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2010/12/28 第三季第12堂課(補位合正力)


本週延續右手上翻肘式聽勁、接勁,進入到左手下壓肘式卸甲摔。除了再次體會「聽勁二波動 」, 移位重組的感覺。更深刻了解到,補位「合」對正力的重要性。這在太極拳論裡,相關的描述,就是「合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的感覺。但 重點還是在「指領」,這就是一般人學習太極拳無法體會之處。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!誤以為用腰來帶身、手、步,就一著錯,全盤輸了,學者不能不詳 辨!

1.     聽 勁二波動:一輕搭手的時候,感覺到肘線若被對方對到,這時候雖然對方尚未攻進來,但是意念已經有一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讓手盡快導直肘入方, 避開肘線,這稱為「意動」。接下來,再以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受第二個傳導「波」,由手傳到身體上來,手就會導直肘入方和對方平行疊臂,這稱為 「勁動」。這就是聽勁的過程,聽勁完成移位重組之後,對方攻進來時,再用上翻肘式「接勁」。

2.     入 榫融合:聽勁二波動的過程,最主要是取平行疊臂和對方「融合」。所以「定指移身」,才能偵測沾點的沾黏度,保持不頂抗丟離,導出自己和對方最佳的攻防距 離。雙手的感覺,要好像木榫一樣,緊密貼合。又好像鑰匙和門孔,剛好接在一起。更簡單的說,就是太極拳中的陰陽融合,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 為懂勁」。這是「合擊」的關鍵,也才是真正「懂勁」的開始!這種黏著感,愈練愈精熟,就是讓太極拳階及神明的方法。學習太極拳的次序,王宗岳祖師早在百年 前就已經定下來了。

3.     合 擊:進入合擊的狀態之後,對方的掌、小手臂、甚至身體,就變我們小手臂、掌的延伸。因此,我們就和對方融合在一起。讓對方的攻擊,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。 正所謂自己的右手一定無法打擊自己的右手,所謂的「無敵」,不只是指「所向無敵」,而是「無敵無我」,陰陽融合成為太極一氣了。因此合擊的過程中,一定要 「舍己從人」,不只是自己在操作技術,而是要不斷順著餵勁的波動,來推動自己。所謂「機由己發,力從人借」,這個「機」就是「移位重組」的機,就是經由聽 勁和對方融合的機,這樣融合的狀態,是我們順敵創造出來的,所以才叫「因敵成體」。但是「接勁」的時候,力量要完全借用敵人來「引進落空」,所以才叫「力 從人借」。

4.     引 進落空:上翻肘式的時候,記得往斜上拉肘貼耳落空。過程中,一定要先「引入中軸」,這是引進的重點。自然會產生「一線貫串」,「三式一線」、「貼竿深 入」。引進完才能到落空點,千萬不能沒有引入中軸,就直接橫拉至落空點,一定會受制。落空完之後,繼續掌隨肘走鷹翻。最後左肩貼對方的手,合補成三角形陷 阱。

5.     合補正力:首先,右手鷹翻完成,左肩貼三角形,這時候要先檢查「右手」是否有合對正力。一定要在合的時候,形成爭裹,才不會在這時候崩潰。所以肘要放鬆外墜,右腰隙略後旋。記得「無過不及」,以手放鬆時推不對方來偵測,剛好在維持沾黏壓力的「臨界點」上,就是最佳位置。

6.     戳 形接手:接下來,左手以戳形「反捲落」,蛇纏上對方的肩。切記,不能直接跳空「跨抓」,肘會向外。而是要用纏法取平行疊臂,肘會準備進入下壓肘式。左手戳 形纏肩,也會帶動身體微走後弧,合補「左手」的正力。雙手合補完正力之後,身體會有「虎坐」、「氣貼背」之感。此時,右腰跨後旋開,右腳自然會後旋盪出。 然後,再以下壓肘式龍形卸甲摔,將對方卸化至地上。此外,在過程中,務必要「雙掌看中間」,才能不斷合對正力,而不會出現開肩的問題。

