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

2010/09/15 鼓盪(學習思路整理) L27


首 先,思考鷹翻和上翻肘式的相關性。其實,鷹翻是連結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的連結點。不論是從砸形變成戳形,或是從戳形變成砸形,都必須經過鷹翻。因此,這是 太極拳非常重要的倒手技術。所謂的倒手,就是從防禦接手到反擊,不單純是一化一打。對內家拳而言,更要求「連成一氣」、「走黏合一」,這就必須經由鷹翻來 達成。

和上翻肘式,全吞化的鷹翻,類似的技術稱為「纏法」。也就是在,「拉肘貼耳」之後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的技術。兩者技術的差異,前者是完全扣腕鷹形,全吞化的技術,目的是為了接近對方的身體,在挒處短接手,可進行拳打或肘擊的短打技術。

後者,用纏法接手,同樣的會進入「拉肘貼耳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但由於目標轉為進入「採」來接手,經由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就會由扣腕、平腕、坐腕,三種掌形的變化。當掌根接觸到對方,記得自然彈開,以利進入四掌點小纏入對方或抓握。

而在學習「上翻肘式」之前,曾經練習過最原始的「正纏法」,也就是在滾鑽爭裹之後,「拉肘貼臉」,走上弧移身至「正看是側」,再「S形推掌出」。拉肘貼臉,也是很重要的轉接過程,對於初學者而言,先習慣拉肘貼臉,一方面可以「保證入方」,另一方面可以增加「引落能力」。當然,也是為了之後,串子術的上翻肘式形態做準備。

這樣初階的「正纏法」,加入「引落合出」的概念之後,我們就可以發現到,一開始的「拉肘貼臉」是引進;「拉肘貼耳」就變成「落空」;「合應」成三角形陷阱,又回到「拉肘貼臉」,但已形成「避正打斜」;最後再「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完成「出擊」。

而 一開始引進的「拉肘貼臉」,其實可以在「滾鑽入方」之後,直接進入「拉肘貼耳」。看似簡化,實則技術必須更為精良。而拉肘貼臉的練習,其實是也為了預防對 方往我們中軸另一側攻擊的預備技術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,必須從動作較大、較寬的「拉肘貼臉」,進入到「拉肘貼耳」直接落空,就被成後來的「纏法」了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首先要記得的是,要預設拍位接手,受而不受。身體自然放鬆,配合拍位找到最佳的接手位置。但是上翻肘時,要立刻順敵轉為平行疊臂,記得不招不 架,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。拍位,只是為了預防對方重擊的時候,在緊急時刻,有最後一道防護線。平行疊臂之後,就要用鷹翻式圓吞化。此時還要記得,一定要 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。

引 入中軸,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態度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如果把對方阻攔在外面,這是很差的接手模式。無法施技,也容易被反擊。可是一將對方引入中軸,引成「見 肉分槍」,就很好處理對方。正所謂「富貴險中求」,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」。太極拳是在危急被困的情形,努力脫困才有機會練成。一開始就把人家 擋在外面,永遠進不了內家的門。

鷹 翻完之後,如果手不發勁推掌出,就會以「定指移身」的模式,後旋退步。退步的時候,意念千萬不能放在腳,全神貫注在手上的沾點,因為是指領式。感覺,沾黏 點的「黏度、壓力」維持一致,不頂抗丟離,心裡想要推出,卻推不動。這時候,就是「推鐘式發勁」的延伸,手催肘,肘催身,身催步。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要放 在一腳之上。以重心肘與膝合為軸心,身體的另半部為旗面,進行「公轉軸」的旋轉。

練習後旋步的時候,可以加入「磨背功」的練習裡。原則上,可以分成六個步驟。
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 à 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。記得虛實一定要分清楚!操作的時候,則要想像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身體自然就會輕靈。之後則能練習,後旋步的時候,出邊腿法。腳的擊中點,在腳背與脛骨間,彎勾之處。此處的踢打,不太會痛,也可以轉為绊子使用。

我們太極拳的腿法,基本上和步法合一,所以稱為腿步法。所有的步法,在踏出之前,心裡要想著是出腿法,自然就會用「盪腿的方式」出步。隨時自然都會轉變成腿法攻擊,或是順勢進步踏入前攻。

最 後,還要加入左手帶掌接手,自然會帶動身體轉身,記得以反環三角形定位法,加強領掌和帶掌的定位,雙手自然能夠整合。時機則是在鷹翻的時候,另一手自然會 被鼓盪起來,「盪手」帶掌接手。而身體自然走後弧,讓對方的力量,從自己的背後盪出,而不會衝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後旋步之後,就可以再走後弧,裡扣步進入 內門別翅摔。

以 上,是整個「鼓盪」課程的基本內容。經由上翻肘式的應用,加入磨背功、後旋步、帶掌的功法。當這些功法組合流暢之後,身體就要完全放鬆,不再是感覺接敵的 手,而是感覺接敵的「韻律」、「波動」。經由「導勁功」和「聽勁」的訓練,和對方的波動融合在一起,就可以產生更大的「共鳴」。這時候,再配合雙手漂盪的 定位技術,各種浮手、放鬆功法,順勢騰挪、閃戰、掀挫,呼氣、吸氣的膨脹蓄縮,就能產生「如水生波」的鼓盪效果,如波浪和旋風般,將對方捲入、包覆、摧 毀。

後記:

整理而言,正纏法的初步系列,大致整理如下:

正纏法:滾鑽爭裹 -->拉肘貼臉 --> 上弧移身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上翻肘式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鷹翻 --> 下弧磨背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(加入武術概念:引入中軸、見肉分槍、導勁)

纏法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反身大纏:滾鑽爭裹(龍形) --> 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(猴相) --> 補第一次三角形陷阱(拉肘貼臉) --> 拉肘貼耳 --> 虎坐(坐胯,蹋腰) --> 鷹翻 --> 補第二次三角形陷阱 --> 捲落拆點 --> 湧泉催身體 --> 身體催肘 --> 肘催手 --> 推肘、推掌根、捲落發勁出

所以,練完反身大纏,所有正纏法相關技術,都能以此統合。

那 反纏的技術呢?基本上以「下壓肘式」為代表。從最基本的捧樁,定位出下壓肘式或是戳型的定位點。下壓肘式,又可以分為,虎形的下壓肘式,和龍形的下壓肘 式。更進一步的練習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的樁法。再來是「槍型推手」,也算是反纏的技術。進入串子術的時候,下壓肘式則可以轉變為「下翻肘式」。更精確的練 習,又須用「金剪指」來操作「下翻肘式」。金剪指練會之後,放鬆之後才能形成罡氣。形成罡氣之後,才能使用黏來檢驗各種技術。

最後,則又回到連結上翻肘式和下翻肘式的「鷹翻」。只要放鬆地操作鷹翻,就能統合所有的技術,一切都非常的單純、簡單。內家的技術,簡單說就是一戳、一砸、還有串子(連結點)。或可以說是「上翻肘式」、「下翻肘式」和「鷹翻」。從這個角度來學習,內家可以說是太簡單而容易理解了。期待接下來的學習者,可以從這裡思考內家拳的學習,將會非常的簡單明瞭而有趣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