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2010/09/28 腿法和反身大纏 L29


延續鼓盪的練習,本週繼續加強腿步法。簡單說就是練習外擺步,裡扣步,後旋步,前墊步;外擺步,鞭腿,後旋步,前墊步。

外 擺步的時候,一定要先隱藏後旋再外擺,踩的位置略外開,以腳趾領才能帶動腰。重心要放在後腳,未來可以出蹬腿。移重心至前腳之後,後腿旋開盪出為裡扣步。 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不能偏移,腰隙完全放鬆但自然能蓄勁。移重心完全至後腳之後,前腳輕點,以確定重心完全位移完成,並且幫助保持平衡,且可以隨時出前腳 踢。

第 二次裡扣步改為盪腿的時候,如果重心維持在原腳,是屬於自轉軸的鞭腿。先維持盪出後,再後旋步回來。如果完全踢完的時候,會以斜斬式下降,並以螺旋式回到 腳尖,這是屬於重腿式的出腿法。如果要移重心到前腳,則會以公轉軸的模式,移身至前腳,再順勢轉身出腿。在教學的時候發現到,前腳的位置非常重要。定位清 楚,就如同四十五度轉身盪腿的概念,很好出腿。

另一部分則是反身大纏。分為:龍形、猴相、拉肘貼耳(補一次三角形陷阱)、虎坐、鷹翻(補二次三角形陷阱)、捲落發勁出。龍形的時候,要達到「滾鑽爭裹」、「裡裹外翻」、「長短手」、「斜中正」、「順臀塌腰」、「勁起於腳根」等要求。

龍 形的時候,一定要以無力來卸對方的力量,要感覺是以「卸甲摔」,將背後抱你的人卸下。猴相的時候,不能動到對方沾點,要感覺想拉肘貼耳卻拉不起來,自然會 變成「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」。拉肘貼耳的時候,要以掌肘兩朝天的模式,自然補一次三角形陷阱。然後想要鷹翻,卻仍然被壓制,自然會逼身體轉腰跨成虎坐、塌 腰。然後才能鷹翻,最後則是補成三角形陷阱,再捲落推鐘式發勁出。

練技的時候要注意,在捲落推鐘式發勁出之前,重心全都在後腳!偏移一點,或是重心在中間,其實對腳膝的壓力更大,容易受傷。所以對初學者而言,兩腳不用跨太開,慢練的時候,要注意重心不要隨意位移,一開始不要一次練太多。感覺愈輕鬆,就愈正確。

此外,龍腰卸甲的時候,其實就可以出腿,每一部分都可以變招、變打,化打合一,請待下回分解。

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

2010/09/21鼓盪補充 L28


鼓盪的練習,主要是在加強:「上下相隨、手腳齊進。」以「磨背功」為主要的練習功法,慢慢加入「後旋步」和「雙手漂盪定位」。經由簡單由外門到內門裡扣別翅摔的技術,將全身動步移身出手整合起來。

首 先,一開始的後旋步鼓盪練習,因為是「動步」的狀態,要加入「外三合」的概念。最基本的就是「肘與膝合」,要想像肘膝如同有一條線相連,由肘來帶動膝。我 們的上翻肘式或是下壓肘式,都必須要貼著中軸線,在定步的時候還感受不到重要性。一但被逼至動步的時候,就能和膝相連,而不會上下不等軸線而受制。

太極拳在移身的時候,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。走後弧移身,以肘與膝合為軸心,繞著對方旋轉的是「公轉軸」。定步,以人體中軸旋轉的,則是「自轉軸」。所以,我們在練習磨背功和後旋步的時候,一定要感覺「肘與膝合」,就會漸漸地由「腰旋開」的感覺,轉為由手來帶動全身。