7.     補 位體驗:我們在摔技的時候,最常犯的錯誤,就是「開肩」。例如雙手抓握對方的肩袖,如果直接摔對方,摔出去的第一時間,手就偏離正力開肩,就必須用橫力。 所以我們要走後弧補位,調整出我們要摔敵角度的正力,就可以輕鬆摔敵。如果再配合高低撥轉摔,就可以更輕鬆破壞對方的腰隙。這裡要記得,我們的補位術,看 起來像是腰轉,還是「指領」!雙手輕沾對方,愈鬆柔愈好,才能聽勁,定指移身,移位重組找到對方身體的弱點摔。所以是手為了找到正力,而帶動身體轉動;並 非身體轉動來找手的正力,意念一錯,就白練了!這就是我們先練習手會聽勁的原因。

8.     太 極柔術:如果雙方都把雙手放在對方身上,看起來就像是柔道了。只要取平行疊臂,就可以摔打對方。所以太極拳厲害之處,就是同樣一個左掤或右掤,可以用來當 做擒拿的手法,可以當做抓領摔技,可以馬上轉變為「戳砸拳」,甚至可以馬上帶動「腿法」。這一切都只需要學習一種手法,就可以自然完成「摔打拿踢」的訓 練。這樣優秀圓全的武術,沒有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,是永遠無法理解太極拳厲害的地方。

9.     虎 形下壓肘式:複習下壓肘式,首先必須「沉肩墜肘」引進,打擊自己的「中軸」完全放掉手上的殘勁。記得,手一定要和身體脫開!如果身體自己主動彎腰,就會被 對方毫不留情的打進去。當手上的殘勁完全消去,就可以加入驚鴻掌的練習,五指自然打開,準備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接下來,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用肘來推動自 己的中軸,讓身體被逼退和轉身。同時由內而外,畫一個C 形(揉掌),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,形成「渾圓樁」,肘會墜向前。接下來,因為手領不動對方,所以就會合補三角形陷阱,再往前隅領出。

10.  龍 形下壓肘式:當對方攻進中線以內,都可以用虎形下壓肘式化解。一但對方攻超過中線的時候,就要轉為龍形,以龍形「斜角」正力對敵。所以,引進的時候,要引 進到腰隙褲縫處,以龍腰對敵。落空的時候,同樣讓掌會在落空點垂線上的腰際。合的時候,補成三角形陷阱,虎口剛好會接敵。這時候也會合成爭裹,接手的地方 就變成「正力的出口」,再領出。這也算是一種「龍虎交變」的練習。

11.  餵 勁的經驗:鬆柔的餵勁,可以很容易聽勁,感覺到學生的弱點和從中知道學生可以加強的地方。為了學習應付內家的高手,平常也要習慣鬆柔的追蹤黏攻。學習不丟 頂的走化模式,才能練習順應。但有時候,如果學生不容易感覺到正力或橫力的差別,可以加強力量,由推不動的感覺,找到身體的正力感。此外,用強力也可以檢 驗,學生是否在走化的過程中,哪一個點出現崩潰。此外,引進消去殘勁的時候,要停頓一秒鐘,才能完全消去柔韌感。會打的人能成為選手,會餵勁的人才會成為 好的老師。因此,平常應該多注意老師如何餵勁?餵勁的手法為何?餵勁的目的是什麼?這樣才能確實掌握學生的身體感覺,完全正確而不會出現偏差。

12.  引 落、連環、串子的區別:首先,三者的軌跡雖然不同,但其實都有互通之處,用技時可以互相轉換。簡單說,引落術,就是一定要「引入中軸」,進入「落空點」, 以「引鱉入甕」的模式,殺敵。連環術,就是要「環進環出」,在斜隅環上攻守。串子術,這是在邊牆正力線上,戳砸對敵,不讓對方進到身上來。所以,邊線上的 走黏使用串子術;攻入中軸的走黏使用引落術;攻入後隅前隅的走黏使用連環術。因此,學習完各種走黏的軌跡,再配合龍虎形、進退步,就可以解決對方各種「有 效」的攻擊方向和角度。對於無效攻擊的橫拳、王八拳、輕拳、亂揮拳,直接用重拳破體,甚至用「換拳」都可以,根本不需理會。所以,我們要學習對的方法來解 決對的問題。而不是整天思考錯誤的問題,希望從中來找到對的解決方法,就是緣木求魚。

