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等技術原理。這些手法正確之後,我們練的腰腿,才能整合在一起綜合應用。

當 然腰腿也很重要,只是手法必先於身步。例如最初的築基功許多都是從腰腿著手,但等到學會三體勢、內勁線整合全身之後,完全都用手法來帶動了。這個原理,就 好像汽車在製造的時候,當然需要有好的輪子。三體勢內勁的整合,就好像組裝引擎。而導勁的訓練,就好像車子的傳動軸。但開車技術的優劣,完全都在於方向盤 的掌握一樣。

當 我們人體在做各種精密動作的時候,譬如現坐在電腦前打字,握滑鼠,拉小提琴、彈鋼琴。一定只需要手部,甚至是指尖的運作,絕對不會從湧泉底下發勁上來打 字。當我們要往前拿東西的時候,也是會由手來測定距離,帶動身體去拿東西,而不會從腳來往前推進。從這些最生活化的例子去理解太極拳,就明白指領法是多麼 重要的原因了!

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

2010/10/12 教學記錄(第3季第1堂課)


總算在 99 年 10 月 12 日,開始有自己的正式訓練道場,也算是教學上的一個里程碑。未來除了教學經驗會持續分享,也會開始增加影片解說的部分。過去都不斷地在努力累積教學上的經驗,今後將會往更有制度化的建立努力,增加館內的晉級模式、演武和競技比賽訓練等運作。

本 週的上課主軸,仍然是在反身大纏,但是也從新整理一次宗岳門太極拳的學習架構。太極拳是由「槍法」演變而成的武術,所以基本的招式,只有槍法的「封、閉、 提、拿」。以宗岳門的教學名詞而言,就是「砸、戳、上翻肘式、下壓肘式」,例如太極拳的「如封似閉」、「提」手上勢,都隱藏著槍法的名詞。接下來就是學習 連結戳砸的各種技術。

所 以從「捲落」開始,就是連結直線式戳砸的元素。再來則是「滾鑽爭裹」,則是屬於進入斜角環型的戳砸元素。第三個元素,則是「鷹翻」,就會形成引落術的「上 翻肘式」和「下壓肘式」。第四個元素,則是「龍虎交變內勁線」,就能讓虎形正力和龍形斜角正力連結,就可以學習「反身大纏」、「龍形下壓肘式」。

反 身大纏,最重要的還是一開始的「龍形」,重心完全移到一腳,手要完全卸化,所以要入方,身形「裡裹外翻」。肘則是微曲墜向西方,此為「爭」,可以變打為肘 擊。這裡要練習對方從背後纏抱,能夠經由滾鑽爭裹卸甲摔化解,如果出現翹臀、彎腰等缺點,都無法順利施技完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勁要起於腳根,依序上旋,身 手步都要整合在一起,不然最後會在腳的部分,绊倒對方。

猴相的部分,由於手不動沾點,無法拉成上翻肘式,就會形成「右盼扭步掰膝」。其中,右盼要和掰膝的轉動整合在一起,一定要掰膝才會「落胯」。同時,眼尖、肩膀(靠)的勁尖、腳尖,會在一線之上,可以在此變打為,出腿、靠撞反擊。

拉肘貼耳的時候,掌肘朝天向上,中途要合一次三角形陷阱,拉至落空點。由於無法鷹翻,所以就會轉腰胯,形成「虎坐、塌腰」。在過程中也會合一次三角形陷阱,才能繼續鷹翻。學生在這時候,通常身體會前傾,就是因為沒有補位,身體在敗型的情況下做鷹翻。手一受制,身形就壞掉。

鷹翻的時候,則要注意「掌隨肘走」,「肘落前隅」,千萬不能往後拉會敗型,肘自然會逼退腰繼續往右下旋轉。接下來則是捲落拆點,還有推鐘式發勁而出。

反 身大纏,需要練會很多技術。首先要練習「龍虎交變的內勁線」概念,身手步才能真正整合在一起。再來是「轉腰胯」的技術,在運勁的過程中,腰都能不斷蓄勁而 不會斷掉。當然,基本的「上翻肘式」、「鷹翻」都是練好的元素。多種技術在反身大纏整合之後,用技概念就會變得很清楚了!


