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彭啟豪 中醫師
由於近日有許多新冠確診,中醫視訊診療的病人,以下集結整理治療心得和讀書記錄。
20220507:常見症狀
今天看了20位視訊確診患者,最常見的是喉嚨疼痛,鼻塞,黃涕。咳嗽多為乾咳,或較難咳出痰。
初起常有發燒畏寒,頭痛,很快轉為表寒裡熱,喉嚨疼痛,吞咽不適,後續則是咳嗽。侵犯到中焦,有腹瀉症狀,影響腸胃的目前看到較少。呼吸喘促者,亦有幾例,仍需密切注意。
中醫的確可以治療這些感冒,不只是清冠一號,有太多方藥可以選擇了。 看視訊診很耗氣,講到喉嚨都有點怪怪了XD 希望病患早日康復,下週繼續奮戰。
20220514:因人而異
週六又看了30位視訊確診,短短兩週已經累積上百位患者。許多是全家一起看診,一些感想分享:
1. 視訊診療:視訊診必須多花2-3倍的力氣,操作技術、通訊品質、診斷資訊有限,都增加連線和診察的時間。
跟診護理師變得非常重要,前期的溝通和確認需求,先把健保卡和確診資訊準備好,確定已連上線等。還有看診後的領藥繳費事項,每個環節都需要確認。
在此也特別感謝護理同仁的辛勞,真的是最大的幫手。
2. 因人而異:同一個病毒,一家大小男女老少,症狀各不相同。 同一帖藥,無法適用於每個人,這個道理顯而易見,也是中醫的精神。
有遇到自己抓中藥來治新冠,而全身怕冷,需要穿衣蓋棉被,於是改開溫藥來治療。當然光開辛涼藥就改善也有很多例,要中病即止。 所以各個藥方都有其適應症,還是要經由中醫師診斷把關。
總結,中醫治療人身上的病。中藥的強項在於協助人體運作恢復正常,使免疫能順利對抗病毒。 抗疫如作戰,為所有醫療同仁和患者一起努力加油。
20220515:溫病條辨
最近每天都在讀的書,病邪相同,但寒溫的表現實則因人而異。中醫治療的是自然、人體、病邪,一起共同考量的醫學。
溫病條辨裡,處處有辨寒溫之法,亦有用藥之加減法,可以再細讀之。
最喜歡這句話:「非如鑑之空,一塵不染,如衡之平,毫無倚著,不能暗合道妙。」
此與內家拳之理相合: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」。
---------------
天地與人之陰陽,一有所偏,即為病也。偏之淺者病淺,偏之深者病深;偏於火者病溫、病熱,偏於水者病清、病寒,此水火兩大法門之辨,醫者不可不知。
燭其為水之病也,而溫之熱之;燭其為火之病也,而涼之寒之,各救其偏,以抵於平和而已。
非如鑑之空,一塵不染,如衡之平,毫無倚著,不能暗合道妙,豈可各立門戶,專主於寒熱溫涼一家之論而已哉!瑭因辨寒病之原於水,溫病之原於火也,而並及之。 <溫病條辨.上焦篇>
20220516:小兒經驗
小兒的變化的確迅速,目前有有看幾例3-5歲的小朋友,有最高燒至40度,但也恢復的很快速。小兒舌質多數偏紅,發病時偏紅絳,還是會看舌是否有津液,目前這幾例還沒發展至剝胎,所以可能相對陰都還夠,所以恢復的很快。意識狀況都清楚,活動力足夠,也並沒有到熱入心包的重症。
然後,我會評估腸胃,許多初期就會出現下利。可能要評估平日腸胃狀況,生長曲線等,寒涼藥要注意,免得加重下利更傷陰分。對於初期的熱盛陰傷,我可能還是會用透熱清氣之法,不先加大量陰分藥,覺得如果腸胃不佳者,不容易補進去。如果評估血分熱較盛,小兒我常加白茅根,可透熱涼血。一點初淺心得分享喔。
20220519:追蹤診療-1
本週開始有視訊確診回診的病人,也有些採用電訪關心的方式,了解病人恢復狀況。所以分享的都是實際臨床經驗。主要採用清冠和辨證兩種治法,整理如下:
1. 清冠:現追蹤10例患者,辨為熱證,大部分在2-5天內主要症狀改善和緩解。有3例仍有乾咳和些微胸悶感。
有1例雖為熱證,但服藥2-3天開始明顯腹瀉,後有減藥。昨日回診切脈,脈緩兩關按之弱無力,剩下鼻水過敏症狀,改調補脾肺善後。
這是沒有把脈就套方的風險,寒證病人,切勿用之。
2. 辨證:現追蹤6例服藥ㄧ週患者,5例恢復良好,剩一些喉嚨乾癢及偶輕微咳嗽。有1例仍有鼻塞、喉嚨有痰症狀。3位有快篩病人,皆已轉陰,返回工作。
僅ㄧ位服藥後較軟便,多數回饋服藥後較舒服,服藥順從性都還不錯。
以上記錄,仍應考慮確診日期,CT值,給藥的時間,還有疾病自然進程。中藥是否能縮短恢復時間,減少不良預後,或許是很值得評估的問題。簡單整理記錄分享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