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

2010/09/15 鼓盪(學習思路整理) L27


首 先,思考鷹翻和上翻肘式的相關性。其實,鷹翻是連結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的連結點。不論是從砸形變成戳形,或是從戳形變成砸形,都必須經過鷹翻。因此,這是 太極拳非常重要的倒手技術。所謂的倒手,就是從防禦接手到反擊,不單純是一化一打。對內家拳而言,更要求「連成一氣」、「走黏合一」,這就必須經由鷹翻來 達成。

和上翻肘式,全吞化的鷹翻,類似的技術稱為「纏法」。也就是在,「拉肘貼耳」之後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,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的技術。兩者技術的差異,前者是完全扣腕鷹形,全吞化的技術,目的是為了接近對方的身體,在挒處短接手,可進行拳打或肘擊的短打技術。

後者,用纏法接手,同樣的會進入「拉肘貼耳」,補位合成三角形陷阱。但由於目標轉為進入「採」來接手,經由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就會由扣腕、平腕、坐腕,三種掌形的變化。當掌根接觸到對方,記得自然彈開,以利進入四掌點小纏入對方或抓握。

而在學習「上翻肘式」之前,曾經練習過最原始的「正纏法」,也就是在滾鑽爭裹之後,「拉肘貼臉」,走上弧移身至「正看是側」,再「S形推掌出」。拉肘貼臉,也是很重要的轉接過程,對於初學者而言,先習慣拉肘貼臉,一方面可以「保證入方」,另一方面可以增加「引落能力」。當然,也是為了之後,串子術的上翻肘式形態做準備。

這樣初階的「正纏法」,加入「引落合出」的概念之後,我們就可以發現到,一開始的「拉肘貼臉」是引進;「拉肘貼耳」就變成「落空」;「合應」成三角形陷阱,又回到「拉肘貼臉」,但已形成「避正打斜」;最後再「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」,完成「出擊」。

而 一開始引進的「拉肘貼臉」,其實可以在「滾鑽入方」之後,直接進入「拉肘貼耳」。看似簡化,實則技術必須更為精良。而拉肘貼臉的練習,其實是也為了預防對 方往我們中軸另一側攻擊的預備技術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,必須從動作較大、較寬的「拉肘貼臉」,進入到「拉肘貼耳」直接落空,就被成後來的「纏法」了。

在 接手的時候,首先要記得的是,要預設拍位接手,受而不受。身體自然放鬆,配合拍位找到最佳的接手位置。但是上翻肘時,要立刻順敵轉為平行疊臂,記得不招不 架,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。拍位,只是為了預防對方重擊的時候,在緊急時刻,有最後一道防護線。平行疊臂之後,就要用鷹翻式圓吞化。此時還要記得,一定要 「引入中軸」、「見肉分槍」。

引 入中軸,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態度。我們可以發現到,如果把對方阻攔在外面,這是很差的接手模式。無法施技,也容易被反擊。可是一將對方引入中軸,引成「見 肉分槍」,就很好處理對方。正所謂「富貴險中求」,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」。太極拳是在危急被困的情形,努力脫困才有機會練成。一開始就把人家 擋在外面,永遠進不了內家的門。

鷹 翻完之後,如果手不發勁推掌出,就會以「定指移身」的模式,後旋退步。退步的時候,意念千萬不能放在腳,全神貫注在手上的沾點,因為是指領式。感覺,沾黏 點的「黏度、壓力」維持一致,不頂抗丟離,心裡想要推出,卻推不動。這時候,就是「推鐘式發勁」的延伸,手催肘,肘催身,身催步。後旋步的時候,重心要放 在一腳之上。以重心肘與膝合為軸心,身體的另半部為旗面,進行「公轉軸」的旋轉。

練習後旋步的時候,可以加入「磨背功」的練習裡。原則上,可以分成六個步驟。
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 à 後弧移重心面向45 度 à 後旋步 à 裡扣步。記得虛實一定要分清楚!操作的時候,則要想像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身體自然就會輕靈。之後則能練習,後旋步的時候,出邊腿法。腳的擊中點,在腳背與脛骨間,彎勾之處。此處的踢打,不太會痛,也可以轉為绊子使用。

我們太極拳的腿法,基本上和步法合一,所以稱為腿步法。所有的步法,在踏出之前,心裡要想著是出腿法,自然就會用「盪腿的方式」出步。隨時自然都會轉變成腿法攻擊,或是順勢進步踏入前攻。

