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

2010/04/28 如封似閉學習心得分享


如果沒有學習過王蘭亭六十四式太極拳,或許很難想像「如封似閉」,在整個套路裡面佔有非常大的重要性。裡面所含的「串」子術,又能夠統合所有太極拳的手法,這點也是讓人驚訝的。古人在編套路的時候,的確也是下了一番苦心,除了記錄各種技擊的身手步法,也暗藏了一個打通所有套路的鑰匙,就是所有太極拳必備的一式,「如封似閉」。

首先,套路的名字就取得非常妙,封和閉是槍法裡的名詞,以我們宗岳門的拳法而言,就是所謂的砸拳和戳拳。如封(閉),其實指的是接近雙戳拳,似閉(封),指的是雙砸拳。而一般太極拳,通常都含有雙戳的動作,但雙砸的動作往往變成接近按。或許各門練法不同,各有巧妙,但我們宗岳門的雙砸拳,一定要以槍的封法來施技。此外,如封似閉的另一層意思,似乎也意謂著,重點不只是練習閉和封,而是中間隱藏著「串」的技術。

所謂的「串」,就是連結戳砸兩拳的過程。我之前練習串子術一直失敗,就是誤以為串子術就是等於戳拳和砸拳兩個動作。實際上是要練習「串」,產生掀挫的波動,讓過程中不能有似乎斷勁、缺陷、凹凸、斷續處,太極一氣式的完成。所以,從外觀來說,像是雙戳、雙砸,實際上是在練習戳砸過程中的轉換,故名為「如封似閉」。

此外,封和閉的另一層意義,則是當對方攻進來時,用手法封閉(攔)住對方的攻擊路線,使其剩下唯一的道路能撤退,沒有其他道路可走,主動創造出黏綿不斷。所以,當我們在走化的時候,就像是甕中捉鱉,待其強弩之末;黏回的時候,有如網開一面,覓蹤攻擊。

練習完如封似閉,串子術之後,就可以從這個手法,演變出「長拳、開門、短打、摔拿踢綜合格鬥技」等技擊應用。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,一氣式的完成挫掀式的防守和攻擊。一切全都隱藏在一個式子裡,再次佩服古人的智慧啊!略懂之後,同樣地要好好讓身體記住這些感覺囉~~

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

2010/04/07 溫故知新(節節貫串)


最近,努力地整理很多資料、學習過的事物。像是碩士班的論文,或是太極拳的筆記,還有教學記錄。都會發現到,很多概念,其實老師以前就不斷地提過,但卻還沒有融會貫通。直到自己從新整理筆記、DATA,或是教新學生的時候,遇到了一些問題,才仔細地把其中的關連點找出來。

在教拳的時候,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,就是彼此良好的溝通以及傳達正確的認知。因為同一個動作,在自己身上已經練習了千百次,覺得理所當然。但對於學生來說,卻是一個全新的體驗。所以,同樣一個技術,學生一開始沒有辦法完全順利施展,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。但不論如何,一定要先把最基礎要練的部分掌握,確保地基穩了之後,再進一步把心法和功法提昇。

以宗岳門太極拳來說,先學習大纏的引落術,然後是連環術的推托帶領,再來是小纏二起手和小環打,最後是串子術的戳砸槍型推手,再整合成罡氣術來練成「開門掌、脫身換影」。其實就是從最大軌跡靠的環(反身大纏),到肘部的環(推托帶領),到挒部的環(二起手、小環打),最後是掌指(採)的環(戳砸)。再以二剪指,中開式來整合以上所有技術。

而這些宗岳四術,又需要許多功法貫串彼此,不然少了一些學習的關鍵,可能就會造成學習效果不佳。例如在學習引落術前的五弓大展,推鐘式發勁,就是一切的基礎。必須要讓全身整勁後,並且體會到如何將整合的勁發出,之後的學習才不會出現不必要的錯誤,更重要是讓學生「知道自己是錯的。」老師的角色,則是提醒錯誤的原因在哪裡。

在學習反身大纏前,除了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壓肘式要學習,像是基本的搬攔步、翻形樁的定位、龍虎交變、聽勁線的練習,都是幫助反身大纏能成功的關鍵。而在學習推托帶領前,要從基本的洗環功法、進入到揉掌的推托帶領、定指抽絲法、最後以標準組合掌統合,本卸拆變為用。