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2010/10/05 用技概念和反身大纏整理 L30


學習反身大纏,首先就要知道,練習的目標,在於應付「貼身近戰」。我們的上翻肘式,主要是以虎形的正力來處理對方。 當貼身作戰的時候,力量都會往中軸壓制,自然就要學習處理斜角力。這時候有兩種解決方式:1. 走上弧轉成龍形的斜角正力來對敵。2. 走下弧轉為虎形的正力來對敵。先學習的下弧鼓盪,就是屬於第二種的處理模式。再學習反身大纏,則是屬於第一種。

這兩種接手方式,又會隨著同側手、異側手,或是和對方的相對位置不同,而有所名詞上的分別。以對方來說,從對方的兩 手外側到背後進攻的,就是屬於「外門」。而在兩手內側到胸腹腰進攻的,就是屬於「內門」。而隨著進攻的深淺,又能簡單分為「腕關、肘關、肩關」。一般而 言,腕關以外,可以使用踢擊、長拳。進入肘關,就可以開始使用短打、擒拿等技術。進入到肩關,則可以使用摔,纏頸都技術。相反地,在我們外門接手的技術, 像是白鶴亮翅的鷹翻,屬於「表接手」。在我們內門接手的技術,像是攬雀尾,則是屬於「裡接手」。

內家在用技的時候,時常會使用外門攻擊,主要也是兵拳合一的概念。從外門攻擊,可以減少被對方刀刃所刺的機會,也能廢掉對方另一手的攻擊。但實戰應用的時候,內外門都會交替運用,就是屬於「搬」的技術,這剛好就是反身大纏的訓練重點。

接下來則是反身大纏的部分,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「龍形」接手。移位挫掀的時候,習慣就能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還可 以出砸拳,甚至已經導好龍腰可以出腿,重心務必移至一腳。滾鑽的時候,一定要往斜下滾鑽,千萬不能出現橫擋的現象,身體會停滯,後段的動作都做不出來。同 樣的,槍打一點,棍打一片。橫擋就會用到橫力,以槍形帶動身體,就能卸力。頭則順勢轉為左顧,完成一次卸甲的過腰摔。反身大纏,專精於處理側面和背後的力 量。要練習對方從後面纏抱,都能以龍形化解並過腰摔。

「猴相」的部分,則是因為手被壓制,無法拉肘貼耳落空,自然會帶動「右盼、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沾點的感覺維持一致, 自然就會合對正力,無過不及。對完正力之後,才能拉肘貼耳落空,必須在上拉的過程中補一次三角形(如同拉肘貼臉)之概念,達到「掌肘兩朝天」。這個部分, 為太極拳的玉女穿梭。

接下來想要「鷹翻」,卻仍然被壓制,就自然會帶動身體腰胯轉為坐胯,這就是「虎坐」,之後再順勢「塌腰」。這是整個 功法最容易失敗之處,因為身體這時候容易前傾,反而讓重心落於兩腳中間而失敗。由於餵勁者,此時正往頸部壓制纏摔,身體完全無法前傾,甚至還有點往後斜中 正,重心自然會在一腳上。這樣才能達成「虎坐」,感受「空胸拔頂下塌腰」。由胯、腰、胸,依序旋上補位完成之後,順勢以掌隨肘走「鷹翻」二次落空。再補位 成第二次三角形陷阱,捲落輕敷,推鐘式發勁出。

一開始如果手和身體不能配合,可以先單練轉腰胯的部分,會發現其實很輕鬆。但錯誤的手法,會牽動著腰線,反而不容易完成。因此,唯有依靠正確的手法,感受對方的沾點,不斷對正力調整出正確的身形,才能把反身大纏練好。

從這裡就可以發現,指領式的重要性。龍形是手先動,猴相手不動而身體補位。拉肘貼耳手先動,虎坐蹋腰身體補位。鷹翻手先動,再以三角形陷阱身體補位。所以在用技的時候,完全都是手先動,而身體會不斷追著手補位。其中能不斷維持正力的腰隙變換技術,關鍵就在於反身大纏。

反身大纏的確是宗岳門的代表性功法,練完之後也是學習的一個里程盃。但就像背一段經典的古文,背會之後,也需要時間的淬煉、醞釀,才能讓其中所有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血肉間,運化為無形。每隔一段時間回頭溫習,就會發現其中的可貴,以及讚嘆古人的智慧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