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

2011/02/15 第四季第5堂課(斜角旋轉形掌法)


新 春剛過,先祝福所有師兄們新年快樂。本週是連環術第二堂課,主要是介紹掌法的第四個等級「斜角旋轉形掌法」。在學習這個掌法之前,一定要對「揉掌」有更正 確的認識,才不會在過程中崩潰。此外,也必須配合「外三合」和「天圓環步」。最後,則是介紹和「天圓環步」相對應的「地方四隅步」,在做戰時就可以靈活應 用各種步法。

一、課前問題:回答師兄們上週的問題
1. 再 按:有關中開式串子術的再按,或是如封似閉,一定是「指肘逆旋」,肘由外而內走「弧圈」。如果是「指肘順旋」,仍然屬於連環術的「推掌發勁」,或是前開 式、後開式,兩者是不同的技術,要區分清楚。用技上的差別,如果肘被壓制,一定要用中開式串子術才能化解。如果只是淺層攻擊,用連環術發勁就可以。一般武 術,如果不是用深入餵勁,都只會練成順旋的技術,而練不出逆旋的串子術。而串子術又是太極拳快速出重拳最重要的技術,才要獨立為一門專業技術訓練。

2. 自 我訓練:回家自我訓練的時候,各種功法都要時常熟悉,因為練一次的感覺,和練一百次的感覺,或是練一千次的感覺,一定會有所不同的體會。從腦筋懂,到身體 懂,實際接手時用技流暢,都要下功夫。但練功的時候,不能當做體操動作,反覆操練,這樣就算練萬遍也不容易長功。練習的時候,可以分成分擊或合擊想像。順 著分擊的各種力線,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各種功法,流開回擊。如果是合擊,則一定要想像一個沾點,順著對方的攻擊力線,時時保持沾黏連隨不丟頂。因此,練功的 時候一定要大鬆大柔、慢、心靜,把所有動態的動作,切割成無數個靜態動作。從每個靜態的動作裡,感覺身體有沒有放鬆;感覺正力點上的結構有沒有維持;感覺 有沒有一直在取平行疊臂;感覺是不是在每個靜止的點上,如果對方丟離脫開,可以立刻出拳反擊……。內家的修練,是由內而外,每天都要朝更鬆柔,更無缺陷、凹凸、斷續處邁進,這條路的修行,雖然漫長,卻可以感覺到自身的不斷進步而有趣。

二、課程內容

1.     連環方位:連環術的基本要素,就是前隅到後隅,後隅到前隅,方位要抓清楚,半環要分清楚。這些雖然都是很基本的要素,但練習連環術的時候,一開始最好要照鏡子。因為我們往往自以為的前隅、後隅,很有可能會偏差個一兩公分, 可能就完完全不能用了!不論是推領掌到前隅,或是帶托掌回後隅的感覺,都是「起橫不見橫,落順不見順」、「打人如掛畫」!雖然掌法都是曲線,內在的勁線都 是如放箭般的直線射向隅角。只要抓到這種感覺,一定會在隅角上。所以就不用執著於隅角的位置的左右高低,或是曲線弧度大小。

2.     揉 掌:推托帶領的連結,在於揉掌,或著是說「方圓交變」。當我們身體完全放鬆的時候,一定是呈現「渾圓樁」。因此,百家武術的第一個樁法,就是渾圓樁。但渾 圓樁只是定義出肘距離的極限,超過渾圓樁的拳法,對於內家武術就是敗形。所以,內家武術,「禁止」把兩手放在腰間。對於引落術而言,經由「滾鑽」來入方, 伸直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對於連環術而言,經由「揉掌」來入方,經由曲手來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揉掌的特色,就是經由方圓交變,肘會產生約15公分的位移。我們就經用揉掌的威力,一方面將全身的內勁源源不絕的傳導用勁,一方面經由方圓交變產生強大的「剪力」和「碾磨力」。所謂的「掰掰掌」,就是典形只有方方轉動,所以內勁會斷在中間,「禁止」使用。