太極拳,就是如此複雜而簡單的體系。學習過程中,有成千上萬個重點,細膩之處絕對是常人無法想像。但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學習太極拳,一開始感覺是求學,最後則是求道。求得圓融,無為而無不為的道。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無敵無我,融合一氣,以靜制動,才是太極拳。

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

2010/12/27 開車與太極拳


開車的時候,某些概念,其實和太極拳用技的感覺滿像的。雙手握方向盤,意謂著指領式。而整個車身的移動,則代表我們的身體。我們用手來控制車身方向的移動,就好像用指領式帶動全身,移到正確的方位前進。

往右轉動方向盤的時候,右手戳形、左手砸形,車頭會往右移動。往左轉動方向盤的時候,右手砸形、左手戳形,車頭會往左移動。當然,方向盤已經被固定,手無法戳砸向前隅,但由指領帶動身體轉動方向的感覺卻非常像。

開 車的時候,調整方向盤的主要目的是什麼?其實是要和馬路或是對向來車取「平行」。看似很簡單的道理,卻已經圓滿解釋為什麼太極拳能做到「任他巨力來打 我」、「快何能為」?因為就連車子那樣大的衝擊力量,或是快的速度出現在我們面前,只要在空間中順勢取「流法」,就能安全的駕駛。

此 外,太極拳常使用的「定指移身」,也像是學習車頭不動的甩尾技術。運用「不穩定的動態平衡技術」,維持高速過彎。我們都知道,甩尾技術的使用時機,常見於 越野拉力賽車等路面抓地力較少的塵士路面。這剛好符合我們指領式的太極拳,如同不斷在空中移身作戰,而不同於只注重抓地力用技的太極拳。

這樣簡單易懂而生活化的道理,其實就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。當然,學習開車就好像學習用技一樣,是最後的運用部分。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就好像先學習製作車子。等車子造好之後,再去思考開車的問題。

其 中,最關鍵的一部分,就是學習讓方向盤、加油、煞車、換檔等輸入零件,控制全車整合的內在傳動原理。這在太極拳的學習,就是從聽勁、定指移身導勁開始,然 後由「連環術」開始學習「氣如九曲珠」的內在傳動軌道,整台車在高速行進的過程中,才不會自我解體。這部分等學過之後,就能更進一步體會了^^

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
2010/12/21 第三季第11堂課(伸)


太 極拳在做戰時候的內的感覺,就是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。外在的形態,就是「隨屈就伸」,「屈伸開合聽自由」。這句話,至少有兩層意思。第一 層意思,例如「隨」、「就」、「聽自由」,都是「被動語態」,都是必須「舍己從人」。第二層意思,例如「屈」、「伸」,就代表太極拳有兩種形態的表現。所 以在宗岳門的學習裡,一種是學習「屈」手的大纏技術,一種是學習「伸」手的小纏技術,兩者最後會合而為一。

而 這個「伸」手的小纏起手,其實我們一開始教正纏法,就先教了,簡單說就是「滾鑽入方」。例如,我們在學習引落術的上翻肘式,一開始是往斜下「滾鑽入方」。 我們學習反身大纏,一開始是往左側「滾鑽入方」。只不過,當時的滾鑽入方,完全是用來卸化對方的攻擊。現在則是當我們和對方接手的時候,朝著對方的手臂, 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取平行疊臂,順敵產生聽勁線,自然避正打斜。

所 謂的「聽勁」,再次強調不是聽力量,因為聽到力量大小的變化,必定出現了「頂抗、丟離」。所以,其實是聽方向,更明確點是聽對方「正力」的方向。所以,一 接手的時候,雖然對方只有輕輕接觸到的黏度,但還是可以感覺到對方正力的方向。所以,我們的手要立即鬆開,以定指移身推不動對方的概念,順敵滾鑽入方。因 此,接觸點的黏度仍然維持一致,但事實上我們已經走化開來,甚至取得平行疊臂,有機會反黏對方。「滾鑽入方」看似走化,其實是在反黏對方,這種「砸拳」的 軌跡就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」

