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2009/09/14 宗岳門太極拳必要覺悟之十五信條


宗長為我們學習、練技、用技時所立的十五信條,非常重要!以極簡文字,點出我們宗岳門太極拳的心法、學理、技術。感謝宗長如此有系統的整理內家武術,日後必定留名青史。吾輩願努力為太極拳努力實行、推廣之,在此轉貼和解析:
宗岳門太極拳必要覺悟之太極十五信條:

1.絕對鬆柔是致勝的關鍵。(鬆柔,意與氣合)
2.走化對粘攻居後者得勝。(以靜制動)
3.方位是強大罡氣的源頭。(方位,氣與力合)
4.八卦五行是最上層學理。(十三勢)
5.六掌拳加絆子是根本技。(手上用串子 ,腳下用絆子)
6.肘膝強手足的攻擊就強。(基座穩,砲台威力大)
7.貼身是最重要的防禦術。(貼身短打)
8.纏繞是最重要的反制法。(纏法)
9.身體受壓制小臂能剪動身體就能轉動。(定槍法)
10.硬力壓來改變他的手就能推開他身體。(反指領式,意謂指能領身,反之攻擊僵化的手能帶動攻身)
11.指領式的外三合是身手步不敗的祕密。(指領式 +  外三合)
12.串扎重實而不打輕拳才是成功的訓練。(太極拳是重拳、重腿)
13.能反制強壓的不脫手反制術才是真的。(敷蓋對吞)
14.刀劍或立技寢技都能以摔打鎖踢攻防。(兵拳合一 + 搬攔截扣 + 遠踢、近打、貼身摔)
15.只有實現以上信條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

合而言之,鬆柔(氣)仍為一切根本,但是需要學習實行的方法才能成功。本館以「正氣」道館立名,即是以氣(鬆柔)為核心,學習王宗岳十三勢方位正其氣,則得強大「罡」氣為用。最後再懂得將手身腿步法融為心法,完全「舍己從人,順應自然,以靜制動」,則得太極真意矣! 

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
2009/07/27 close system , open mind


同樣延續上一篇太極拳的閉迴路系統概念,尤其是負迴饋控制的部分,讓我聯想到許多事情。像是人體本身,其實就是一個小宇宙、小型的封閉迴路系統,而這個系統也無時不刻在和外界進行互動。就在我們行仰俯止間,外界對我們不斷造成的影響,卻因為我們身體巧妙的恆定性機制,自然地回到動態平衡。

這樣的調控模式,如我們的內分泌系統,大部分也都是以負迴饋,感測身體微妙的變化去做調整。以中醫的觀點,陰和陽就像我們身體兩種互相對抗和存在的本質,卻也因為彼此的制約,而能夠互相調和,當陰陽融合之時,又回到我們的太極。古人以太極的宇宙哲學,解釋人體和大自然的變化,實在是非常有道理啊。

最近老師在教學的時候,時常提到「局部練,整體合」的概念,這的確是教學和運用很大的重點和差別。練習的時候,每一個步驟要很仔細,而且不能和下個步驟混在一起。但運用的 時候,其實是完全順對方而動,本來要求的外型已是其次,如何做到和對方合一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

2009/01/08 Lesson 3起手(滾鑽、入方)


這堂課的主要重點,在於學習「起手」。也就是研究,如何把手拉起,之後才能進行防禦或攻擊。 其中,「滾鑽、入方」是最重要的起手技術,而練習方式則可以結合上一篇「無極」的功法和概念,以下分別整理重點之:

1. 滾 :首先,必須想像滾動起動點「兩片肉」的位置,但卻不能翻動到肩。滾的目的,可以使接觸點「橫移」,同時調整出「白肉」對敵。所謂的「白肉」,指的是身體的「陰面」,太陽光比較少照射到的一面,並且是太極拳的勁線處。

2. 滾的練習功法: 兩手張開,大姆指貼於褲縫,吸氣的時候,想像四肢百骸的氣一點一點從末梢,吸入丹田。因此會滾動「兩片肉」,肘朝前,身體呈裏型,兩腳鬆開微曲。吐氣的時候,則是從丹田,把氣又運回四肢百骸,回到開始的型態。然後可以配合左顧、右盼。這個功法,主要是練習雙臂放鬆,然後也順便練習「滾」

3. 鑽:在滾動的同時,以「中指」為旋轉軸心和旋轉起動點,一點一點地從「梢」擰回來,同樣的不能翻動到肩。鑽的目的,是為了讓手盡量伸直,但必須保持「直中有曲,曲中有直」。此外,鑽可以達到「翻筋轉骨」產生內勁的作用,同時也是古代的「易筋」之術。此處,最忌梢根同轉,或是手完全伸直,或是肩被翻動。唯有「擰梢不擰根」,才能避開此錯誤。最後,則要練到「掌肘兩朝天(前)」,才算是練成。

4. 方圓交變:在介紹「入方」,必須先具備「方和圓」的概念。我們在練習的五弓大展,屬於方形的樁;而渾圓樁,則屬於圓形的樁。太極拳所有技擊裡,都隱藏著「方圓交變」的形態,這也就是此兩個基本樁法重要的原因。而方圓交變,在本門又以「揉掌」定名之!