和對方接手的時候,一開始練習的是左手「上翻肘式、鷹翻落空」,右手「帶掌」接手,這是原始型態。慢慢地就可以練習,兩手都以漂盪的方式接手,更為輕鬆而自然。但內在還是要保持「上翻肘式、鷹翻」和「帶掌」的韻律。接手的時候,兩手「圓握」,不能扣死對方,如握幼雛。

用 技的時候,則要「雙掌看中間」,時時對正力,不僅能整合全身內勁,也不會出現開肩的缺點。這部分可以用「雙手漂盪定位」,兩掌食指、大拇指合為「黑桃 形」,拉開的時候感覺「藕斷絲連」,中軸線仍存在。眼睛並須完全注視著中軸線,然後再以順時針和逆時針結合雙手的漂浮功轉身。感覺雖然是腰在轉,但實際上 仍然是指領。

摔的時候,是以捲落法發勁,要盡量「放長打遠」,盡量追蹤到接近地上的時候再摔出。由於是以斜斬式攻擊,自然會形成陀螺式的旋轉。這樣可以保護被摔的人,減少接觸地面的衝擊。

以上,大概是鼓盪練習,基本的練用技要求。學會鼓盪的感覺之後,全身的整合能力會提昇許多,同時也可以增加動步、摔技等等用技概念,務必仔細學習體會之。

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

2010/09/18 內家

到 最近,才更能體悟內家拳的真義。簡單說,外家是將人阻隔於外,內家則是讓別人進入到自己身體裡面。但不論內外家,都有遠踢、近打、貼身摔拿擒鎖等戰技。最 根本的差別,就在於每分每秒如同信仰般堅持追求貼身作戰,所演化出來的內家拳。和看似讓別人進來,或鑽進對方身體裡,實則不斷在格擋、撥開所演化出的外家拳了。

因 此,學習內家拳,最基礎的就是這種貼身沾衣的觀念。所以在宗岳門太極拳的學習裡,最初的引落術,就是要仔細體會王宗岳祖師所說的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。其中 最難的就是「引進」,或這是說「引入中軸」。所以才要經由放棄「殘勁」的練習,把身上的各種柔韌勁放掉,放心的讓對方打進自己身體來。之後再配合上落空、 補位,對方就打不到了。

在引落的過程中,不斷引入中軸,才會形成「見肉分槍」,「打人如親嘴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攻擊的時候,則要「貼竿深入」,打蛇隨棍上,攻向對方的中軸。正因為這種「攻中線、守中線」的訓練,自然產生各種內家沾衣摔打拿踢的戰技。

太 極拳另一個重要技術,則是學習連結戳砸的串子術。經由中開式串子,可以在任何一個接觸點上聚罡氣。罡氣的特色,就不是完全引落吞化,反而是產生極柔軟而後 極堅剛的點。於是,最初的學習,在每一個接觸點上,都要能將對方阻攔在外面,不進入中軸,三線不能交錯。所以和對方接觸之後,則會不斷在側面掀挫對方,達 成「牽動四兩拔千金」的技術。

兩 大重要技術,到最後會融合在一起。因為只有全吞化的引落術,缺少聚罡氣的技術,就會容易出現凹處。而完全攻擊型態的串子術,則會容易出現凸處。就好像是一 陰一陽兩氣,但本質都是極鬆柔而成。當這陰陽兩氣的技術練成,能夠和對方的陰陽兩氣相濟,才能真正融合成太極拳,也才是開始懂勁,開始懂得太極拳。

所以,引落術鷹翻是全吞化,串子術的戳拳型是不斷往前進攻,但串子術的鷹翻,又變成在吞化中不斷聚罡氣。這樣的技術,才能變成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。也因此,才能變成節節貫串,沒有凹凸、斷續、缺陷處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只需要完全放鬆地至任他巨力來打我,「人剛我柔謂之走」。引入中軸的時候,自然就會聚出最強的罡氣,順勢取得轉向和翻筋奪位和黏角,就可以黏 回,「我順人背謂之黏」。這過程中,又要符合,三尖相照,內外三合,才能讓身手步合而為一。或是以八卦掌繞樹藝的觀念,讓手身步三環合為一體。 就能在貼身作戰的過程中,以環為化,以尖點槍尖為打,不斷地在攻擊中防禦,在防禦中攻擊。