3.     沉 肩墜肘:練習連環術的時候,第一個要注意的是正確的方位,第二個是要揉掌,第三個要注意的還是不斷強調的「沉肩墜肘」。回去照鏡子練習的時候,要注意推托 帶領揉掌時,肩絕對要完全放鬆不能聳起。如果還是會聳起,要回去把「沉肩」的功法好好練習,盡快鬆開肩,不然會對往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妨礙。墜肘的感覺,就 是肘在任何位置,都好像有一條力線射向前隅。所以,築基功的推鐘式發勁,就已經說明一定要墜肘之後才能捲落出,這樣內勁才會源源不絕傳導出來。所謂,肘強 拳就強,基座穩,只要放鬆,內勁自然湧出。內家強調過程中的鬆鎖定,墜肘再出拳,內勁自然湧出。外家強調接觸點的極大威力,因此用肌肉力緊鎖定,拳肘同 出。兩者出拳方式,完全相反,學習者要仔細辨別。

4.     避 正打斜補位反擒拿:學習完第二等級揉掌之後,我們用「托掌」來說明第三等級避正打斜。重點在於採、挒、肘,依序揉入斜角,和對方取平行疊臂,補位成三角形 陷阱,自然可以反擒拿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只要沒有回到後隅,或是超過後隅,就是「亂逃」,自己幫對方「別翅」,這是「方位」的重要性。第二個則是經由揉 掌,我們可以帶動採挒肘進斜角,更快和對方取平疊,這是「揉掌」的重要性。第三個,則是如果沒有沉肩墜肘,就會在回後隅的過程中「崩潰」,這就是「沉肩墜 肘」的重要性!

5.     斜 角旋轉形掌法:第四等級的斜角旋轉形掌法,就是經由揉掌,讓採、挒、肘、靠,依序揉入斜角,由掌法帶動身體走弧避正打斜,再帶動步法走環步,滔滔不絕旋 轉。我們以「推掌」練習,可以發現到,當「靠入斜角」的時候,手推不動對方,身體被一直帶動旋轉走後弧,此時就會完全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取得平行。這時 候,因為「肘與膝合」,肘會帶動膝走「外擺步」,落步的同時,就要移重心形成金雞獨立式,破壞環步。繼續推掌到前隅,將對方開翅,並脫身換影移到對方身 後。結束時還要檢查,「手與足合」,代表沒有先落步再移身。還有「肩與跨合」,落空點肩隅為直角,掌在前隅。

6.     龍 形虎形:採、挒、肘、靠進斜角的時候,會產生兩種身形的變化,一種是虎形,一種是龍形。當我們身體繼續走下弧旋轉,就會形成虎形,會和對方貼身,「見肉分 槍、貼竿深入」,這是合擊的身形,適合近身使用摔拿短打膝貫。如果身體變成上弧旋轉為龍形,甚至會帶動退步,拉開雙方的距離,適合使用分擊踢打的技術。用 技的時候,盡量採用貼身作戰,有利於太極拳貼身短打的戰技發揮。所以練習的時候,盡量使用虎形和對方貼身的技術。要記得「貼身是最重要的防禦術」!

7.     天 圓步:移步的時候,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外三合,其實只要推的軌跡正確,就可以帶動正確的身法步法。其中,斜角旋轉形轉法,要配合「扣擺盤旋步」,又稱為 「環步」,又稱為「天圓步」。例如推掌領掌是配合外擺步,帶掌托掌是配合裡扣步。我們練功的時候,像是「平行步」,都是移完重心再換步。但用技的時候,則 要符合「天圓步」的概念,扣擺盤旋步都是在空中完成,落步的同時,就要立刻移重心形成金雞獨立式。這是因為,如果環步一踏在地上,手法、身體就會僵化而無 法外三合,就會出現敗形和漏洞!因此,所有的環步,都只能在合擊使用,因為手法控制著對方,兩腳交錯時才不會被對方找到縫隙攻擊。

