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

溫疫論心得

作者:彭啟豪 中醫師




前言


時逢大疫,再讀吳又可的溫疫論,心中有許多感觸。僅管所處時空,面對的病種皆不同。仍佩服其創見,和醫者之心。

吳氏:「不思現前事理,徒記紙上⽂辭,以為依經傍注,坦然⽤之無疑,因此誤⼈甚眾」。此振聾發聵之聲,書中遍處可見,值得後學借鏡。


六氣不能統百病


自序,開宗明義:「夫溫疫之為病,非風、非寒、非暑、非濕,乃天地間別有⼀種異氣所感。」這種異氣,於下卷稱為「雜氣」,有千萬種不同的樣貌。不能以六氣之觀點一蓋而論,也不能以六氣之治法一蓋治之。

故云:「專務六氣,不⾔雜氣,焉能包括天下之病歟。」


雜氣


吳氏是怎麼觀察和描述「雜氣」呢?相較於六氣起於天,雜氣則從地而起,為方土之氣。既然天地氣交,生化萬物,則可推測「雜氣」也有各種形態,只是無形無象。

因此,「知氣之所⾄無時;知氣之所著無⽅;人病而禽獸不病」。雜氣不拘於四時,可能只發生在某些區域,甚至只發生在某些物種。


膜原


然後提出,此雜氣由「口鼻」而入,客於「膜原」。膜原即「半表半裡」,位於十二經(表)與胃(裡)之間。

「以邪氣平分,半入於裡,則現裡證,半出於表,則現表證,此疫家之常事」。也就是說,溫疫常常表證和裡證都有,病邪往往會出現表證、經症或上呼吸道症狀,往內則可能出現裡證、腸胃道症狀。我認為,吳氏可能就是觀察到溫疫「表裡傳變」的特徵,因此提出膜原(半表半裡)理論,並據此以辨證論治。


九傳


吳氏將溫疫分為九種傳變法:「但表不裡,但裡不表,表⽽再表,裡⽽再裡,表裡分傳或再分傳,表勝於裡,裡勝於表,先表後裡,先裡後表。」

辨別病邪於「表裡、半表半裡、上中下」等,做為「汗吐下」三法之依據,重點在於使邪有出路,除弊即興利。(如同防疫和經濟的取捨,防疫做得好,經濟才會好)。


現代觀點


但吳氏認為,因不知雜氣為何,所以採用汗吐下三法。一物剋一物,若「能知以物制氣,⼀病只有⼀藥之到病已,不煩君⾂佐使品味加減之勞矣」。渴望找到對治之藥,古今皆然。

我想,顯微鏡的確是醫學界的一大發明。所有肉眼看不見的致病原,在過去的時代,只能用「雜氣」來統稱之。在中醫的發展史,也是花千年的時間,了解病邪由「外」而入,到由「口鼻」而入。如同過去開刀手術,不知道洗手和無菌技術,才能有效降低感染死亡率一樣。人類是在無數血淚中,換取寶貴的知識。


總結


再次期盼,疫情能盡早得到控制。感謝所有醫療同仁,還有國人們的齊心努力。經此一役,我相信台灣的醫療公衛,的確是世界頂尖,大家要好好珍惜。

能防堵成功,以空間換取時間,等待疫苗和藥物的發展,國人就有更高的健康保障,我們一起加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