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

2010/06/29 孫子兵法---軍形篇(黏的制高點)


孫子曰: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之可勝。故曰: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故善戰者,立於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也。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為勝敗之政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最近重溫兵書,孫子兵法,偶然發現其中許多的戰術心法,竟然都和太極拳一致。其中,軍形篇,更是將太極拳「黏」,後發先至的心法,淺顯易懂地闡述出來。

當我們和對方一接手的時候,走黏技術好的人(善戰者),就能把對方黏住,取得先機(先為不可勝)。等待對方出現弱點的時候,才攻擊對方取得勝利(以待敵之可勝)。因此,取得戰鬥的制高點是操之在己(不可勝在己),這是太極拳的主動概念。但是又必須完全順從敵人,等待敵人出現漏洞,這是太極拳的被動概念(可勝在敵)。

因此,走黏技術好的人,能創造出黏的先機,使敵方無法勝過我方(能為不可勝),但又絕不能主動壓制對方,想讓敵方必為我方所敗(不能使敵之可勝)。這個部分,就好比是黏和頂的差別,兩者幾乎只有一線之隔。黏只是佈下一個網子,等待對方愈掙扎,纏得愈緊密。頂就好像是主動要拿著繩子要綁住對方,結果愈用力想綁住對方,對方反而愈有力想脫開,兩人只能用力對抗,此為雙重則滯。也因此,一定要舍己從人,才能偏沉則隨。所以,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

後段的意思,則是和前段相呼應。善戰者,立於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也。更積極地說明,沾黏連隨的重要性。不僅要在一開始取得制高點,更要時時覓敵蹤,待敵之可勝。所以,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理同「好漢交手位奪位,蠢人交手搥還搥。」高手做戰,先取得制高點再求勝,因此毫不費力。而一般人做戰,則是用先天之能去拚鬥。所以高技巧的方位技術,必須先於高威力的「任憑巨力來打我」,和高速度的「快何能為」。故善戰者,修道而保法,時時在黏著下功夫,就能為勝敗之政,主導最後勝敗了。

最後一段,「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」更是讓整篇文章,產生畫龍點睛之妙!和「兵勢篇」裡,「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」兩者遙相呼應。形是「靜之動」,取得制高點之形,蓄勢待發。勢則如「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」。所以太極拳的十三勢裡,就以八卦五行佈陣,定位出作戰之形,因敵成體,佈形候氣。再以掤、履、擠、按,採、列、肘、靠,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,連綿不絕地身手步三體,發展出如水生波,如火作焰般的攻勢,將對方吞噬。這樣結合戰術、戰略,將做戰原理、技巧,和人體工學發展至極的藝術,就是我心目中的太極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