8.     地 方步:相對的,在地上移動的模式,則是採用墊步,又稱為方步。我們的功法,則是練習「四隅步」。學習往左前、右前、左後、右後,四個隅角前墊步或後墊步移 動。前墊步的注意事項,就是使用踏枝法移身,重心完全移到前腳,後腳輕點,約與肩同寬,但重心還在前腳。後墊步,也是使用踏枝法後移身,前腳輕點,約與肩 同寬。步形採用丁字步,而不是 L 步,L 步的轉身範圍會受限。此外,前移步的時候,前腳在前,後移步的時候,後腳在後,不能交錯。地方步,主要是在「分擊」使用,步法絕不交錯,和天圓步對照,為太極拳兩大步法體系。

9.     步 法黏人:分擊時,我們的手法可以用「鷹翻形」或是「鷹捉形」定勢。身法微側,腰隙對敵。步法為丁字步,左腳在前,右手在後。進步的時候,吸氣下沉,步法盪 出,以腳趾尖領追蹤敵人。然後踏枝前墊步,後腳輕點,重心在前腳。如果要出拳,再騰挪起出戳砸拳,重心完全在前腳出拳。如果要繼續往前追蹤,同樣吸氣下 沉,重心回到後腳,前腳盪出,繼續追蹤黏住敵人。退後的時候,則同樣是吸氣下沉,後踏枝墊步,前腳輕點,重心回到後腳。虛實隨時分明,以利於出腿步法。因 此,我們太極拳在做戰的時候,就會有進退顧盼定,五行的腿步法變化,還會有起落浮沉,順敵勢不斷在變化。

以上是本週的上課重點,有合擊、分擊,掌法的四個等級,天圓地方步等等。相信大家會對於技擊的概念更為清楚,以利於演武比賽的準備,務必多多體會練習啦^^

課後參考文章:

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

2011/01/25 第四季第4堂課(連環術概論)


本 週正式進入連環術課程,今天則是「連環術概論」。連環術,原則上會分四個階段教學。第一個階段是大環「推托帶領」,第二個階段是組手「推托帶領」,第三個 階段是小環「推托帶領」,第四個階段則是小纏。連環術的基本架構,就是出拳和收拳,一定要在斜隅環上。但為了避免在過程中崩潰,所以要練習組手。大環訓練 完之後,可以練習小環的打擊技術。最後,再進入掌指的小纏,就是完整的連環術。

1.     平行術:核心四術的最終目標,就是為了學習在各種有效攻擊的角度下,取平行。所以學習連環術,自然也是要和對方取平行。平行疊臂之後,雙方如同太極圖的陰陽般,融合在一起。我們宗岳門的門徽,就是依據陰陽平行融合的拳理,所演化而成「動分,靜合」,的分合太極拳。

2.     槍 法:為了更明顯體會平行術的重要性,簡單用槍法來說明。太極拳的左掤、右掤,就是槍法的基本體勢。當對方槍尖指向我們身體的時候,雖然還沒刺過來,但我們 的形已敗。當雙槍平行的時候,則可以互擊對方。一越過平行之後,換我們的槍尖對敵,而對方的槍尖對不到我們的身體,就可以倒手回刺對方。

3.     定槍法(定指移身): 兵器是手臂的延伸,因此槍尖就相當於是我們的指尖。我們所練習的各種定指移身的手法,換成將槍尖一點不動,搬動自己身體移身至適當的攻防距離,就是「定槍 法」。所以真正「御」刀劍或「御」槍的高手,並不是一直在揮動刀劍或槍,會覺得刀劍很重。而是身體完全順從兵器的特性、重心的流動,槍尖不斷對敵,以定槍 法的模式,搬動自己的身體,一邊避開對方的攻擊,一邊找到對方的縫隙刺擊。由於幾乎不需要移動、揮動兵器,而是讓兵器的重心懸吊於空中鼓盪攻擊,刀劍就會 變得很輕。這就好像初學騎馬的人,只想不斷控制馬的動態,就會覺得不聽使喚。但是熟悉馬性的人,就可以順著馬的動態,適時鞭策調整方向,就可以「駕輕就 熟」。