啟 動聽勁線,就是武禹襄所謂:「每一動,惟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須貫串;不外起承轉合。始有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」始有「意動」,感受對方的 正力方向,已經攻進自己的身體。就要經由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覺勁如同波動般,從指尖導到身體,這就是既而「勁動」。經由聽勁「二波動」,讓自 己身體順敵重新組合成新的最佳對敵形態。這樣的感覺就是「因敵成體」、「移位重組」。所以當對方真正攻進來的時候,我們早就已經避開對方正力的方向,根本 打不到自己的本體。

所 以,太極拳其實是一點點輕柔的力量,都不讓對方掛在身上。我們在餵勁的時候,一定要先以輕沾的方式,讓學生學習聽勁,感覺正力對到自己身體的感覺。讓學生 經由聽勁二波動,「移位重組」,完全避開我們的正力攻擊之後,再進攻,看學生是否能順勢化解。因為,只有先學習聽很輕柔的力量,都能借這一點力來推動自己 導勁。當對方以巨力來攻擊自己的時候,才會很習慣地順敵導勁。若一開始就不斷用很大的力量餵勁,學生的聽勁能力反而會變得很遲頓,而且很容易練成「反 應」。

若 很小的正力,沾到自己的身上,都能夠立刻經由聽勁線順敵走化流開,避開對方的攻擊。這樣的感覺,就是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」因為,對方的力量,根本 攻不到自己的身體上來。進一步,才能慢慢達到所謂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境界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就要好好地從聽勁來下功夫。

所以,學習太極拳,全部都要用「走、黏」來思考。當對方在「方位」上取得優勢,我們要完全順敵走化。等待自己取得「方位」上的優勢,再完全順敵追蹤黏回。這就是「好漢交手位奪位」,完全學習用「奪位」技術,來達到我順人背。

我 們一開始學習「引、落、合、出」的引落術,原則上「引、落、合」在進行「走」,「出」的時候在進行「黏」。當然,出也包含其他分擊的打、踢等等。此外,在 引落合出之前,還隱藏了一個「伸」,就是滾鑽入方。滾鑽入方可以卸化別人的攻擊,為起手的第一個動作。現在要練成用來聽勁,探測對方虛實的小纏技術。

實 際運用的時候,小纏的「伸」手技術,會放在大纏之前,這是因為對方攻防深淺的關係。小纏啟動聽勁線,就可以立刻導出適當的攻防距離。如果對方沒有繼續進 攻,我們就可以使用小纏,或是使用大纏「進步」搬攔摔。但如果對方繼續進攻,我們再使用大纏防禦,或是直接「退步」化解,用退步小纏倒攆猴摔。但學習的時 候,務必要先學習大纏,再學習小纏。因為,小纏完全是大纏的縮影。大纏的技術愈精確,小纏的技術才會更巧妙,幾乎藏在無形之中。一開始沒有精確的大纏走化 技術,就直接學習小纏的聽勁、導勁技術,很容易出現頂抗,或是直接被對方打出去。

所以,一和對方接手,啟動聽勁線,滾鑽入方,「移位重組」之後。重心就會完全落在後腳,身體片旋,手落在前隅。此時要記得,手絕對不能落在中線。手落中線,代表肘沒有翻入斜角線,避開對方攻擊肘線,還是受制的狀態。手落前隅,指尖指向對方,沾點自然會落在正力線上才對。

接下來,手要往斜上拉成「上翻肘式」,過程中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引入中軸,再落空至落空點。這個部分,相當於反身大纏,從猴相進入拉肘貼耳的時候,自然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避免受制。

落 空完後,轉身合成第二次三角形陷阱。準備推出去的時候,感覺推不動對方,自然會形成「爭裹」。肘往外墜,身體有氣貼背之感,腰隙後旋。原本被對方擒鎖的 手,因為身體「合補」的關係,正好會變成正力的出口,就可以推掌出去。合補的感覺非常重要,身、手、腿三體的內勁,才可以蓄在一起。其中的關鍵,就是「命 意源頭在腰隙」、或是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。由於是經由無力技術,指催肘、肘催腰,形成爭裹的蓄勁,所以仍然是指領式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出現爭裹之後的推 掌,內勁自然湧現,而且不會開肩。沒有出現爭裹的推掌,不僅會出現橫力,也很容易開肩。