最 後,還要加入左手帶掌接手,自然會帶動身體轉身,記得以反環三角形定位法,加強領掌和帶掌的定位,雙手自然能夠整合。時機則是在鷹翻的時候,另一手自然會 被鼓盪起來,「盪手」帶掌接手。而身體自然走後弧,讓對方的力量,從自己的背後盪出,而不會衝進自己的身體裡面。後旋步之後,就可以再走後弧,裡扣步進入 內門別翅摔。

以 上,是整個「鼓盪」課程的基本內容。經由上翻肘式的應用,加入磨背功、後旋步、帶掌的功法。當這些功法組合流暢之後,身體就要完全放鬆,不再是感覺接敵的 手,而是感覺接敵的「韻律」、「波動」。經由「導勁功」和「聽勁」的訓練,和對方的波動融合在一起,就可以產生更大的「共鳴」。這時候,再配合雙手漂盪的 定位技術,各種浮手、放鬆功法,順勢騰挪、閃戰、掀挫,呼氣、吸氣的膨脹蓄縮,就能產生「如水生波」的鼓盪效果,如波浪和旋風般,將對方捲入、包覆、摧 毀。

後記:

整理而言,正纏法的初步系列,大致整理如下:

正纏法:滾鑽爭裹 -->拉肘貼臉 --> 上弧移身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上翻肘式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鷹翻 --> 下弧磨背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(加入武術概念:引入中軸、見肉分槍、導勁)

纏法:滾鑽爭裹 --> 拉肘貼耳 --> 補位成三角形陷阱 --> S 型推掌出(推肘、推掌根捲落發勁出)

反身大纏:滾鑽爭裹(龍形) --> 右盼扭步掰膝抓地牢(猴相) --> 補第一次三角形陷阱(拉肘貼臉) --> 拉肘貼耳 --> 虎坐(坐胯,蹋腰) --> 鷹翻 --> 補第二次三角形陷阱 --> 捲落拆點 --> 湧泉催身體 --> 身體催肘 --> 肘催手 --> 推肘、推掌根、捲落發勁出

所以,練完反身大纏,所有正纏法相關技術,都能以此統合。

那 反纏的技術呢?基本上以「下壓肘式」為代表。從最基本的捧樁,定位出下壓肘式或是戳型的定位點。下壓肘式,又可以分為,虎形的下壓肘式,和龍形的下壓肘 式。更進一步的練習,則是「三式一線」的樁法。再來是「槍型推手」,也算是反纏的技術。進入串子術的時候,下壓肘式則可以轉變為「下翻肘式」。更精確的練 習,又須用「金剪指」來操作「下翻肘式」。金剪指練會之後,放鬆之後才能形成罡氣。形成罡氣之後,才能使用黏來檢驗各種技術。

最後,則又回到連結上翻肘式和下翻肘式的「鷹翻」。只要放鬆地操作鷹翻,就能統合所有的技術,一切都非常的單純、簡單。內家的技術,簡單說就是一戳、一砸、還有串子(連結點)。或可以說是「上翻肘式」、「下翻肘式」和「鷹翻」。從這個角度來學習,內家可以說是太簡單而容易理解了。期待接下來的學習者,可以從這裡思考內家拳的學習,將會非常的簡單明瞭而有趣^^

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

2010/09/13 太極拳煉我


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時常回憶起,宗長提到「以太極拳理煉我,而非我練太極拳」這段話。我認為這句話裡,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學習心態和觀念,若能從這一點去體悟學習太極拳的態度,相信可以更快有緣進入內家有趣的大門。

首先,什麼是太極拳的拳理?就是古人先賢們,在不斷累積的經驗裡,發現到一種極為省力而有效的運用身體模式,進而不斷演化成內家武術。而在王宗岳祖師的整理下,以八卦五行十三勢統合之。經過數百年後,才由宗長破解十三勢的方位技術,所有的技術就變得必須像量角器一樣精準,偏差一度都不行。

過去太極拳的傳承遇到非常大的困難,其實問題也在於此。不論是套路、推手、散手的學習模式,永遠都只能靠個人的天份、感覺、經驗,在錯誤中學習,才能有所成。因此,也讓大部分的人都認為,練不成的原因在於「練不夠」。每個人都在心中猜測,努力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太極拳。