5. 入方:因此,在滾鑽的同時,手就要盡快地從圓進入方。入方的目的,就是要讓手在拉起時可以完全鬆開。而入方可以簡單分為三種形態:第一種是身體不動,手輕夾腋入方。第二種是手不動,身體轉向手入方。第三種則是身體往另一個方向轉,手移動的距離要比身體多來達成入方。

6. 入方的練習功法: 兩手自然放鬆,一點一點的往內收,直到兩手交叉入方,感覺為輕夾腋。然後再一點一點的往外開,回到圓。練習時,想像別人在輕推自己雙手,或是另一手輕餵自己也可以。這個功法,主要是練習雙手「左右」開合放鬆,然後也順便練習「入方」

以上為本次上課的內容,可以所是太極拳的第一起手要義,必須用「滾鑽、入方」來達成。同時也結合了最近「無極」的概念。下堂課則是要進一步介紹「拉肘貼耳(臉),捲落出」等技術,完成整個「起手推」的動作。盡請期待啦  ^^ 

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2008/12/11 Lesson 2


發勁(推鐘式、捲落、起踵頂膝)

第一堂課,主要是調整出太極拳的基本身形,並且對太極拳的基本概念有些認識,所以分別從身手步法,學習「推托帶領」、「五弓大展」、「沉肩」、「平行步」等技術。第二堂課的主要目標,則是學習「發勁」,同時練習移身、捲落。以下分別整理重點之:

1. 發勁:練習時,弓步,前腳「略外開」,才更容易落跨,配合起踵頂膝,發勁距離也可以更長,而不會有卡到的感覺。發勁的流程為「湧泉催身體、身體催肘、肘催手、捲落、起踵頂膝、落跨」。結束時,必須符合出劍三要素,「重心完全在前腳,手伸直前指,身形為拔背」。

2. 發勁原理:在發勁的時候,其實不是在想像「推」別人,而是要「佔空間」。兩人交手前,本來是五五分。但是在發勁的時候,口訣為「打人如親嘴」,盡量要和對方貼緊。因此,手一定要輕敷對方,移身的時候,肘才會跑到前面入侵。當我們佔滿十成的空間,對方幾已無立足之地,輕輕一推,他就被發出去了。

3. 推鐘式:發勁的移身法,必須用推鐘式來練習。首先要想像前面有一個大鐘,同樣地「湧泉催身體、身體催肘」,盡量與鐘貼緊,然後再捲落把鐘推出,重心完全移至前腳,手往前指。當鐘盪回來的時候,則完全相反,我們必須順著鐘的擺盪,「手催肘、肘催身體」,由於推不動鐘,所以「定指移身」,重心又回到後腳,手也是往前指 。

4. 捲落:發勁是否能夠成功,有很大的關鍵點在於「捲落」這個非常重要的手法!捲落,顧名思義就是包含「捲起」和「落下」兩個動作。捲:沉肩、指尖自然上捲過頭。落:推肘、推掌根、出。學會捲落後,當對方來抓住自己的手,就可以用「捲」法,沉肩、取平行疊臂,虎口對敵,捲起反制。反之,若是擒拿住對方,就可以用「落」法,就像是履帶般,「挨何處在何處討消息」,從對方的沾黏處,一點一點的壓制對方。

5. 捲落原理:在王宗岳拳理論提到「本是捨己從人,多誤捨近就遠」。其中捨近就遠,就是在壓制的時候「跳空」,拍擊對方,違背捲落從沾點壓制的原則,因此力量分散,攻擊無效。反之,使用捲落法,在發勁的候,才能達成「砍中帶刺」、「槍打一點」,將全身的勁都集中往一點發出。

6. 刀劍法:捲落的技術,必須用刀劍訓練才會確實。握刀的時候,首先要以掌肉貼刀再握住,避免大拇指被打斷。握起刀後,必須對準敵人左眼,除了「藏刀」外,還可以避免對方從刀的兩側突擊。捲起刀的時候,刀會貼著頭部,這樣刀才不會打到天花版。出刀的時候,也是「推肘、推掌根、出刀」,結束時力量應該是往前刺出。切記不能感覺到有一絲下墜力,避免敵人前刺。

7. 起踵頂膝:一般情況下,膝不過腳尖,但是只要「起踵頂膝」,膝就可以過腳尖。此時,重心會自然落在湧泉,力量就會沉至腳底,而不會壓到膝蓋。這個技術,在發勁的時候,可以加長發勁的距離,而且達到自然煞車的作用。此外,平時在「落步」的時候,運用「起踵頂膝的技術,就能達成「邁步如貓行」,自然有緩衝的作用。

第二堂課的學習目標是「發勁」,同樣地從身手步法(推鐘式、捲落、起踵頂膝),三個技術和功法組合而成。此外,也練習到刀法的運用。太極拳是個兵拳合一的拳法,學習刀法,可以讓拳法更標準。今天的技術,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功,回去大家要好好復習啦 ^^