同 樣的推掌技術,拉肘貼耳之後,變成掌隨肘走鷹翻,就可以使用「攔」法。左手帶掌,以刮三角形的模式截對方手、肘或肩,右手就可以出砸拳,或是左手直接進入 「橫肘」攻擊。如果是同側手的攻防,則可以在鷹翻之後,左手反纏對方的肩,右腳順勢後旋盪出。左手再以下壓肘式,龍形卸甲摔對方。

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摔技,其實是右手左手,連續進行兩次引落合出之後,才可以完成。下壓肘式也就是「單鞭下勢」的手法,這時候就可用來當做摔技,將對方捲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所以,下周會再多練習這個摔技,同時加強「下壓肘式」的訓練,讓摔技更為流暢。


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

2010/12/14 第三季第10堂課(小纏導勁)

延 續上週走黏、主動被動技術的認識,我們可以把對敵關係區分為「分擊」、「合擊」。依照攻防的深度,分為「腕關」、「肘關」、「肩關」,或是依照太極拳論的 定義,區分為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。當兩個人分開,沒有沾點的狀態,所進行的攻防,稱為「分擊」。當兩個人接觸在一起,出現一個以上的沾點狀態,所進行的攻 防,稱為「合擊」。

武術,也常因為「分擊」、「合擊」的著重不同,衍伸出完全不同的武術。例如「拳擊」、「空手道」、「跆拳道」,就是典形著重分擊武術。所以都是在分開的狀態,開始進行拳打腳踢的攻防。一但雙方接觸在一起,規則上就會將兩人分開,繼續開始做戰。

相對的,像是「柔道」、「摔角」、「巴西柔術」等,都是著重「合擊」的武術。也就是認為真正戰鬥的開始,一定是在雙方貼身接觸後所開始進行的纏鬥。因此在技術上,就會著重於拿摔、關節技鎖定等等。

我 們宗岳門,依照王宗岳祖師太極拳立論:「太極拳者,陰陽之母也,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」建立了宗岳門「分合」太極拳。這裡的分合,就是指「分擊」、「合 擊」,因為太極拳是同時著重於分擊和合擊的武術。只是我們必須了解,太極拳的「分擊」,是先經由「合擊」訓練出來的,這就是我們宗岳門強調先練習摔技的原 因。經由摔技來讓我們的分擊打踢技術,更加精確,這樣才能練出「順應被動」著重靜合的太極拳。如果只練習「主動」分擊技術,就會習慣於「反應」,追求快 速,而無法體會「順應」的感覺了。

因 此,我們一開始學習「引落術」,就是進入「被壓制」的合擊狀態,學習完全「順應」對方的被動技術。引落術的原理,就是要不斷地引對方的勁來打自己的中軸, 自然可以化解,這稱為「不化自化」,或是「引入中軸」。落空的過程,就是要盡快和對方取「平行疊臂」,所以不是只想著把手拉到落空點,而是要盡快讓「小手 臂」和對方平疊,讓「肘」避開對方的攻擊線。落空完之後,身體再補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出拳。

接 下來,則是學習,當雙方從分擊進入到合擊的瞬間,我方「尚未被壓制」的合擊狀態,學習「主動」的「小纏導勁」技術。這時候,意念都要放在中指尖,以中指為 旋轉軸。由指尖往肘,依序滾鑽向前隅。由於是「定指移身」,想像沾點推不動對方,勁線就會從指尖,依序導回身體。練功的時候,要刻意讓肘翻入斜角線,身體 才會被推開,移重心完全到後腳,自然會略為轉身。

練 習小纏導勁的時候,務必要從指尖「依序」滾鑽,也就是由梢尖慢慢擰到根,不能「梢根同擰」,勁線才能順利傳導。所謂「小纏難在直」,導勁的時候,手感覺是 「一直」在滾鑽伸直,只不過因為「定指移身」,身體反而會「一直」移重心後退、轉身。但過程中,完全是「指領」帶動,千萬不能意念斷在中間,想成由身體帶 動移身、轉身,都會斷勁。此外,身體也要完全「放鬆」,全部都是由指領帶動,如果波動傳導的過程中,出現「折角」,就代表折角的地方沒有鬆開,所以勁傳不 過去。