4.     推 托帶領掌法四等級:再複習一次,最原始的正面原始形掌法,是禁止使用的。俗謂的「掰掰掌」,肘靜止不動只動手,內勁會完全斷掉,屬於有力技術。第二等級的 正面揉掌形掌法,其實非常重要,最主要是加入由圓入方的「揉掌」。使用揉掌,才能將內勁傳到掌上,而不會斷勁。但這個技術稍微體會之後,就要昇級為第三等 級的避正打斜形掌法。例如我們的手在後隅,要出推掌的時候,因為推不動對方,就會順勢讓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揉入斜角,身體就會配合轉身。第四等級的斜角旋 轉形掌法,則是在「靠入斜角」的時候,配合裡扣外擺步、外三合,進步脫身換影。

5.     揉 掌:如果說學習引落術,最重要的連接技術,應該是「鷹翻」。而學習連環術,最重要的連接技術,我認為就是「揉掌」。使用鷹翻的掌隨肘走、掌肘一線技術,就 是要和對方取平行,落空之後,倒手回擊。而揉掌的巧妙之處,除了能產生方圓交變的「輾磨剪動力」之外,也是可以更快和對方取平行。

6.     帶 掌接手:我們可以比較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帶掌接手,如果只是覺得,平面中兩點最近距離是直線,就會使用沒有揉掌的方式帶掌接手,反而要花很久的時間。但太極 拳的連環術斜角拳,其實是立體空間,如同泡泡般的曲面,經由揉掌的帶動,更快能取得平行。此外,一定要指領,手揉掌愈多,身體所需走弧轉身的輻度愈少。所 以,練功的時候,才要想像指尖鑽入後隅的洞裡,肘隨掌走,結束時拉肘貼臉,習慣帶掌揉掌。

7.     推 掌脫身換影:帶掌的手法是練習進內門取平行疊臂,推掌的手法則是練習進外門取平行疊臂。由於推不動對方,就會讓採、挒、肘、靠,依序揉入斜角。靠入斜角的 時候,已經完全避開對方的攻擊線,右腳就可以順勢肘與膝合外擺步進步。右手踏枝、脫身換影之後,左腳再順勢裡扣步。過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像不斷「推向 前隅」,由於推不動對方,自然會用無力技術移動身、步。所以不僅結束的時候,要檢查會不會開肩。過程中餵勁者可以先以鬆柔餵勁,檢查沾點是不是可以維持相 同的黏度,確定沒有丟頂。再來可以增加攻擊力量,試圖將施技者打出去。如果過程中內勁都能維持不失,反而能經由踏枝法,借力加速脫身換影。反之,過程中內 勁崩潰,就會被打出去。

8.     戳砸名稱統整:宗岳門太極拳只有六大掌法,推托帶領戳砸。其中戳砸「形」,有很多不同的名字,為了方便閱讀相關武術拳論,在此做個統整。未來應該都會統一以「戳砸」稱呼。


指天掌
外砸
裡裹
插地掌
內砸
外裹


以上是本週上課重點,精確地掌握前後隅方位的精確度,是練好連環術的關鍵。練功時要有偏差一毫釐都全錯的心態,才能有所進步。連環方位術,就是校正學習軌跡的最好時機,正確掌握方位,每一個靜止點都在「正力」上,才能事半功倍囉。

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

2011/01/18 第四季第3堂課(平行疊臂)


本週的上課重點,將「龍形下壓肘式」、「下段引進落空」功法,簡單加入「平行疊臂」的概念,立刻可以轉為用技。主要是可以練習,化掉對方向下抱摔的技術。此外,也講解了部分出拳模式的注意要點。以下分別整理重點:

1.     起勢(一): 除了練習漂浮功,捲落,另外一個就是掌拳的定位。在漂浮的過程中,我們的掌指都會指向前,完全和想像中的平面打擊接觸點垂直。同樣的掌形握拳的時候,就是 標準的出拳模式。內家的出拳模式,原則上是以最自然放鬆的握拳形,以大拇指第一指節、食指中指第二指節,三點接觸擊中對手。或是可以使用突出第二食指節的 持刀式刺擊。這樣的出擊模式,配合在斜隅出拳,就可以發現在放鬆的時候,自然成樁,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撞擊。而一般採用拳頭出拳,容易折腕受傷,所以必須 要用肌肉緊鎖定。在打擊的瞬間,身體就會完全靜止。和太極拳滔滔不絕的連環出拳,完全不同。同時因為需要多餘的肌肉力拉扯,損耗掉一定程度的威力,相對太 極拳而言,屬於輕拳。

