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週上課內容,提到重要的練拳心法,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。這個觀念和孫子兵法,軍形和兵勢篇所提到的「形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」、「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」,兩者其實是可以互通的。
形是靜之動,勢是動之靜。練習太極拳,任何靜態的動作,都是在學習佈「形」候氣,學習靜之動。這樣的感覺,就像是在高山上的堰塞湖,已經到了即將潰堤的臨界點,蓄勢待發,所以可以比喻為「形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」。應用在太極拳的任何靜態樁法裡,一定要大鬆大柔,才能在下一秒轉換成摔打拿踢的攻擊。如果你發現到自己練習站樁,雖然維持很穩定的結構,卻無法立刻轉換為摔打拿踢的技術,那就是在站死樁,一定沒有大鬆大柔,只有靜而沒有靜之動。
所以,當我們學習平行術的時候,就是將我們的靜態樁法,隨時調整成能夠平行合應敵人的樁。內家所謂的佈「形」候氣,因敵成「體」,敷鎖技巧,都是要在面對敵人的瞬間佈好形,取得先之先。所以,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先取得好得角度、方位、佈好陣形,再進行摔打拿踢作戰,勝率大增。反之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,不懂得先取得好的形,只想著打贏對方,所以勝率大降。這也是內家所謂的「好漢交手位奪位,蠢人交手搥還搥。」
佈好形之後,接下來要追求的則是勢,勢是動之靜,「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」。在練習太極拳的任何動樁,都要學習分解,如「飛矢不動」,看似動態其實每個細節都可以精進。因此,任何動作最後都要學習收「圓」,收圓的基礎在於精準的八卦五行十三「勢」方位。所以,十三「勢」裡提到的「長」拳者,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,和轉圓石於千仞之山是同樣意思。方的石頭滾不動的,唯有不斷磨練自己和懂得收圓,沒有缺陷、凹凸、斷續處,才能成為不斷旋轉的太極體。
相關文章:
2010/06/29 孫子兵法---軍形篇(黏的制高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