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的特色,基本上是由戳、砸兩拳,也就是宗岳門所謂的串子術,演變而成。實際上,所有的中國武術,基本上也是由這兩拳,演化出各種不同的拳法。太極拳,採、挒、肘、靠在四斜角上,來出戳砸兩拳。最近去看葉問2的詠春拳,類似的型為攤手、膀手,打在中線上。從外型來看,都是串子術的應用,但中線和斜角相距約十五公分,卻演變出完全不一樣的拳種,這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深思的問題。以下內容,不會評論何者優劣,因為用得精妙都是好拳,僅會從彼此的特點來分析和區別之。
首先,太極拳是斜角拳,所以如果是馬步出拳,其實是打不到別人的!這非常有趣,那我們太極拳是如何打擊到對方?是經由八卦五行陣法的轉動,由手法帶動身法打擊到斜角,順勢打擊對方。所以,我們的出拳,基本上都是使用「金雞獨立」式,單腳出拳來打擊對手。而詠春的中線拳理論,基本上要打擊到中線,就會以馬步的概念。或許從結果來看,都會打擊到對方的中線,但步法、身法完全不同。
第二點,太極拳的出拳先進入中線再打到斜角,是走環位、迂迴式的攻擊,而詠春拳則是從中線打到中線,走直線式的攻擊。前者以佔方位為先,後者以最短時間和最短距離打擊對方為先。以太極拳的拳理而言,拳走弧線雖然距離長,但攻擊方向可以全力向前為重。拳若走直線,身體則相對需要以肌力煞車為輕。走弧線看似比較遠,但由於身體會跟著旋轉,追求一動無有不動的快,不追求手直接打到對方的快。兩種拳理和打擊模式,各有其特色。
第三點,「貼身短打和開門術」。兩者的拳術,都會以貼身短打為主要進攻技術,而且也都強調黏的功法,這也是中國武術的特點。但同樣地,拳的意念對準中線,或是往斜角打,也能產生不同的攻守型態。以戲劇中來說,雖然不斷地以快速短打來打擊對手,外型很好看,但我想絕不是詠春真實的打法,因為沒有「開門」技術和「貼身」,短打是無效的。同樣是要「攻中線,守中線」,中線拳封住中間的門,對準敵法的中線。斜角拳則是藉由八卦五行轉動來封住中間的門,然後以斜角方位,對準敵人的中線,中線拳以封門為先再開對方的門,太極拳則完全以開門技術來開對方的門,相對來說,不主動去防守,也不主動去攻擊,整體而言只有十三勢佈形侯氣的轉動。因此,中線拳的優點在於「攻中寓守,守中寓攻。」斜角斜的優點在於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」感覺很接近,意念則大不同。
最後,「沾點」。從「鐵臂樁」的訓練和「木人樁」的訓練,同樣可以區分兩者拳術,對於沾點或打擊點,以及身法樁形訓練的概念。宗岳門鐵臂樁的教學,也是太極拳教學躍進的一大步。從目標來看,鐵臂樁和木人樁的訓練重點是很接近,都是為了要讓沾點不會崩潰,訓練攻守或走黏的概念,同時調整出做戰時的身形。但我們可以發現到,木人樁的打擊點,在接觸到沾點的同時,身體是靜止的,維持強大的結構力不失。而鐵臂樁的訓練,則是在打擊的過程中,身體會不斷轉動,在動態中的每一個點上,形成強大的靜樁結構力。太極拳,長拳者,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,就是在描述這樣的狀態。
以上簡單從斜角拳和中線拳的理論,去分析兩者練技、用技的差別。可以發現到,兩種拳術,各有其特長,只要發揮得好,都能發揮彼此摔打拿踢的效果。但對於學習者而言,一定要仔細分辯,千萬不能練太極拳又加入中線拳理論,那就很容易錯亂了。對於學太極拳的人,一定要好好掌握斜角拳的拳理概念,方能練出王宗岳所描述之太極拳,學者一定要仔細明辯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