2.     起勢(二):起勢的過程中,手會呈現C形 圓弧的漂盪,而不是垂直上下。這同樣是太極拳在自然放鬆的情形,自然打擊點的位置。當拳的位置拉到上段接近眉毛高度的時候,手會縮近來。拳的位置拉到中 段,接近胸腹高度的時候,手會略為拉直。拳的位置近入下段,腰部以下的時候,又會慢慢收回腹前。這是為了維持罡氣的強度,在各種上中下段的攻擊,保持最有 效輕鬆的重擊能力。

3.     單鞭下勢(龍形下壓肘式): 引進的時候,以龍腰接手。但最主要是手要以戳形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當對方推的力量淺,自然用虎形就可以解決。當對方推過中線,手為了要和對方平疊,自然會 帶動龍腰。如果攻得力量過大,只要順著和對方勁線平行的方向退步就可以。引進完之後,接下來掌要貼身,順著三式一線落空至腋下。過程中一定要揉掌,讓肘揉 成上翻肘式,但是掌形為戳形,和扣腕形相反。接下來,因為領不動對方,將自己的身體「搬」至外門,掌形變為砸形,再往下砸。

4.     右左打虎(下段引進落空): 類似的技術,可以複習「下段引進落空」。也就是當對方將我們的兩隻手直接往下壓制的時候,我們先引進到大腿上,虎口對敵。掌根貼身,直線落空進入腋下,重 點在肘會揉向前,形成渾圓樁,這樣才不會在落空的過程中崩潰。接下來一隻手轉為砸拳,一隻手轉為戳拳,就可以順勢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然後結合上下撥轉摔, 將對方摔至地上。

5.     防 抱摔練習:我們的下壓肘式,或是下段引進落空技術,都是可以來防制對方直接往我們腰、腿衝抱的技術。以龍形下壓肘式為例,對方來抱摔我們的時候,我們第一 要務就是出戳拳取平行疊臂接手。由於指領式的關係,當對方衝抱力量非常強,身體自然會調整為龍腰,形成側身對敵,同時重心完全移到後腳,避免對方直接從正 面抱腰,或是抱到我們腿,被take down。退步的同時,身體的重心會自然「降低」,落空到腋下再戳砸反摔的整體律動,就是「移位挫掀」。此外,由於重心完全在後腳,對方重心下降的同時,我們可以出前踢腿,攻擊對方的喉嚨。若是對方脫手,則可以順勢進入戳砸拳。這就是太極拳融合摔打拿踢一體的技術。

為了準備五月的演武,本週開始增加各種摔打的練習,並且也開始會錄製許多上課影片。除了基本的理論功法外,實際對練的體會也很重要。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啦^^

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2011/01/11 第四季第2堂課(龍形下壓肘式)


本 週再次複習「龍形下壓肘式」,同時也複習了「戳砸拳練習」、「通臂」、「落空」等重要技術和感覺。基本感覺都有了,但是細微的差異,只要稍微修正,就會有 明顯的改變和進步。再次強調,內家不是靠苦練,而是日積月累掌握這些身體正確的感覺。以下分別整理重點:

1.     正力(暗勁、內勁): 我們宗岳門,完全只能使用「正力」、「直力」,如同槍打一點,而禁止使用任何的橫格力。其中最重要的基礎,就是出拳必須在正確的走黏軌跡上。原則上,有推 托帶領的環中正力,還有戳砸的直線正力。出拳只要在這個軌跡上,只要放鬆,自然會在正力點上形成所謂的暗勁、內勁。暗勁、內勁有一個特色:「彼有力,我亦 有力;我無力,我亦無力。」有力、無力的感覺,是接手的對方,而不是自己,因為我們只要大鬆大柔就好。反之,如果拳沒有在正確的走黏軌跡上,就算「放 鬆」,還是會一直頂抗丟離。因此,學習宗岳門太極拳,首重斜角方位、走黏,就是這個原因。