整 理了以上的學習心得,就可以發現到內家三拳,在貼身短打、開門近戰的時候,練用技、心法、口訣完全互通。也就是從這個根源點,發展出三種內家拳法。三者在 用技時,也不脫離引落、連環、戳砸串子的範疇。其中,太極拳更是以串子術戳砸貫串,內在又必須完全能引入貼身,符合環中。

內家、內家,願意堅定相信,在最危險的貼身纏鬥困境,淬煉出最高智慧而成長的人,方有機會成為內家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學習者務必詳辨焉啊!

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

2010/09/15 鼓盪(學習思路整理) L27


首 先,思考鷹翻和上翻肘式的相關性。其實,鷹翻是連結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的連結點。不論是從砸形變成戳形,或是從戳形變成砸形,都必須經過鷹翻。因此,這是 太極拳非常重要的倒手技術。所謂的倒手,就是從防禦接手到反擊,不單純是一化一打。對內家拳而言,更要求「連成一氣」、「走黏合一」,這就必須經由鷹翻來 達成。

和上翻肘式,全吞化的鷹翻,類似的技術稱為「纏法」。也就是在,「拉肘貼耳」之後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的技術。兩者技術的差異,前者是完全扣腕鷹形,全吞化的技術,目的是為了接近對方的身體,在挒處短接手,可進行拳打或肘擊的短打技術。

後者,用纏法接手,同樣的會進入「拉肘貼耳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但由於目標轉為進入「採」來接手,經由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就會由扣腕、平腕、坐腕,三種掌形的變化。當掌根接觸到對方,記得自然彈開,以利進入四掌點小纏入對方或抓握。

而在學習「上翻肘式」之前,曾經練習過最原始的「正纏法」,也就是在滾鑽爭裹之後,「拉肘貼臉」,走上弧移身至「正看是側」,再「S形推掌出」。拉肘貼臉,也是很重要的轉接過程,對於初學者而言,先習慣拉肘貼臉,一方面可以「保證入方」,另一方面可以增加「引落能力」。當然,也是為了之後,串子術的上翻肘式形態做準備。

這樣初階的「正纏法」,加入「引落合出」的概念之後,我們就可以發現到,一開始的「拉肘貼臉」是引進;「拉肘貼耳」就變成「落空」;「合應」成三角形陷阱,又回到「拉肘貼臉」,但已形成「避正打斜」;最後再「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完成「出擊」。

而 一開始引進的「拉肘貼臉」,其實可以在「滾鑽入方」之後,直接進入「拉肘貼耳」。看似簡化,實則技術必須更為精良。而拉肘貼臉的練習,其實是也為了預防對 方往我們中軸另一側攻擊的預備技術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,必須從動作較大、較寬的「拉肘貼臉」,進入到「拉肘貼耳」直接落空,就被成後來的「纏法」了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首先要記得的是,要預設拍位接手,受而不受。身體自然放鬆,配合拍位找到最佳的接手位置。但是上翻肘時,要立刻順敵轉為平行疊臂,記得不招不 架,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。拍位,只是為了預防對方重擊的時候,在緊急時刻,有最後一道防護線。平行疊臂之後,就要用鷹翻式圓吞化。此時還要記得,一定要 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。

引 入中軸,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態度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如果把對方阻攔在外面,這是很差的接手模式。無法施技,也容易被反擊。可是一將對方引入中軸,引成「見 肉分槍」,就很好處理對方。正所謂「富貴險中求」,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」。太極拳是在危急被困的情形,努力脫困才有機會練成。一開始就把人家 擋在外面,永遠進不了內家的門。