但其實早在數百年前的王宗岳祖師,就已經為太極拳,定下一套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原理,那就是十三勢方位術。當每個人聽到八卦五行的時候,都很容易用自己現代的思維,從易經、中醫等各種角度來詮釋。只有放開自己原先的思維,完全相信王宗岳祖師留下的文字,才可能發現到,八卦五行,就是在形容身、手、步法的「方位」,以及「佈陣」的用兵概念。能成就這樣的學術發現,就如同所有願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一樣,需要的就是這樣謙卑柔軟而開放的心胸。

今天能在宗岳門學習,正如宗長時常提醒的,並非創拳,而是真誠地傳達古老原始的技術。我們今天若能在宗岳門太極拳裡獲得任何知識、技術或感動,絕不在於自己有多麼厲害或了不起,而是必須感謝眾多前輩先賢、宗長,血汗經驗的結晶。我相信,只有在這樣的心態之下,才能真心去體悟拳理,再努力用身體來實踐,功力才會流入身體裡。

太極拳煉我的過程,由大纏而進入小纏,由大的環「推托帶領」,進入直線式的滾鑽「戳砸」。從走化摔拿為主的引落術,進入黏攻打踢為主的串子術。這就像是煉丹一樣,大纏的所有動作、功法,都像是局部的原料,進入小纏之後,原料已看不出外型,看出外型反而是錯的。所以如果從基本往上看,循序漸進往上走,每一步都是對的,每往上一層,前一步又彷彿是錯的。錯的原因在於,這都是必經的過程,「煉」完之後就要修掉,而不是一直苦「練」停留在原點。內家蛻變的模式,就好像生物的「變態」過程,又好像是物理的「固、液、氣」三態,隨著火侯增加讓技術昇華。雖然都是水分子(人體 ),但每一個層次,都看不到前一層的狀態,就需要內在的能量(核心四術內功)支持。

太極拳的火侯,是一種不斷挑戰自己極限、超越自己的過程。愈懂得在符合太極拳的拳理下,從技術更好的對手中,脫困而出,功力才能增加。所以不管是自己練習,或是和別人對練,都要經由對方來煉自己。如果只是一直覺得自己練得很厲害,總是能輕易解決,就無法在畏懼之中進步。

以上,簡單分享了對「太極拳煉我」的心得。這是一段可以不斷精進的過程,學習太極拳除了要掌握技術,愈高的境界,都是內在心境的修練。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如水生波,如火成焰。雖然還不能至,但會持續增加火侯,每天都更鬆柔一些,直到煉成。



因此,方位技術,一直是貫串所有課程的核心理念。

內家拳的學習特點,不在於錯誤的操練中獲得經驗為先,而是不斷地體悟正確的太極拳拳理和身體感受,等待身體的感受漸趨正確和圓融後,再經由對練或實戰增加經驗。但這種身體感受,愈趨高級,就愈難


一點一滴地從太極拳的拳理和身體感受中,
而是在每次的上課過程,仔細體悟正確的拳理和身體感受,慢慢融入身體裡。

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

2010/09/09 回歸原點


在宗岳門進入第六年,也是準備結業的學習裡,每一次上課仍然是令我驚豔。從築基功開始紮根,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循序漸 近的學習,最後再由罡氣、黏來統 合。直到最近又回到引落術的學習,外觀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,內在已經大大不同。看似最精簡的動作,其實也是最高級的技術。這才明白,原來套路都是真的,但 也更明白,原來只練套路真的很難練成。唯有經歷內在不斷的充實、醞釀、蛻變,才能讓自己在循序漸進後,更上層樓,最後回歸原點,回到那深為太極拳著迷的原 點。

常常在思考,內家拳的學習,真的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,像是一段不斷接受和放開的過程。每次的學習,一定要毫無疑問的相信,因為當心中充滿了懷疑,必定無法 真 切體會老師心中想表達的事物。就連認真的學習,師生之間的溝通仍然會有一段誤差,更何況心中充滿懷疑,則永遠只能學習到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。

所謂的放開,早期是要放開自己舊有習慣的想法、身手步法。後期則會因為技術層次和處理模式的不同,而有所改變。最初的學習觀念,會以為是在製造和組合一台 汽車,只要認真的把每個零件準備好就可以。但學習開車,和學習製造、組裝車子,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問題。這時候心中要想的,當然不是一直在思考,輪胎會不會 脫開,引擎是如何啟動。而是專心地握著方向盤,順應著外在的狀態,控制油門和剎車就好。