2.     上 翻肘收拳:準備出砸拳之前,上翻肘式收拳其實非常重要。原則上是拉肘貼耳,但是要形成一次「爭裹」,合完之後才能出拳。如果只有拉肘貼耳落空,出拳的時候 容易開肩、受制,而且這樣會不斷拉動肩線,費力而容易受傷。此外,掌肘朝天貼耳,出拳的範圍才會縮得更窄,不容易被對方格檔。

3.     通臂:左右兩手的整合,必須要依靠「通臂」技術。練習功法,為「雙龍滾珠」,兩手龍爪掌如握龍珠(聚氣),將龍珠由右手、背後、導至左手,再將龍珠由左手、背後、導至右手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兩膊相繫」,雙手會整合在一起。

4.     栓肩:練習完通臂之後,兩隻手就會像是「連通管」一樣。要想像兩隻手是個U 形水管,可以把右手塞進肩膀裡,然後從左手跑出來。這就好像把右手,栓進肩膀裡,背後就好像門栓一樣,從右肩胛骨扣至左肩胛骨,右手就變短,左手就會變長。兩手就會變得非常鬆活,如同「常山之蛇」,「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;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。」

5.     化 力、借力:當右手上翻肘式的時候,原先練習鷹翻,只有學習水車轉「化力」的軌跡。可是練習完通臂、栓肩之後,還要能借對方的力量,走螺旋線,從肩背,導勁 到左肩、左手,最後則會完全沉入左腳底湧泉。這就是蓄勁的身形,重心完全沉入左腳底,滾鑽「爭裹」,氣貼背,片旋,氣如旗半面完全鬆開。

6.     砸 拳:砸拳的時候,一定要用指領,砸向前隅。自然又會帶動身體,節節貫串,如同火車般,一節節地被火車頭拉向前。我們導勁的時候,完全用指領,發勁的時候, 當然也要用指領才對。雖然蓄勁的時候,練習蓄勁到湧泉,並不是從湧泉發勁。因為實戰的時候,常常會順敵變化,可以用小纏解決對方,蓄勁到湧泉只是練習鬆 沉,練出最好的身形。如果不小心弄錯這點,就會變成逆練太極。

7.     一 拳受三力:砸拳出去之後,要用左手拍擊,增加打擊感。原則上要能受三力,內外側的側骨還有拳。切記不能左手放著,讓右手打,會練不出功夫。必須右手剛好打 擊到預設點的瞬間,左手拍擊到沾點。內家不太需要練習打沙包,因為單手打沙包,容易開肩,反而不準會受傷。但是經過自我的訓練,左手右相黏,自然會習慣合 肩,實戰時左右手也可以如同通臂般,交互運用。內家不太需要練肌肉,而是經由正確的掌法,經由調整筋線,不斷在放鬆中成新樁的模式,養成需要的肌肉,其實 是找到最省力有效的身體(筋)勁線組合模式。所以才說「勁起於筋,力發於骨」。

8.     龍 形下壓肘式:引進的時候,以龍腰接手,讓身體的攻擊線變薄,重心自然會移到後腳。如果對方攻擊的更深,自然就會被逼迫,變成退步龍形下壓肘式。落空的時 候,繼續讓對方推動我們的手,順勢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這裡要記得,一定要放鬆地讓對方推動自己的手,不要將手鎖死,身體自己轉,永遠會受制。落空的時候, 除了取平行疊臂,手也要記得不是直接往身後拉,而是要「揉掌」。合的時候,剛好手在後隅,肘會落在前隅,墜肘,形成三角形陷阱,再往前隅領出。領掌的時 候,正力還是向前隅,不能中途混入帶掌,直接想勾回後隅,完全沒正力。練習半環的時候,務必要分清楚前後隅,以後練習全環的時候才會精準。

9.     背 後控勁:龍形下壓肘式,含有龍虎交變的技術,龍虎交變的重要意義,就是將龍形斜角正力,轉換成虎形直線正力。經由龍腰引進,我們會將對方的勁引入背後。左 落空的過程中,一部分將力量導入左手,一部分沉入腳底,原理和上翻肘式相同。落空,則是要盡快地和對方取平行疊臂。只要兩力平疊,對方的力量就無法加壓到 自己身上。合成三角形陷阱之後,就可以順勢以尖制根,避正打斜,以正驅斜。