鷹 翻完之後,如果手不發勁推掌出,就會以「定指移身」的模式,後旋退步。退步的時候,意念千萬不能放在腳,全神貫注在手上的沾點,因為是指領式。感覺,沾黏 點的「黏度、壓力」維持一致,不頂抗丟離,心裡想要推出,卻推不動。這時候,就是「推鐘式發勁」的延伸,手催肘,肘催身,身催步。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要放 在一腳之上。以重心肘與膝合為軸心,身體的另半部為旗面,進行「公轉軸」的旋轉。

練習後旋步的時候,可以加入「磨背功」的練習裡。原則上,可以分成六個步驟。
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 à 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。記得虛實一定要分清楚!操作的時候,則要想像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身體自然就會輕靈。之後則能練習,後旋步的時候,出邊腿法。腳的擊中點,在腳背與脛骨間,彎勾之處。此處的踢打,不太會痛,也可以轉為绊子使用。

我們太極拳的腿法,基本上和步法合一,所以稱為腿步法。所有的步法,在踏出之前,心裡要想著是出腿法,自然就會用「盪腿的方式」出步。隨時自然都會轉變成腿法攻擊,或是順勢進步踏入前攻。

最 後,還要加入左手帶掌接手,自然會帶動身體轉身,記得以反環三角形定位法,加強領掌和帶掌的定位,雙手自然能夠整合。時機則是在鷹翻的時候,另一手自然會 被鼓盪起來,「盪手」帶掌接手。而身體自然走後弧,讓對方的力量,從自己的背後盪出,而不會衝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後旋步之後,就可以再走後弧,裡扣步進入 內門別翅摔。

以 上,是整個「鼓盪」課程的基本內容。經由上翻肘式的應用,加入磨背功、後旋步、帶掌的功法。當這些功法組合流暢之後,身體就要完全放鬆,不再是感覺接敵的 手,而是感覺接敵的「韻律」、「波動」。經由「導勁功」和「聽勁」的訓練,和對方的波動融合在一起,就可以產生更大的「共鳴」。這時候,再配合雙手漂盪的 定位技術,各種浮手、放鬆功法,順勢騰挪、閃戰、掀挫,呼氣、吸氣的膨脹蓄縮,就能產生「如水生波」的鼓盪效果,如波浪和旋風般,將對方捲入、包覆、摧 毀。

後記:

整理而言,正纏法的初步系列,大致整理如下:

正纏法:滾鑽爭裹 -->拉肘貼臉 --> 上弧移身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上翻肘式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鷹翻 --> 下弧磨背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(加入武術概念:引入中軸、見肉分槍、導勁)

纏法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反身大纏:滾鑽爭裹(龍形) --> 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(猴相) --> 補第一次三角形陷阱(拉肘貼臉) --> 拉肘貼耳 --> 虎坐(坐胯,蹋腰) --> 鷹翻 --> 補第二次三角形陷阱 --> 捲落拆點 --> 湧泉催身體 --> 身體催肘 --> 肘催手 --> 推肘、推掌根、捲落發勁出

所以,練完反身大纏,所有正纏法相關技術,都能以此統合。

那 反纏的技術呢?基本上以「下壓肘式」為代表。從最基本的捧樁,定位出下壓肘式或是戳型的定位點。下壓肘式,又可以分為,虎形的下壓肘式,和龍形的下壓肘 式。更進一步的練習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的樁法。再來是「槍型推手」,也算是反纏的技術。進入串子術的時候,下壓肘式則可以轉變為「下翻肘式」。更精確的練 習,又須用「金剪指」來操作「下翻肘式」。金剪指練會之後,放鬆之後才能形成罡氣。形成罡氣之後,才能使用黏來檢驗各種技術。

