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最近持續閱讀王孟英相關著作,其溫熱經緯,以內經、仲景為經,葉天士、陳平伯、薛生白、余師愚等人為緯。
採用各家註解,和「雄按」之評點,總結整理溫熱病的理論、診斷、治法、方藥。
伏邪溫病
篇首:「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」、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」。即提到外感、伏邪,病由外而內,或由內而外發展。
伏邪發展的條件,則在於冬不藏精,邪氣深入於內,至春夏發展為溫病、暑病。
診察之法
「伏氣之病,以意候之。假令舊有伏氣,當須脈之」,此為仲景診察伏氣之法。但伏邪之脈無定形,隨其邪所在之經⽽治之。
診治之法可參考<醫學衷中參西錄>,論傷寒和溫病相關篇章。以少陰傷寒本病,和寒入少陰化熱為例,此少陰微細之脈,為內蘊之熱。
以黃連阿膠湯清熱滋陰,使內陷之邪外透,脈象變大,再以白虎加參湯清之,脈象則復平穩。
雄按:「凡熱邪壅遏,脈多細軟遲澀,按證清解,⾃形滑數,不比內傷病服涼藥⽽脈加數者為虛也。」
西醫體會
前日於腫瘤科,即遇到一例膀胱癌轉腎腫瘤,甫出院復感染發燒而入院者。其脈沉細澀,但欲寐,下利,咽乾,咽痛,狀如少陰病伏邪。
在病房裡,常常可見突然發燒的例子,多為久病和體虛之人。或許是新感,或許是伏邪,或許是兩者皆有之,但病機相對複雜,更須仔細辨治。
總結
自古至今的醫家,都是站在內經、仲景的基礎上,結合臨床經驗不斷發展。中醫的發展史,多是對抗各種傷寒、溫病、瘟疫中,在血淚中成長。
此病邪,巨觀來說是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,微觀則包含細菌、病毒,在不同的體質疾病下,所產生的變化。
面對此次大疫,其發生的時間點,亦如同溫病般,由冬而起,由春而作。
扶正袪邪
中醫的扶正袪邪的角度,是從個體的環境來著手,使病邪不易入侵、生長,或使其有所出路。同時得存津液、護正氣。
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」、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。面對疫情,在家好好休息、養精蓄銳、避開人潮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祝福大家,健康平安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