10.  先 動手:引進的關鍵,就在於完全放棄殘勁,順敵推入中軸。落空的關鍵,則是在於先動手,而且手會比身體動得快。但是手一直動會敗形,所以才要「合應」,身體 補位。所以,手只要完全放鬆,順敵推動,但身體會一直追著手。當雙方平行疊臂的瞬間,壓制的感覺會完全消失,這就是落空感。落空完,身體立刻補位,才能回 黏。一定要手走化完,再用身體走化,身體走化到極限,再用步來走化,技術才會最高。如果一直都偷用身體或步來走化,雖然看似很輕鬆,但會十年不長功。

引落術的課程,基本上教完「龍形下壓肘式」,就算正式告一段落。如果下週對於下壓肘類型的化解都沒有什麼問題,就可以正式往連環術前進了^^

課後精華文章:

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

2011/01/04 第四季第1堂課(以靜制動)


明 代黃宗羲「王征南墓誌銘」提到:「有所謂內家者,以靜制動,犯者應手即仆。」王宗岳祖師也提到:「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」、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因敵變化是神 奇」。都說明,內家是以「靜合」為主,以柔克剛的武術。所謂的「靜」,不是傻傻不動,而是運用「走黏」的技術順敵融「合」。當雙方融「合」在一起,就是陰 陽合一的太極拳。

1.     無極式(靜):所有太極拳的起點,都是「無極式」。無極式看似平凡無奇,但非常重要,因為就是在練習「靜」。全身「一靜無有不靜」,放鬆身體各個緊繃之處,採用「鬆鎖定」,除掉身體任何無意識亂動。

2.     起式(漂浮功): 所謂的鬆,再次強調,是能漂浮在空間中任何一點,而沒有任何慣性。所以在練習漂浮功的時候,餵勁者一沾上的瞬間,就要感覺沾點只有接近零度的壓力,輕柔的 就像水蛭黏在手上幾乎毫無感覺。所以從上或下壓掌,都必須維持相同的沾度,不能有一絲的頂抗或丟離。所以只要感覺沾點上的壓力,出現大小的變化,就是所謂 的丟頂。這時候就分出了陰陽,不能稱為融合一氣的太極。

3.     聽勁(觸覺): 經過基本的放鬆漂浮功練習,沾點上的觸覺,會變得愈來愈敏銳。從前可能稍微大的壓力,放在自己的手上,都不覺得是頂抗。可是手放鬆之後,就像是有「軟管」 的聽診器一樣,能夠感受更輕柔的沾黏感。所以,當對方一沾到我們手上,就要把意念完全放在沾點上,一直保持接觸瞬間的沾黏度。最後對方連一點力量都無法 「掛」在我們身上,這種感覺就稱為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」

4.     下雲手(沾黏吞吸): 所以,當對方一往我們的手下壓,我們只要放鬆,感受沾點一直保持在同樣的沾黏狀態。對方會覺得好像一直有推到東西,但力量卻會感覺完全被落空,身體就會被 我們吞吸進來,這就是所謂的「沾黏吞吸」。因此「人不知我」,是因為對方的力量不斷地被我們引進落空。「我獨知人」,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聽勁,感受沾點的 沾黏度。練習久了之後,沾點處會有溼溼黏黏的感覺,好像濕衛生紙輕敷在手上,然後暈散開來。這部分回去一定要慢慢放鬆練習,最後要練習落空回到腿上,才不 會在接近身體一至二個拳頭寬處受制。