最後,則又回到連結上翻肘式和下翻肘式的「鷹翻」。只要放鬆地操作鷹翻,就能統合所有的技術,一切都非常的單純、簡單。內家的技術,簡單說就是一戳、一砸、還有串子(連結點)。或可以說是「上翻肘式」、「下翻肘式」和「鷹翻」。從這個角度來學習,內家可以說是太簡單而容易理解了。期待接下來的學習者,可以從這裡思考內家拳的學習,將會非常的簡單明瞭而有趣^^

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

2010/09/13 太極拳煉我


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時常回憶起,宗長提到「以太極拳理煉我,而非我練太極拳」這段話。我認為這句話裡,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學習心態和觀念,若能從這一點去體悟學習太極拳的態度,相信可以更快有緣進入內家有趣的大門。

首先,什麼是太極拳的拳理?就是古人先賢們,在不斷累積的經驗裡,發現到一種極為省力而有效的運用身體模式,進而不斷演化成內家武術。而在王宗岳祖師的整理下,以八卦五行十三勢統合之。經過數百年後,才由宗長破解十三勢的方位技術,所有的技術就變得必須像量角器一樣精準,偏差一度都不行。

過去太極拳的傳承遇到非常大的困難,其實問題也在於此。不論是套路、推手、散手的學習模式,永遠都只能靠個人的天份、感覺、經驗,在錯誤中學習,才能有所成。因此,也讓大部分的人都認為,練不成的原因在於「練不夠」。每個人都在心中猜測,努力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太極拳。

但其實早在數百年前的王宗岳祖師,就已經為太極拳,定下一套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原理,那就是十三勢方位術。當每個人聽到八卦五行的時候,都很容易用自己現代的思維,從易經、中醫等各種角度來詮釋。只有放開自己原先的思維,完全相信王宗岳祖師留下的文字,才可能發現到,八卦五行,就是在形容身、手、步法的「方位」,以及「佈陣」的用兵概念。能成就這樣的學術發現,就如同所有願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一樣,需要的就是這樣謙卑柔軟而開放的心胸。

今天能在宗岳門學習,正如宗長時常提醒的,並非創拳,而是真誠地傳達古老原始的技術。我們今天若能在宗岳門太極拳裡獲得任何知識、技術或感動,絕不在於自己有多麼厲害或了不起,而是必須感謝眾多前輩先賢、宗長,血汗經驗的結晶。我相信,只有在這樣的心態之下,才能真心去體悟拳理,再努力用身體來實踐,功力才會流入身體裡。

太極拳煉我的過程,由大纏而進入小纏,由大的環「推托帶領」,進入直線式的滾鑽「戳砸」。從走化摔拿為主的引落術,進入黏攻打踢為主的串子術。這就像是煉丹一樣,大纏的所有動作、功法,都像是局部的原料,進入小纏之後,原料已看不出外型,看出外型反而是錯的。所以如果從基本往上看,循序漸進往上走,每一步都是對的,每往上一層,前一步又彷彿是錯的。錯的原因在於,這都是必經的過程,「煉」完之後就要修掉,而不是一直苦「練」停留在原點。內家蛻變的模式,就好像生物的「變態」過程,又好像是物理的「固、液、氣」三態,隨著火侯增加讓技術昇華。雖然都是水分子(人體 ),但每一個層次,都看不到前一層的狀態,就需要內在的能量(核心四術內功)支持。

太極拳的火侯,是一種不斷挑戰自己極限、超越自己的過程。愈懂得在符合太極拳的拳理下,從技術更好的對手中,脫困而出,功力才能增加。所以不管是自己練習,或是和別人對練,都要經由對方來煉自己。如果只是一直覺得自己練得很厲害,總是能輕易解決,就無法在畏懼之中進步。

以上,簡單分享了對「太極拳煉我」的心得。這是一段可以不斷精進的過程,學習太極拳除了要掌握技術,愈高的境界,都是內在心境的修練。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如水生波,如火成焰。雖然還不能至,但會持續增加火侯,每天都更鬆柔一些,直到煉成。