這樣學習層次的差別,就是所謂理論、練功、用技,三大主要學習方向。對於想學會開車的人,相當於想學習用技。其實只要知道基本的煞車、加油、方向盤,相當於我們的指領式(方向盤),串子術,在不斷地練習之下,就能將用技和開車技巧發揮到一定的程度。

可是,會開車的人,不見得知道怎麼修車,也不知道內在的零件是怎麼組成的,這就相當於練功的層次。我們所學習的各種功法,都是為了體會局部的身體動態,相 當於是局部的零件製造。熟悉各種零件的製造,並且也懂得用串子術組合各種功法之後,就可以算是懂得修車的人。也就開始能當教練,懂得找到學生的錯誤,並加 以修正之。

最後則是理論層次,相當於懂得各種力學的各種定律,才可以經由定律,創造出各種機械,最後才能組合出汽車。而太極拳的理論,就源自於八卦五行十三勢理論。只要能懂得八卦五行方位術,就能找到最輕鬆省力的人體工學,而所有的太極拳功法、用技,都是從中演化而成。

以上用製車、組裝車、開車來形容學習太極拳的過程,實際上學習太極拳的感覺,更像是學習開飛機。在指領式的帶領下,雙手如同羽翼般在空中飛翔。面對瞬息萬 變的空中,絕不可能單純靠人類的直覺和反射來操作。這就必須靠更精密的系統,幫忙自動導航,如同內家的聽勁模式,完全靠順應而非反應。

在宗岳門學習太極拳,為了達到教練的培訓目標,從最基礎的理論、功法建立起,慢慢地才進入用技和實戰。最後才發現,原來最重要的用技手法,其實早在最初的 理論建立裡,就已經學習過了。但理論要實現,若沒經過這些年的學習、修正、整合,卻是沒有辦法達到的。因為,最簡單、最輕鬆的手法,就已經涵蓋了一切。若 沒經歷過這些年的沉潛磨練,又怎能體會這一路上美好的風光呢?

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

2010/06/29 孫子兵法---軍形篇(黏的制高點)


孫子曰: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之可勝。故曰: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故善戰者,立於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也。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為勝敗之政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最近重溫兵書,孫子兵法,偶然發現其中許多的戰術心法,竟然都和太極拳一致。其中,軍形篇,更是將太極拳「黏」,後發先至的心法,淺顯易懂地闡述出來。

當我們和對方一接手的時候,走黏技術好的人(善戰者),就能把對方黏住,取得先機(先為不可勝)。等待對方出現弱點的時候,才攻擊對方取得勝利(以待敵之可勝)。因此,取得戰鬥的制高點是操之在己(不可勝在己),這是太極拳的主動概念。但是又必須完全順從敵人,等待敵人出現漏洞,這是太極拳的被動概念(可勝在敵)。

因此,走黏技術好的人,能創造出黏的先機,使敵方無法勝過我方(能為不可勝),但又絕不能主動壓制對方,想讓敵方必為我方所敗(不能使敵之可勝)。這個部分,就好比是黏和頂的差別,兩者幾乎只有一線之隔。黏只是佈下一個網子,等待對方愈掙扎,纏得愈緊密。頂就好像是主動要拿著繩子要綁住對方,結果愈用力想綁住對方,對方反而愈有力想脫開,兩人只能用力對抗,此為雙重則滯。也因此,一定要舍己從人,才能偏沉則隨。所以,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

後段的意思,則是和前段相呼應。善戰者,立於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也。更積極地說明,沾黏連隨的重要性。不僅要在一開始取得制高點,更要時時覓敵蹤,待敵之可勝。所以,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理同「好漢交手位奪位,蠢人交手搥還搥。」高手做戰,先取得制高點再求勝,因此毫不費力。而一般人做戰,則是用先天之能去拚鬥。所以高技巧的方位技術,必須先於高威力的「任憑巨力來打我」,和高速度的「快何能為」。故善戰者,修道而保法,時時在黏著下功夫,就能為勝敗之政,主導最後勝敗了。

最後一段,「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」更是讓整篇文章,產生畫龍點睛之妙!和「兵勢篇」裡,「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」兩者遙相呼應。形是「靜之動」,取得制高點之形,蓄勢待發。勢則如「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」。所以太極拳的十三勢裡,就以八卦五行佈陣,定位出作戰之形,因敵成體,佈形候氣。再以掤、履、擠、按,採、列、肘、靠,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,連綿不絕地身手步三體,發展出如水生波,如火作焰般的攻勢,將對方吞噬。這樣結合戰術、戰略,將做戰原理、技巧,和人體工學發展至極的藝術,就是我心目中的太極拳!