5.     以 靜制動:當意念可以完全專注在沾點的沾黏感上時,就可以開始練習體會「以靜制動」、「自由施技」!餵勁者,任意攻擊施技者,檢查施技者是否會出現「慣 性」、「丟頂」。對於施技者而言,則完全不能預設會從哪個角度、方向來攻擊,不能預設操作從前所學的任何技術。心裡只能想著「靜」,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在沾 點上,達成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。我們就會發現到,自然會產生反擊的勢,這是攻擊者所創造出來的!這就叫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」。例如,當餵勁者往自己頭上 纏頸攻擊的時候,只要心裡想著「靜」、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,而不是想著「動」,自然會上翻、墜肘、鷹翻摔,連成一氣,非常輕鬆。可是,如果這時候,又開始 想要操作任何一個「滾鑽入方」、「拉肘貼耳」、「掌隨肘走」、「三角形陷阱」等技術,又完全不能用了。

6.     用 「心」:這種「動靜」的感覺在武禹襄的拳論裡詳盡的說明:「身隨動,心貴靜」、「須知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視動猶靜,視靜猶動」、「須要從人,不 要由己;從人則活,由己則滯」、「以己依人,務要知己,乃能隨轉隨接;以己粘人,必須知人,乃能不後不先。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動之虞;粘依能跟得靈,方 見落空之妙」。

7.     坐 火車:為什麼「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視動猶靜,視靜猶動」。因為這就好像我們坐在火車上,我們的身體完全和火車的動態融合在一起。觀察者如果是自 己,我們其實完全靜止的。但如果把觀察者,拉到火車外,我們的身體則是和火車完全等速運動。太極拳的物理原理,其實非常的科學。差別就在於,一般的武術, 當火車產生加速度變化的時候,就會出現慣性。但太極拳則是要練到,完全變成火車的一部分,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,這就不容易做到了。

8.     走 黏軌跡: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大師,早就在百年前把最高級和重要的太極拳心法鉅細靡遺寫出來了,而且人人皆隨手可得,為什麼練成太極拳的人還是在少數?就在 於光靠高級心法也沒有用,缺少太極拳另一部分,正確的「走黏軌跡」。在過去的時代,這些軌跡原本都藏在各門派的套路裡,對於學習者而言,只能靠個人的天 賦,身體的感覺,自己修正軌跡。但缺點就是,一代只有幾個天才型人物可以練成,完全無法傳承下去,這就是內家拳非常容易失傳的原因。但在宗岳門的學習裡, 對於內家拳最大的教學突破,就是整理出「引落、連環、串子、罡氣」等核心四術,經由學習各種正確的走黏軌跡,循序漸進地進入內家的大門。

9.     階 及神明:因此,內家的教學,一定是有次序性的。先學習基本的走黏,才能學習聽勁、導勁,學習完聽勁導勁,才能學習「以靜制動」的心法。如果沒有基本的走黏 軌跡,手都沒有在環位上,不論再放鬆,一定會出現頂抗丟離的感覺。沒有學完聽勁、導勁,就算手能感覺到沾點,身體也無法隨之一動無有不動。所以,接下來就 要好好的放鬆、放慢來修正以前的所有技術。就算是自己練習,都要想像有一個沾點往自己中軸攻擊,隨時都要保持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,就可以「慢慢」修正出最 正確的軌跡。

10.  走 黏:最後,還是回到走黏的感覺。走的時候,最容易出現頂抗,一頂抗身體就會出現占煞。如果出現丟離,就會被對方打進來。黏的時候,則是要「覓敵蹤,順敵 人」。我們就會發現到,原來所謂的捲落,就是保持同樣的沾黏感,拆點後自然會由掌根進入四掌點,或是進入到虎口,以尖制根。

學 完今天這堂課,身體瞬間會放鬆非常多,而且更能體會「舍己從人」的重要性。這不只是心法,更是用技的指導原則。凡是主動者都會出現有意的形,有形就一定有 相對的形可以破。因此,後發先至,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才是內家。如果說,學習的過程是在蓋房子,用技的時候則是要把房子完全敲散,化為無形。「拳無拳, 意無意,無意之中是真意」。但還是必須強調,先決條件是建立走黏的軌跡,才能無意之中有真意。不然只靠意念,還是無法成功,這就是一般學習者,只靠意念, 沒有走黏技術,仍然無法施技的原因。學習者,務必仔細詳辨學習順序焉。

課後參考文章:
1. 內家「以靜制動」是困人技
2. 王宗岳太極拳論video (5)以靜制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