在學習小纏二起手之前,之前的大纏要非常精確是重點,不然細部的問題會很難檢查和發現。此外,從鷹翻水車式的導勁,進入到通臂導勁的練習,也是小纏訓練前的重點。最後在學戳砸之前,練習屬於穿掌形的被動式擒拿,推掌形的纏法,都是為之後的槍型推手在做準備。

總而言之,回顧從前的學習歷程,如同學習串子術一樣,最容易遺漏的往往不是戳和砸,而是連接戳砸中間的「串」,或是所謂的掀和挫,或是所謂的揉掌,或是所謂的方圓交變,或是所謂的龍虎交變,都是為了讓每一招每一式「節節貫串」,維持最強的正力、尖點攻擊防守。因此,當自己的戳砸愈來愈精確,了解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最後的戳砸、罡氣在努力的時候,教學就變得更有方向而簡單。而這戳砸兩拳,又能變化出推托帶領,大纏小纏各種技法,以簡御繁,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
呵^^ 最近教學生的時候,也讓他們愈來愈了解拳論上的文字,慢慢地都能練到自己的身上時,還真的滿開心的喔 ^^

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

2010/03/29 太極拳的外三合(教學心得分享)


最近有來學習的師兄對於外三合的解釋,不能完全理解,也讓我從新思考「外三合」在宗岳門太極拳的定義。在宗岳門太極拳的基本外三合訓練裡,是以「肘與膝合」貫串。在心法上,感覺像是同側的肘和膝有一條連線,如同傀儡或是皮影戲般,由肘來控制膝的上下左右前後移動或轉動。然後再以前後動步三體式,配合推托帶領的掌法,讓身手步達成外三合的基本要求。因此,外三合主要是用於「動步」時手和腳的狀態,「定步」則不特別談外三合。以下簡單說明外三合:「手與足合,肘與膝合,肩與胯合。」

1. 肩與胯合:首先是最簡單理解的「肩與胯合」。以王宗岳太極拳論來說,相當於說明身法是「四正方」,隨時都是以正力對敵,不能出現「開肩」的問題。以身法來說,最常見的就是虎形(裏形)、龍形(翻形),或是裡裏外翻形,或是雙龍出刀形。我們都可以發現到,不論是左肩還是右肩,龍形還是虎形,都會和胯是「平行」的,這樣才會產生最自然的正力。 特別的是,虎形的正力在陣牆上,而龍形的正力在斜角環上,但都是對著前隅。因此,肩與胯合的重要性,就在於定位出我們基本的身法,是在正力線上的。此外,以動態的觀念來說,同側的肩與胯,也是以相同的模式轉動著。

2. 肘與膝合:一開始練習肘與膝合,要感覺同側的肘和膝有一條連線,由肘來帶動著膝,讓彼此「移動、轉動」同步化。而在動步的時候,則要求同側的肘膝在同一條垂線上,一落步的時候,如同旗桿般定出轉動的「公轉軸」,虛腳的半邊身體則如同旗面般轉動。當我們拗步出拳的時候,其實仍然是以順步的手定出肘與膝合,再由拗步模式出拳。之後連續出拳都屬於定步狀態,就不特別談外三合,而是以斜角拳為主要操作法則了!

3. 手與足合:最後是非常重要的手與足合,除了有類似踏枝法,手到、腳到的意思,同側的手也是帶動同側的腳以同樣模式移動、轉動,這部分最基本的形態是手指尖對腳趾尖。另外,「三尖相照」的意思,則是指眼尖、腳尖(腿步法攻擊點)、和手上的「勁尖」(罡氣點),如槍尖般對準打擊點,隨時可以從手或腿法來攻擊對方。

以上是簡單外三合的定義和解釋,我們可以發現到,外三合的重要性,除了靜態三體勢的定位,更主要是動態身手步的正力維持,以及可以隨時調整出攻擊對方的外型。而操縱外三合最重要的還是在於「指領」,也就是斜角拳的概念。當我們採、手列、肘、靠打在斜隅的時候,其實自然會帶動身手步的外三合,這也就是王宗岳祖師,以八卦五行方位陣法,來定位完美身手步法的原因!