如 果身體無法完全放鬆,可以練習「龍形小纏導勁法」,讓身體更明顯感覺勁線的流動。這個功法稱為「指月法」,假想右上方「前隅」有一個月亮。同樣的,由中指 尖開始旋轉指向月亮,完全放鬆地經由手的重力,讓採、挒、肘、靠依序掉入斜角。身體移重心的同時,使用「踏枝法」。導勁完成的時候,身體會自然下降,重心 完全到左腳,左顧。經過指月法的練習,感受勁從指尖依序導回身體的流動感。這樣訓練的目的,以後一和對方接手,甚至是在接手之前,就會習慣經由指領,帶動 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同時找到最好的角度反擊。

因 此,當我們和對方接手的瞬間,就要感覺對方力線的「方向」,稱為「聽勁」。聽勁絕對不是指聽力量的大小,因為聽到力量大小的時候,已經要用「被動技術」走 化,甚至來不及了。所以使用「小纏導勁」的目的,就是要在接手的瞬間,主動取得平行疊臂,避開對方攻擊肘線。這就好像,我們在對方的攻擊路線上,製造一個 「溜滑梯」、「滑水道」。如果對方繼續進攻,就可以順著這個滑水道,引落對方進來,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「吞吸感」,好像「吸麵條」一樣,吞進來。如果,沿 路上都被對方制著肘,就好像「如鯁在喉」,就必須被動順敵拉到落空點,看是否有機會取得平行疊臂,再反制攻擊。

如 果「小纏導勁」取得平行疊臂後,對方沒有繼續進攻,就可以使用「二起手」。上拆一點,走螺旋線纏上對方。碰到掌根的時候,五指彈開,進入四掌點,最後以虎 口「平切」,踏技壓制對方。虎口「平切」的掌法,非常重要,稍微折腕,內勁全失。這時候,要「氣達指尖」,五指都自然放鬆舒展打開,如同水通過軟水管一 樣,自然會變直。

最 後,則是在分擊狀態。當對方拳打過來的時候,同樣是以小纏導勁的模式,中指就開始往對方的手臂滾鑽,在空中取平行疊臂,這樣的技術就稱為「流法」。取完平 行疊臂之後,繼續滾鑽成上翻肘式,合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直接出砸拳。出完砸拳的時候,「肩再貼拳」,就可以再進步連續出第二次的砸拳。這個部分的練習, 要和引落術的上翻肘式有些區別。引落術的上翻肘式,是在被壓制的狀態下,所以會進入落空點後,再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再出砸拳。這裡則是取完平行疊臂之 後,直接合成三角形陷阱,就可以出砸拳。

因 此,「小纏導勁」的重要性,就好像是連結「分擊」和「合擊」的橋樑。經由「小纏導勁」取得攻守最好的角度和距離的方式,完全是經由指領帶動的順應,而不是 光靠身體和步法移動的反應。「小纏導勁」的技術,其實又稱為「定槍法」,往前黏攻就是小纏,往後走化就是大纏。所以,學習完「引落合出」的引落術之後,還 要加入「小纏導勁」,變成「伸、引、落、合、出」的概念,用技的時候才會圓全。這也是為了將來的「槍形推手」在打基礎,務必仔細體會。

小 纏和大纏,在「定步」的時候,最主要是用來處理對方攻擊深度的差別。原則上,定步的時候,對方攻擊的深度,進入「肘、靠」的時候,會使用大纏來處理。因 此,才要特別練習「上翻肘式」,「中平肘式」、「下壓肘式」,「反身大纏」,意謂著被壓制肘和肩時候的解決模式。但如果定步的時候,攻擊的深度,只有 「採、挒」的時候,其實只要用小纏二起手就可以解決了。

當然,小纏的技術,不是說不能處理「深層」攻擊,只要配合「步法」就可以變成「退步小纏摔」(倒攆猴)。大纏的技術,不是說不能處理「淺層」攻擊,只要配合「步法」,身體往前補位,就可以變成「進步搬攔摔」!

