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
2010/12/21 第三季第11堂課(伸)


太 極拳在做戰時候的內的感覺,就是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。外在的形態,就是「隨屈就伸」,「屈伸開合聽自由」。這句話,至少有兩層意思。第一 層意思,例如「隨」、「就」、「聽自由」,都是「被動語態」,都是必須「舍己從人」。第二層意思,例如「屈」、「伸」,就代表太極拳有兩種形態的表現。所 以在宗岳門的學習裡,一種是學習「屈」手的大纏技術,一種是學習「伸」手的小纏技術,兩者最後會合而為一。

而 這個「伸」手的小纏起手,其實我們一開始教正纏法,就先教了,簡單說就是「滾鑽入方」。例如,我們在學習引落術的上翻肘式,一開始是往斜下「滾鑽入方」。 我們學習反身大纏,一開始是往左側「滾鑽入方」。只不過,當時的滾鑽入方,完全是用來卸化對方的攻擊。現在則是當我們和對方接手的時候,朝著對方的手臂, 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取平行疊臂,順敵產生聽勁線,自然避正打斜。

所 謂的「聽勁」,再次強調不是聽力量,因為聽到力量大小的變化,必定出現了「頂抗、丟離」。所以,其實是聽方向,更明確點是聽對方「正力」的方向。所以,一 接手的時候,雖然對方只有輕輕接觸到的黏度,但還是可以感覺到對方正力的方向。所以,我們的手要立即鬆開,以定指移身推不動對方的概念,順敵滾鑽入方。因 此,接觸點的黏度仍然維持一致,但事實上我們已經走化開來,甚至取得平行疊臂,有機會反黏對方。「滾鑽入方」看似走化,其實是在反黏對方,這種「砸拳」的 軌跡就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」

啟 動聽勁線,就是武禹襄所謂:「每一動,惟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猶須貫串;不外起承轉合。始有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成。」始有「意動」,感受對方的 正力方向,已經攻進自己的身體。就要經由「定指移身」、「滾鑽入方」,感覺勁如同波動般,從指尖導到身體,這就是既而「勁動」。經由聽勁「二波動」,讓自 己身體順敵重新組合成新的最佳對敵形態。這樣的感覺就是「因敵成體」、「移位重組」。所以當對方真正攻進來的時候,我們早就已經避開對方正力的方向,根本 打不到自己的本體。

所 以,太極拳其實是一點點輕柔的力量,都不讓對方掛在身上。我們在餵勁的時候,一定要先以輕沾的方式,讓學生學習聽勁,感覺正力對到自己身體的感覺。讓學生 經由聽勁二波動,「移位重組」,完全避開我們的正力攻擊之後,再進攻,看學生是否能順勢化解。因為,只有先學習聽很輕柔的力量,都能借這一點力來推動自己 導勁。當對方以巨力來攻擊自己的時候,才會很習慣地順敵導勁。若一開始就不斷用很大的力量餵勁,學生的聽勁能力反而會變得很遲頓,而且很容易練成「反 應」。

若 很小的正力,沾到自己的身上,都能夠立刻經由聽勁線順敵走化流開,避開對方的攻擊。這樣的感覺,就是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」因為,對方的力量,根本 攻不到自己的身體上來。進一步,才能慢慢達到所謂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境界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就要好好地從聽勁來下功夫。

所以,學習太極拳,全部都要用「走、黏」來思考。當對方在「方位」上取得優勢,我們要完全順敵走化。等待自己取得「方位」上的優勢,再完全順敵追蹤黏回。這就是「好漢交手位奪位」,完全學習用「奪位」技術,來達到我順人背。

我 們一開始學習「引、落、合、出」的引落術,原則上「引、落、合」在進行「走」,「出」的時候在進行「黏」。當然,出也包含其他分擊的打、踢等等。此外,在 引落合出之前,還隱藏了一個「伸」,就是滾鑽入方。滾鑽入方可以卸化別人的攻擊,為起手的第一個動作。現在要練成用來聽勁,探測對方虛實的小纏技術。

實 際運用的時候,小纏的「伸」手技術,會放在大纏之前,這是因為對方攻防深淺的關係。小纏啟動聽勁線,就可以立刻導出適當的攻防距離。如果對方沒有繼續進 攻,我們就可以使用小纏,或是使用大纏「進步」搬攔摔。但如果對方繼續進攻,我們再使用大纏防禦,或是直接「退步」化解,用退步小纏倒攆猴摔。但學習的時 候,務必要先學習大纏,再學習小纏。因為,小纏完全是大纏的縮影。大纏的技術愈精確,小纏的技術才會更巧妙,幾乎藏在無形之中。一開始沒有精確的大纏走化 技術,就直接學習小纏的聽勁、導勁技術,很容易出現頂抗,或是直接被對方打出去。

所以,一和對方接手,啟動聽勁線,滾鑽入方,「移位重組」之後。重心就會完全落在後腳,身體片旋,手落在前隅。此時要記得,手絕對不能落在中線。手落中線,代表肘沒有翻入斜角線,避開對方攻擊肘線,還是受制的狀態。手落前隅,指尖指向對方,沾點自然會落在正力線上才對。

接下來,手要往斜上拉成「上翻肘式」,過程中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引入中軸,再落空至落空點。這個部分,相當於反身大纏,從猴相進入拉肘貼耳的時候,自然會合補一次三角形陷阱,避免受制。

落 空完後,轉身合成第二次三角形陷阱。準備推出去的時候,感覺推不動對方,自然會形成「爭裹」。肘往外墜,身體有氣貼背之感,腰隙後旋。原本被對方擒鎖的 手,因為身體「合補」的關係,正好會變成正力的出口,就可以推掌出去。合補的感覺非常重要,身、手、腿三體的內勁,才可以蓄在一起。其中的關鍵,就是「命 意源頭在腰隙」、或是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」。由於是經由無力技術,指催肘、肘催腰,形成爭裹的蓄勁,所以仍然是指領式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出現爭裹之後的推 掌,內勁自然湧現,而且不會開肩。沒有出現爭裹的推掌,不僅會出現橫力,也很容易開肩。

同 樣的推掌技術,拉肘貼耳之後,變成掌隨肘走鷹翻,就可以使用「攔」法。左手帶掌,以刮三角形的模式截對方手、肘或肩,右手就可以出砸拳,或是左手直接進入 「橫肘」攻擊。如果是同側手的攻防,則可以在鷹翻之後,左手反纏對方的肩,右腳順勢後旋盪出。左手再以下壓肘式,龍形卸甲摔對方。

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摔技,其實是右手左手,連續進行兩次引落合出之後,才可以完成。下壓肘式也就是「單鞭下勢」的手法,這時候就可用來當做摔技,將對方捲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所以,下周會再多練習這個摔技,同時加強「下壓肘式」的訓練,讓摔技更為流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