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

2010/03/09 太極拳教學心得分享(一)


有幸成為宗岳門太極拳的傳播者,很多的收獲,都是和學生的討論中得到的。果然,付出和收獲其實是相對。愈努力去解決學生的 問題,愈能找到更好的教學模式和經驗。統計了目前的教學時數,雖然才累積到  200 多小時,也有些許的心得可以分享。很多概念,都是和宗長學習的,在此也順便整理囉 ^^

1. 鬆柔、方位、指領:之前有分享一個心得,就是學宗岳門「太極拳最重要的三件事」!所有的問題,戰技無法完成,不外乎身體不夠鬆柔,方位不精確,指法不好。 這三者都會影響到靜樁或動樁的結構不穩定,甚至於罡氣點的強度,前者是大軍,後者是前鋒部隊。學習宗岳門太極拳,相當於學習整體軍事作戰。指領是帶動前鋒 部隊的關鍵,八卦五行方位是作戰的陣法,鬆柔則是讓全軍調動順暢,缺一不可,才能有機會打贏勝仗。

2. 戰技、用法為教學導向:任何學習動作的標準,不僅在於外型,或是心法,最重要是能否順暢有效完成施技,包含各種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的摔打拿踢。所有功 法的奧妙之處在於,可以更鬆柔流暢地脫逃、防禦對方的攻擊(走),或是更鬆柔流暢地給予敵人痛擊(黏),絕不能以知道為滿足,要幫助學生練到身體上。

3. 學習因而非果,抓住最主要,自然達到其他次要:在教學的時候,宗岳門太極拳的一個細緻動作或功法,往往可能有10~20個以上的重點必須學習。意念上看似 要觀守十幾個重點,但最重要的仍然不脫離鬆柔、方位、指領的概念,這些是主要的,也就是因。其他因為指領、方位、鬆柔,所帶領出來的一切身法、步法、戰鬥 過程的型態,則是果。所以要帶領學生掌握因,也就是注意指領、方位、鬆柔,其他動作就會很自然就完成了。

4. 局部練,整體合:所有的功法、招式,都是局部訓練某些型態的攻防、身體的某些運作軌道。在教學的時候,可以分成兩個階段。局部練是功法層次,整體合是用技 層次。每堂課一開始除了複習之前的進度,還要增加講解更細微的功法、拳理。後段則可以專注於,該功法的運用,像是發勁或是摔打拿踢等。

5. 階級神明:太極拳教學最難的地方在於,「階級」神明。因為太極拳的學習,像是不斷體悟、突破的過程。每一個層次之下,所要領悟和學習的東西都不太一樣,最 後又能節節貫串。因此,安排學習的「先後次序」,和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的領悟力,其實會決定教學的效率。當然,在王宗岳祖師的明訓下,以及宗岳門課程規劃 下,這點已經被慢慢被突破。從最初的「環」、「五弓大展」、「平行步」、「發勁」,就是要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身手步法能力,還有走黏的攻守概念。進而有宗岳 門的「引落術」、「連環術」、「串子術」、「罡氣術」為學習的重點目標。最後再進入「開掌」、「脫身換影」技擊訓練。當然,王蘭亭太極拳,更是可以適時加 入進而增加技擊能力的套路。

6. 當你以為懂了,其實你還是不懂:這是宗長時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話。太極拳說難,真的有太多細節必須掌握,但說簡單,懂了就是懂了。對於教與學雙方來說,最難 的就是讓彼此的理解調整到一致。對於老師來說,「重要的觀念會不斷地提起。」但對於學生來說,如果沒有深刻地「體悟。」往往不是以為太簡單而忽略。要不然 就是以為太難,而開始想像出一堆自以為的「解決方案。」但往往自己想出來的,又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率又是錯的。其實,對的方法就是那一種。我們必須把時 間花在學習對的事物上,而不是花時間在解決學習錯誤所創造出來的問題!

7. 調整練武心態:每個人都是因為各種不同的因素來學太極拳,或許是想要成為絕世高手,或許是想要調養身心、強身健體,或許是純粹因為喜歡而喜 歡......。但無論如何,都不能忘了,武術是千百年來的前輩們流血流汗、在戰場下存活的結晶。當我們驚嘆和欣喜於這些高深武術時,更要把心態調整為, 確實能應付外來強敵的戰技。或許我們都是活在相對太平的時代,自然少了些「敵情」意識。不過千萬別忘了,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」仍然是不變的道理。唯有 確實體悟到,太極拳的弱者哲學,體悟到太極拳是將最少的資源,整合發揮到極致的藝術。把這樣的想法,運用到生活中,發揮自己的潛能,勇於面對恐懼,追求自 己想做的事情,才算是真正在學習太極拳!