太 極拳為什麼能夠順應對方,「因敵成體」,就是具備了「小纏導勁」的「定槍法」技術。今天算是導勁練習的初體驗,最主要是先感覺勁線的流動感。練習重點,就 是「定指移身」,由梢慢慢擰到根,讓採挒肘翻入斜角線,產生移重心到後腳,身體片旋轉身避正打斜的效果。武禹襄稱:「每一動唯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需貫 串,不外起承轉合,始而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」的聽勁線;八卦掌則稱為「擰翻走轉」;太極拳,則稱為「伸」。看似繁雜,各家說法不同,理為一 貫,務必細加體悟之!

課後宗長精華文章整理:

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

2010/12/07 第三季第9堂課(蛇雀和走黏)


本週的上課重點,放在太極拳的綜合觀念整理。很多時候,學了很多心法、功法,但常常分不清楚練功和用技的差別,這就是對太極拳整體認識不足。如果問我,太極拳最先要明白的是什麼?太極拳最先要明白的就是走黏,技術原理就是方位,表現模式為蛇雀。

首先,學習太極拳第一件事,就是要懂得「走黏」的意義。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」這是指在「合擊」的狀態下,當對方以強勁壓制我們的時候,就要完全鬆柔地順從對方「引落合」,就稱為走。當對方的勢力已盡,我們取得順勢而對方變成背勢的時候,就稱為黏。

所 以,我們學習「引落術」的時候,不論是「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壓肘式、上段引落、下段引落、斜線引落、反身引落。」預設的立場,都是「人剛我柔」的狀 態,都是「受制」的狀態,反過來說都是被對方「黏」住的狀態。這時候,只能依照我們的引落法,完全順敵引進貼近主軸,拉至落空點,合成三角陷阱。轉變成我 順人背的狀態後,換我們黏住對方。

因此,太極拳合擊狀態時,雙方就是不斷地在進行「走黏」。「黏」就是太極拳的控制術,任何的摔打拿踢,都是在「我順人背」之後,也就是「黏」住之後,才開始施技使用。

那 太極拳從走變成黏的轉換點是什麼呢?就是武禹襄所謂的「往復須有折疊」,的「平行疊臂」技術。如果不幸被對方黏住了,引落合的過程中,就是為了要取「平行 疊臂」,才能以尖制根回黏。所以不論是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」,都是在練習不同角度和對方取「平行疊臂」的走黏軌跡。

例 如我們的帶掌接手,如果只想要接手,沒有取平行疊臂,就會直接用掌抓住對方,這稱為「跨手抓」,這是內家「嚴格禁止」的動作。不僅在實戰上,根本無法快速 地抓到對手的手,自己的身形也會出現敗形,占煞停止。非常不利於自己。所以,我們第一個要想的,就是以帶掌和對方取平行疊臂,取完平行疊臂之後,正好肘會 對著對方。因此,至少有變打為肘擊靠撞,或是抓握對方反摔,兩種技術運用。

我們在練習磨背功盪手的時候,其實就是在練習這個技術。雙手完全放鬆,經由全身的鼓盪,順勢將手盪起帶掌進入後隅,和對方取平行疊臂接手,就是「盪手」的技術。接下來可以反向穿掌推向前隅,就可以反摔對方。這些過程中,都要符合斜角拳的方位。

所 謂的「走黏」和「平行疊臂」指的都是「合擊」狀態的術語,內家都是從「合擊」開始練習,從中練習出精確的「分擊」對打技術。如果一開始直接練習分擊對打, 走黏技術不精確,出拳的技術也不會精良。但實際對戰的時候,除非像推手一開始設定在「合擊」狀態,必然是從「分擊」進入「合擊」。這時候想的其實仍然是 「平行疊臂」,只是在未接觸前取平行疊臂,我們稱為「流法」而已。

所謂的「流法」,就是在分擊的狀態下,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所以太極拳在做戰的時候,並非如一般人想像,兩個人一定要黏來黏去,推來推去。其實一使用流法,流開對方的攻擊,就可以回擊對方,這就是從合擊進入分擊的太極拳練法。