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

2010/06/24 足球和太極拳


這是一篇我一直以來都很想要分享的主題,因為兩個都是我最愛的運動,很多概念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太極拳,大概是我要升高二的時候開始接觸。足球,則是在我升高三的時候,升學壓力大,就開始迷上踢足球。兩者運動,一靜一動之間,一個可以是個人運動,一個是團隊運動。但相同的,都是競技性很強的運動,所以內在的本質也有巧妙互同之處。最近剛好世足賽開打,所以也順便整理多年來的心得,和大家分享之 ^^

1. 空間哲學(場地):太極拳的核心概念,就是空間,陰陽消長,陰陽相濟。所以,當兩軍接手的時候,原本的空間五五分。攻擊方的目標,不是要把對方的隊員打傷,而是要不斷「壓縮空間」,逼近球門,再「見縫插針」,從縫隙中得分。太極拳的發勁原理,其實也是「佔空間的概念」,攻方必須不斷地膨漲空間,從四面八方的縫隙中侵入對手,當空間佔去之後,就可以像一陣風吹般,輕鬆地將對方發勁而出。

2. 陣法(球員):從空間延伸出來的概念,就是「佈陣」!欣賞足球最重要的部分,不僅在於個人的技術,而是在於各種陣型產生的效果。好的陣型,可以結合每個人的特長,發揮最好的攻守效果。足球的球員和籃球、棒球、排球,等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,身高、身體質量,往往不是絕對影響因素。反而是團隊默契,個人技巧才能夠充分的發揮。太極拳也是運用八卦五行陣法的概念,將全身的隊員之力,聚集在一點之上。因此,太極拳以追求整體陣法發揮為先,個別的肌力、體能為後。這就需要「學力而有為」,而非先天之能了。

3. 沾點和罡氣(球):踢球最基本的就是掌握那顆球,而練太極拳最基本的就是要掌握沾點。如果不明白沾點,就好像踢球的時候,連球在哪都不知道。當全身的陣法,都配合沾點(球)運作的時候,就會形成所謂的罡氣。罡氣已經跳脫勁的層次,而是形成一種勢。這好比我們在看球賽的時候,所有球員的配合,連成一氣的時候,就會出現一種氣勢,如滔滔江海連綿不絕。

4. 串子術、罡氣術(傳球):觀賞足球,最重要的其實是傳球,而非射門。射門的意義,就像是練習發勁,或是打擊。但好的足球員,在「停、傳、帶、射」四大技術裡,最基本而重要的訓練內容,其實就是傳球。而在太極拳裡,最基本而重要的技術,就是學習操控罡氣的串子術。學完串子術之後,才懂得如何操控球,進一步才能談到真正的走黏和攻守。

5. 開門術(撕裂防線):足球的主要傳球模式,就是長傳和短傳,前者是空中傳球,後者是地面傳球。不論是長傳、短傳,重點都在於「牽動對方的重心、撕裂對方防線」。例如簡單的撞牆式傳球,就是典型的不以個人能力過人,而是依靠兩人的配合,從縫隙侵入。而長傳或是自由球,都是巧妙調動球,將對方的防線拉開之後,再從弱點處攻點。這點概念,幾乎和太極拳的開門術一致。開門術的要訣,就是巧妙調動自己,一方面避正打斜,一方面將對方開翅後,控制後再加以攻擊。

6. 分擊合擊:傳球的重要性,就在於精確的射門,其實也都是從傳球練出來的。因此,如果說傳球是一種合擊的訓練,射門就是一種分擊訓練。而精準的長傳、短傳,自然就會演變出各種的長射、短射。用途不同,原理則是完全一致。 

7. 黏性(停、帶球):基本的傳球、射門都掌握了之後。還有很重要的停球、帶球的部分,就和球員和球的黏性有關了。當我們欣賞一位球員的個人技術時,往往就是欣賞球員和球的黏性,如同所謂的吸塵器般,黏在身上,不論怎麼移動,都能球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。 

以上簡單分享了,太極拳和足球的共通概念。此外,像是我們用越位來描述力不出尖的特性,也是非常的貼切。下次欣賞足球的時候,如果能從空間、陣法、罡氣、開門、黏性等太極拳的觀念,從新閱讀比賽,相信會看到全新的世界喔 ^^  祝福大家都能愉快地欣賞世界盃足球賽,也希望所有人,都能了解太極拳裡的罡氣(球)世界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