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2008/11/29 Lesson 1



推托帶領、沉肩墜肘、五弓大展、平行步

經過了最近的教學經驗,我決定把以前的上課筆記,結合現在的教學心得,重新整合出完整的太極拳理論和技術介紹文章。除了提供給學生們複習的筆記,也讓太極拳的同好們,一起來了解宗岳門太極拳的豊富內涵。以下分別整理重點之:

1. 太極拳是方位拳:我們的門派是「宗岳門分合太極拳」,也就是完全依照祖師「王宗岳」,所留下來的太極拳論,所建構出來的完整太極拳系統。其中提到太極拳完全是由「十三勢」所構成,十三勢即為「掤、捋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、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」,「掤、捋、擠、按」,為四正方身法;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,為四斜隅手法;「進步、退步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」,為五種腿步法。因此什麼是太極拳?合於十三勢方位原則的就是太極拳! 


2. 四斜隅手法:學武術,最重要就是學習手法,太極拳的手法在武術中,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了,只有四種手法,「推、托、帶、領」。當然,太極拳優異之處,在於手法的定位相當精確,一定要符合拳論定義的方位技術。十三勢裡提到,「採(手掌)、挒(手臂)、肘、靠(肩背),四斜隅也」,意思是手法一定要打在斜角。當我們把兩隻手往前伸直,手和身體呈垂直,就會和身體形成長方形,此時四個角就是指左肩、右肩、左手掌、右手掌的地方。我們出拳的方位,一定要從後隅打到前隅,或從前隅收回後隅。例如右手一定要從左肩後隅的地方,打到前隅右手掌;左手恰好相反,要從右肩,打到左手掌伸出時的位置。

當我們從左後隅,往上前打到右前隅,稱為「推」;從右前隅,往下收回到左後隅稱為「托」;從右前隅往上後回到左後隅,稱為「帶」;從左後隅往下前到右前隅,稱為「領」。我們會發現,在四手法行進間,會自然形成在斜面上的環,「推托」是順時針的環,「帶領」則是逆時針的環。這個環位,就是太極拳手法的運行軌跡,必須要練到精準無誤。當然更詳細的軌跡,會愈來愈深入,初學者只要習慣出手打到斜隅,手和身體呈垂直不開肩就行了。

3. 沉肩墜肘:對方位技術有初步的認識後,接下來的重點,就是要先調整身體的結構,第一步是要練習「沉肩墜肘」。練習沉肩,並不是肩膀自然放鬆就可以,而是要調整成接近「斜平面」。練習方法,就是肩膀略內合,兩手掌相對,肘要想像有條線的力量往下拉。切記不能駝背,還有肘不能往後拉。檢驗是否正確的方法,就是摸摸看肩膀是不是平滑無阻。沉肩墜肘其實是屬於人體可行性動作,不要想得太難,方法正確的話,請老師幫你調整,大概幾分鐘就練會了。一開始覺得有點酸是正確的現象,因為肩膀的筋尚未拉開,多練練讓身體記住這個形,打拳時自然放鬆就能做到沉肩墜肘了。

 4. 五弓大展:沉肩墜肘後,一手維持住沉肩,往前伸出,略曲。另一手自然放下,也是略曲。步法則為弓步,兩膝略往前上頂,方向和腳尖相同,但不能過腳尖,然後身體要略為往內收。整體來說,兩手、兩腳、身體,就是身體的五大弓。五弓大展,就是四肢往外拉,身體則是往內收,身體自然就會調整出一種結構力。如果正確的話,可以抵抗正面很強的力量,而不需要花費身體的力氣。

 5. 平行步:俗謂「教拳不教步,教步打師傅。」一個步法,勝過千千百百的手法,可以想見步法的重要性。平行步就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步法,初學者掌握好之後,可以讓功力大大增加。動作的步驟如下:首先站一個馬步,一腳先往後旋,再由腳尖領身,旋轉畫弧擺出,和另一腳呈反向平行。移重心至前腳後,再讓後腳畫弧扣出,又回到平行馬步的狀態,之後就不斷的重複這個動作。平行步的主要用法,就是在閃戰時能夠很快地侵入對方,做各種攻守變化。除此之外,可以同時訓練開跨、腳的支撐力、平衡感等等。

以上是我當初第一堂上課時,就學到的東西。練習至今,這些動作雖然早已化為無形,卻發現也是最根本的技術。對初學者而言,如果能天天花一點時間在這些基本功上,對以後的進步會有很大的幫助。俗謂「練拳不練功,到頭一場空」,這五大觀念和功法學的好,勝過打千千百百的拳架套路。太極拳並不難學,學習過程中,絲毫沒有什麼想像的東西,每個精密的技術都有標準操作動作。但對一般人來說,沒有這些技術可以練習,就很容易用意念去導引一切,最常見的就變成是養生氣功操了。因此,掌握好這些技術,就是學習太極拳的第一步,其實並不難,比起花時間在記拳架上,這樣不僅省時,也是最札實的學習方法。

希望有一天,太極拳的原貌,能在大家的眼前呈現。當大家聽到太極拳的時候,不再只是養生操、老人拳,而是能結合防身、健身,並擁有高妙的哲學意涵,達到身心靈合而為一的藝術,則吾心願已足矣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