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

2011/01/04 第四季第1堂課(以靜制動)


明 代黃宗羲「王征南墓誌銘」提到:「有所謂內家者,以靜制動,犯者應手即仆。」王宗岳祖師也提到:「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」、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因敵變化是神 奇」。都說明,內家是以「靜合」為主,以柔克剛的武術。所謂的「靜」,不是傻傻不動,而是運用「走黏」的技術順敵融「合」。當雙方融「合」在一起,就是陰 陽合一的太極拳。

1.     無極式(靜):所有太極拳的起點,都是「無極式」。無極式看似平凡無奇,但非常重要,因為就是在練習「靜」。全身「一靜無有不靜」,放鬆身體各個緊繃之處,採用「鬆鎖定」,除掉身體任何無意識亂動。

2.     起式(漂浮功): 所謂的鬆,再次強調,是能漂浮在空間中任何一點,而沒有任何慣性。所以在練習漂浮功的時候,餵勁者一沾上的瞬間,就要感覺沾點只有接近零度的壓力,輕柔的 就像水蛭黏在手上幾乎毫無感覺。所以從上或下壓掌,都必須維持相同的沾度,不能有一絲的頂抗或丟離。所以只要感覺沾點上的壓力,出現大小的變化,就是所謂 的丟頂。這時候就分出了陰陽,不能稱為融合一氣的太極。

3.     聽勁(觸覺): 經過基本的放鬆漂浮功練習,沾點上的觸覺,會變得愈來愈敏銳。從前可能稍微大的壓力,放在自己的手上,都不覺得是頂抗。可是手放鬆之後,就像是有「軟管」 的聽診器一樣,能夠感受更輕柔的沾黏感。所以,當對方一沾到我們手上,就要把意念完全放在沾點上,一直保持接觸瞬間的沾黏度。最後對方連一點力量都無法 「掛」在我們身上,這種感覺就稱為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」

4.     下雲手(沾黏吞吸): 所以,當對方一往我們的手下壓,我們只要放鬆,感受沾點一直保持在同樣的沾黏狀態。對方會覺得好像一直有推到東西,但力量卻會感覺完全被落空,身體就會被 我們吞吸進來,這就是所謂的「沾黏吞吸」。因此「人不知我」,是因為對方的力量不斷地被我們引進落空。「我獨知人」,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聽勁,感受沾點的 沾黏度。練習久了之後,沾點處會有溼溼黏黏的感覺,好像濕衛生紙輕敷在手上,然後暈散開來。這部分回去一定要慢慢放鬆練習,最後要練習落空回到腿上,才不 會在接近身體一至二個拳頭寬處受制。

5.     以 靜制動:當意念可以完全專注在沾點的沾黏感上時,就可以開始練習體會「以靜制動」、「自由施技」!餵勁者,任意攻擊施技者,檢查施技者是否會出現「慣 性」、「丟頂」。對於施技者而言,則完全不能預設會從哪個角度、方向來攻擊,不能預設操作從前所學的任何技術。心裡只能想著「靜」,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在沾 點上,達成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。我們就會發現到,自然會產生反擊的勢,這是攻擊者所創造出來的!這就叫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」。例如,當餵勁者往自己頭上 纏頸攻擊的時候,只要心裡想著「靜」、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,而不是想著「動」,自然會上翻、墜肘、鷹翻摔,連成一氣,非常輕鬆。可是,如果這時候,又開始 想要操作任何一個「滾鑽入方」、「拉肘貼耳」、「掌隨肘走」、「三角形陷阱」等技術,又完全不能用了。

6.     用 「心」:這種「動靜」的感覺在武禹襄的拳論裡詳盡的說明:「身隨動,心貴靜」、「須知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視動猶靜,視靜猶動」、「須要從人,不 要由己;從人則活,由己則滯」、「以己依人,務要知己,乃能隨轉隨接;以己粘人,必須知人,乃能不後不先。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動之虞;粘依能跟得靈,方 見落空之妙」。

7.     坐 火車:為什麼「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視動猶靜,視靜猶動」。因為這就好像我們坐在火車上,我們的身體完全和火車的動態融合在一起。觀察者如果是自 己,我們其實完全靜止的。但如果把觀察者,拉到火車外,我們的身體則是和火車完全等速運動。太極拳的物理原理,其實非常的科學。差別就在於,一般的武術, 當火車產生加速度變化的時候,就會出現慣性。但太極拳則是要練到,完全變成火車的一部分,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,這就不容易做到了。

8.     走 黏軌跡: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大師,早就在百年前把最高級和重要的太極拳心法鉅細靡遺寫出來了,而且人人皆隨手可得,為什麼練成太極拳的人還是在少數?就在 於光靠高級心法也沒有用,缺少太極拳另一部分,正確的「走黏軌跡」。在過去的時代,這些軌跡原本都藏在各門派的套路裡,對於學習者而言,只能靠個人的天 賦,身體的感覺,自己修正軌跡。但缺點就是,一代只有幾個天才型人物可以練成,完全無法傳承下去,這就是內家拳非常容易失傳的原因。但在宗岳門的學習裡, 對於內家拳最大的教學突破,就是整理出「引落、連環、串子、罡氣」等核心四術,經由學習各種正確的走黏軌跡,循序漸進地進入內家的大門。

9.     階 及神明:因此,內家的教學,一定是有次序性的。先學習基本的走黏,才能學習聽勁、導勁,學習完聽勁導勁,才能學習「以靜制動」的心法。如果沒有基本的走黏 軌跡,手都沒有在環位上,不論再放鬆,一定會出現頂抗丟離的感覺。沒有學完聽勁、導勁,就算手能感覺到沾點,身體也無法隨之一動無有不動。所以,接下來就 要好好的放鬆、放慢來修正以前的所有技術。就算是自己練習,都要想像有一個沾點往自己中軸攻擊,隨時都要保持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,就可以「慢慢」修正出最 正確的軌跡。

10.  走 黏:最後,還是回到走黏的感覺。走的時候,最容易出現頂抗,一頂抗身體就會出現占煞。如果出現丟離,就會被對方打進來。黏的時候,則是要「覓敵蹤,順敵 人」。我們就會發現到,原來所謂的捲落,就是保持同樣的沾黏感,拆點後自然會由掌根進入四掌點,或是進入到虎口,以尖制根。

學 完今天這堂課,身體瞬間會放鬆非常多,而且更能體會「舍己從人」的重要性。這不只是心法,更是用技的指導原則。凡是主動者都會出現有意的形,有形就一定有 相對的形可以破。因此,後發先至,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才是內家。如果說,學習的過程是在蓋房子,用技的時候則是要把房子完全敲散,化為無形。「拳無拳, 意無意,無意之中是真意」。但還是必須強調,先決條件是建立走黏的軌跡,才能無意之中有真意。不然只靠意念,還是無法成功,這就是一般學習者,只靠意念, 沒有走黏技術,仍然無法施技的原因。學習者,務必仔細詳辨學習順序焉。

課後參考文章:
1. 內家「以靜制動」是困人技
2. 王宗岳太極拳論video (5)以靜制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