因此,方位技術,一直是貫串所有課程的核心理念。

內家拳的學習特點,不在於錯誤的操練中獲得經驗為先,而是不斷地體悟正確的太極拳拳理和身體感受,等待身體的感受漸趨正確和圓融後,再經由對練或實戰增加經驗。但這種身體感受,愈趨高級,就愈難


一點一滴地從太極拳的拳理和身體感受中,
而是在每次的上課過程,仔細體悟正確的拳理和身體感受,慢慢融入身體裡。

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

2010/09/09 回歸原點


在宗岳門進入第六年,也是準備結業的學習裡,每一次上課仍然是令我驚豔。從築基功開始紮根,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循序漸 近的學習,最後再由罡氣、黏來統 合。直到最近又回到引落術的學習,外觀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,內在已經大大不同。看似最精簡的動作,其實也是最高級的技術。這才明白,原來套路都是真的,但 也更明白,原來只練套路真的很難練成。唯有經歷內在不斷的充實、醞釀、蛻變,才能讓自己在循序漸進後,更上層樓,最後回歸原點,回到那深為太極拳著迷的原 點。

常常在思考,內家拳的學習,真的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,像是一段不斷接受和放開的過程。每次的學習,一定要毫無疑問的相信,因為當心中充滿了懷疑,必定無法 真 切體會老師心中想表達的事物。就連認真的學習,師生之間的溝通仍然會有一段誤差,更何況心中充滿懷疑,則永遠只能學習到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。

所謂的放開,早期是要放開自己舊有習慣的想法、身手步法。後期則會因為技術層次和處理模式的不同,而有所改變。最初的學習觀念,會以為是在製造和組合一台 汽車,只要認真的把每個零件準備好就可以。但學習開車,和學習製造、組裝車子,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問題。這時候心中要想的,當然不是一直在思考,輪胎會不會 脫開,引擎是如何啟動。而是專心地握著方向盤,順應著外在的狀態,控制油門和剎車就好。

這樣學習層次的差別,就是所謂理論、練功、用技,三大主要學習方向。對於想學會開車的人,相當於想學習用技。其實只要知道基本的煞車、加油、方向盤,相當於我們的指領式(方向盤),串子術,在不斷地練習之下,就能將用技和開車技巧發揮到一定的程度。

可是,會開車的人,不見得知道怎麼修車,也不知道內在的零件是怎麼組成的,這就相當於練功的層次。我們所學習的各種功法,都是為了體會局部的身體動態,相 當於是局部的零件製造。熟悉各種零件的製造,並且也懂得用串子術組合各種功法之後,就可以算是懂得修車的人。也就開始能當教練,懂得找到學生的錯誤,並加 以修正之。

最後則是理論層次,相當於懂得各種力學的各種定律,才可以經由定律,創造出各種機械,最後才能組合出汽車。而太極拳的理論,就源自於八卦五行十三勢理論。只要能懂得八卦五行方位術,就能找到最輕鬆省力的人體工學,而所有的太極拳功法、用技,都是從中演化而成。

以上用製車、組裝車、開車來形容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實際上學習太極拳的感覺,更像是學習開飛機。在指領式的帶領下,雙手如同羽翼般在空中飛翔。面對瞬息萬 變的空中,絕不可能單純靠人類的直覺和反射來操作。這就必須靠更精密的系統,幫忙自動導航,如同內家的聽勁模式,完全靠順應而非反應。

在宗岳門學習太極拳,為了達到教練的培訓目標,從最基礎的理論、功法建立起,慢慢地才進入用技和實戰。最後才發現,原來最重要的用技手法,其實早在最初的 理論建立裡,就已經學習過了。但理論要實現,若沒經過這些年的學習、修正、整合,卻是沒有辦法達到的。因為,最簡單、最輕鬆的手法,就已經涵蓋了一切。若 沒經歷過這些年的沉潛磨練,又怎能體會這一路上美好的風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