因 此,我們回顧「下壓肘式」。一開始餵勁的時候,一定是在合擊的狀態,而且我方受制。這時候就要使用「人剛我柔謂之走」的走化引落技術,取得平行疊臂後再回 黏對方。第二階段,和對手接觸的瞬間,就使用導勁的小纏技術,取得平行疊臂之後,就可以順勢回黏,稱為「即引即纏」。第三階段,還沒有和對方接觸,就在空 間中流法取得平行疊臂,我們已經準備好「三角形陷阱」引君入甕,接手的瞬間就取得優勢可以回黏,稱為「未觸先纏」。第四階段,一流開對方的攻擊,就可以順 勢戳拳攻擊對方,這才是太極拳正確的戳拳,分擊應用。

最 後,則是提到太極拳「行如蛇,動如羽」的蛇雀技術。所謂的蛇,就是非常強調擰指、正確掌法,如同蛇頭般帶動全身揉動的「主動技術」。所謂的雀,就是全身完 全放鬆,兩手如同翅膀一樣順敵鼓盪的「被動技術」。兩者使用的時機,當我們沒有受制的時候,就是採用「主動技術」來應敵,當進入合擊狀態而且受制的時候, 就是採用「被動技術」。

例如所有的引落術,一開始都是完全順敵走化的「被動技術」,等到我順人背的時候,再採用「主動技術」攻擊,或是摔技。或是像最近「千斤壓梢,連環可破」的連環術,就是採用「被動技術」,引落合之後,再以主動式出「穿掌戳拳」,或是「帶掌砸拳」。

所 以,太極拳的「主動技術」和「被動技術」是密不可分,一體兩面的。例如,一入門的時候,我們不管掌法,完全放鬆地讓手繞正環或反環,練習推托帶領,就是 「被動技術」。而洗環的練習,就是「主動技術」的推托帶領。像是上翻肘式,就是「被動技術」的練習;相似的「纏法」,就是「主動技術」的練習等等。

對 初學者而言,或許會覺得困惑?為什麼類似的功法、軌跡,有時候不斷強調指領、掌法,有時候又要求完全放鬆。原來一切都是以用技時候的狀態為依歸,受制的時 候,走化脫逃都來不及,如果硬是主動擰指,反而容易出現頂抗。反之,空出來的手,或是取得順勢的手,當然可以主動攻擊。但這時候就要使用精確的掌法,因為 錯誤的掌法,非常容易被走化反制。
走 黏技術,或是被動、主動技術,兩者其實是相輔相乘。主動技術練得好,被動卸化技術能力會增加。被動卸化技術練得好,施技的時候就不容易頂抗。八卦掌稱每個 掌法都要練成「本卸拆變」,其中的「本手」就是主動技術的掌法,「卸法」就是指要能練成被動技術。這樣我們才能使用「本手和卸法」,將對方「拆招」,甚至 「變打」!

所 以,平常獨自練技的時候,主動、被動技術都要練習,但要很清楚心中預設的敵方攻擊模式。練習主動技術的時候,就專心地練習精確的掌法、指法。練習被動技術 的時候,就想像對方綿密地攻擊,我們要全身完全地放鬆順敵走化。但不論是哪種練功方式,最重要的還是「方位」。抓準一次精確的方位,勝過拳打千遍。這需要 經過各種角度的手法,慢磨鬆練,手法就會變得非常簡單,但卻非常純粹。

練 功,就是一段「去蕪存菁」的過程中。就好像在煉丹一樣,功法和材料可能有千百種,但煉成的那一刻卻只剩下「圓融」,看不到中間的材料,結成「金丹」。太極 拳不需要「苦練」,但是要「聰明練」!不要自己胡思亂想,有問題就請問老師,因為自己發明的軌跡、手法大部分都是錯的。把練功的精神心力,全放在自己的出 拳角度是否正確,對敵的角度是否有取得平行疊臂,就會發現自己進步神速!完美地結合「方位哲學」,就是以太極拳理煉自己的最好根基。

本週的教學內容,統整了學習太極拳的各層心法,還有簡介主被動技術的重要性和使用時機。這樣就可以理解,練功和用技的差別,慢慢就可以得心應手了。大家的技術也不斷地在進步中,一起加油啦 ^^

本週參考文章:張三丰的蛇雀神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