8. 用心:「心為令,氣為旗,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。刻刻留意,方有所得。」最後提到的是「用心。」無時不刻,用心做對的事情,用心把事情做對,用心把所有對敵的靜樁、動樁調整到最好打擊對方的身形,佈形候氣,與神俱往。這對於教學者雙方都是如此。 老師用心,因材施教,讓學習者效果良好,學生用心,讓老師有機會傾囊相授,才能得其盡傳。

教學,其實是雙方互動和激盪的過程。學生人數愈多,就能激發出彼此愈多的智慧火花。當然,在一定的人數下,維持教學的品質,也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只不過,目 前還是極小班的教學模式,還不知道如何能找到最佳的上課人數。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,正是現在研究所課餘下,最重要的目標。為自己也為宗岳門太極拳未來的發 展,繼續努力加油啦 ^^

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

2010/01/24 Debug 除錯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


最近的太極拳學習,大致上的模組都沒有問題的時候,最後能提昇境界的,往往在於最後 10 % 內的精密技術掌握。嚴格來說,太極拳只有零分和一百分的差別,缺一不可。因此,如何找到自己的弱點、盲點,加強修練之,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。做網站或寫程式的術語裡,有所謂的  Debug 。因為許多的問題,或是無法跑出結果,往往就在於很小的邏輯和定義出錯。這也就是太極拳的修練,或是任何的運動員,甚至是各種技術的學習,仍然需要明師和教練來調整的原因。

所謂「涓涓不壅,將成江河」,很多嚴重的問題,都是「小洞不補,大洞吃苦。」宗長不斷地強調,太極拳的學習,不能只是盲練,因為「練錯一次,就是長一次錯的功。」盡量把技術掌握圓全後,再加以實戰訓練都不遲。

因為,當我們進入實戰訓練時就會發現到,所有的問題,都是從前的功法修練,還沒融合到身體裡面。例如,當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夠靈敏,其實重點不在於身體反應不夠快,而是掌法、指法的熟悉度還不足。當自己在用技時,還會用到一點橫力,就代表「方位術」沒有完全掌握。當然,一切的一切,還是必須完全的放鬆,提昇至氣的戰鬥層次,才能發揮出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戰技。

我常覺得,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群,正所謂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能看得更高更遠。」所有的戰技,在前人的傳承、努力和經驗累積下,日益有系統和深化。如果不把這些重點技術練好,那真的有愧前人的心血了。文章的最後,統整一下各位前輩對我們宗岳門太極拳的貢獻和影響。

王宗岳祖師: 建立太極拳四論,定出符合十三勢八卦五行方位,引落合出戰技才能稱為太極拳。

董海川和楊露禪,自然也是八卦掌和楊式太極拳創始人的一代宗師。此外,武禹襄發現了王宗岳太極拳論,從此武藝大進,因而創立武式太極拳。本門「敷蓋對吞」技法,便是吸收武禹襄理論,而實用發展之。

王蘭亭太太師爺:創立王蘭亭六十四式太極拳,將太極拳技擊模組發展到極至。

程廷華太太師爺:自小學習摔跤技術,學習八卦掌精用之。宗岳門練技,以摔拿法為基,打踢為用,掌勢則強調龍爪掌。

周玉祥太師爺:以「開掌」為絕掌技術,發揚內家拳以開門技術,貼身短打為核心戰技。並傳授吳師爺王蘭亭六十四式太極拳。 

高義盛太師爺:和周玉祥是師徒和師兄弟關係,傳授吳師爺程派高式八卦掌。

吳錦園師爺: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,並且保留下王蘭亭太極拳傳授宗長。當然,本門許多核心功法,像是上翻肘式、中平肘式、下壓肘式、反身大纏、纏法、定槍法小纏,都是傳承於吳錦園師爺,再由宗長整理和系統化之。

葉金山宗長:破解王宗岳十三勢八卦五行「方位連環術」原理,創立宗岳門太極拳。太極拳至此開始,所有練技、用技開始有標準模組。並且重新發展,大鬆大柔的太極拳柔術戰鬥的真義。只要學會「推、托、帶、領、戳、砸」,六種掌法,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太極拳。

我們必須要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因為是無數前人心血、經驗的累積。知道什麼是對的很重要,了解自己的缺點一一除錯,更是需要用心修練的部分。正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、「入門引路需口授,功夫無息法自修。」學任何東西,都是要先了解什麼是對的方向,然後再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,往階及神明的境界前進,兩者缺一不可。嗯,繼續努力加油啦  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