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

太極拳論第一講:根本哲學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:彭啟豪館長

各位好,我今天要為跟各位講的是,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所寫的太極拳論。

太極拳論,開始的第一句是說: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,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」

「太極者」,這個者字,是指示之詞。就是說,太極這個東西。所以說: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」,是說太極這個東西,是無極所生的。而就是所,無極而生,就是無極所生。所以,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」,就是說,太極拳這個太極,他是無極生出來的。這句話反過來說呢,就是「無極生太極、無極生太極。」所以說: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」。


「陰陽之母也」,就是說,無極生了太極之後,太極又生了陰陽。所以太極呢,是陰陽的母體。母就是母體。所以說:「太極者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」,簡單的講,就是說「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陰陽。」所以才會說: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」所以說,陰陽是太極生出來的。

那麼下一句呢?「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」,意思是什麼呢?意思就是說,太極如果在動的時候,分出了陰陽,這是往外走,往更多的地方去走。而「靜之則合」,就是當太極靜的時候,他又回到無極那邊去,所以合了。所以說「動之則分」是往多處走,「靜之則合」是太極往原來他的本體去走。所以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,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 。」 就是說,太極他從無極生出來之後,他自己又分出了陰陽。但是太極他本身,如果他是在動的時候生出了陰陽,靜的時候又回到了無極那裡去。所以太極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點。

太極這個東西,古時候,又說太極就是太一,太極其實就是一,一就是老子說的:「道生一,一生二」。所以說,太極他就是一,他從道生出來。他自己本身又可以變成二,二就是陰陽。所以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」,其實也就是老子說的:「道生一,一生二」。道就是無極,無極生了太極,太極生了陰陽,所以「道生一,一生二」。所以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的陰陽學說,其實就是老子學說的另外一種說法。這也是一般民間,比較喜歡採取的說法。因為這樣的說法,比較能懂。如果一般人講說太極就是一,那麼無極就是道,所以道生一,一生二,大家的感覺就沒有那麼強烈。

所以王宗岳祖師就說:「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。兩儀就是陰陽」。

所以古代,太極拳的學說、太極的學說,有很多不同的說法,但是他的來源,都是來源於道家的老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陰陽

動之則由無極→太極→陰陽

靜之則由陰陽→太極→無極

道生一,一生二。道為無極,一為太極,二為陰陽

太極、太極拳的哲學,來源於道家的老子

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

太極拳論第二講:動靜分合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太極拳的理論,是一種哲學。我們凡是在創造這個拳論的時候,在建構一個學說的時候,我們一定要有中心的思想。那麼王宗岳祖師,就用老子的學說,來做為中心的思想。所以太極拳就變成一種有哲學的拳術,所以這對太極拳是很重要。因為這個哲學就是他的主義。

以現在來講,太極拳論就是他的主義,這是太極拳哲學很重要的原因。因為一個門派,如果沒有一個主義,沒有一個理論的中心,那他的理論如果不能達到哲學的層次,他很可能是錯的。所以王宗岳祖師,根據太極拳的學說,以老子的想法來講太極拳。所以他的理論,就得到很好的根據,也很不容易被人推翻。那麼這個陰陽學說,究竟和拳術有什麼關係呢?

其實他最重要的是在講「陰陽分合」。因為,太極他動的時候是分的,靜的時候是合的。那麼動靜就是武術囉,武術有動有靜。什麼時候是動呢?動就是分的時候。什麼時候是靜呢?靜就是講合的時候。所以我們太極拳在講合的時候,是靜喔。靜就是回到無極,回到道去。所以講靜是太極拳哲學更重要的,因為是回到道去講。但是太極拳在講動的時候,是在講陰陽,陰陽是在動的時候講。所以太極拳就是有動有靜的哲學。所以太極拳,他在講動靜的時候,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,太極拳是講動靜的拳術,太極拳是講動和靜的拳術。如果沒有動和靜的觀念,太極拳就和陰陽學說沒有關係了。

什麼時候要靜呢?就是我們要和敵人合在一起。為什麼敵人和我們有關係?這就是太極拳假設,敵人和我們,一個是陰,一個是陽。所以,敵我就是陰陽,如果敵人是陰,我是陽,如果敵人是陽,我是陰。所以呢,我和敵人,要以靜的方式和對方融合。

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太極拳的理論哲學基礎來自於太極拳論

連結陰陽哲學和武術的元素在於動靜

動是講分,靜是講合

靜更重要,回到無極,回到道的層次

太極拳是講動靜的拳術

敵我就是陰陽,我們要以靜的方式和對方融合

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

太極拳論第三講:融合哲學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在太極拳裡面,融合是非常重要的,這就是靜合之術。靜合,就是以我的靜來來融合對方,也就是完全沾黏連隨,順隨對方,來達到融合的目地。融合的重要性,我們以陰陽的學說,再來說一遍。

譬如說,當這個陰和陽合在一起的時候,不稱為陰陽,稱為太極。所以陰和陽在太極裡是找不到的。就像在橘子水裡,找不到哪個是橘子,哪一個是水,因為它就叫橘子水。太極這個一,就像橘子水一樣,是陰和陽在裡面,但是你卻在太極裡找不到陰,也找不到陽,讓它達成了陰陽的融合。

所以太極拳,最重要的就是和敵人融合,使敵人找不到自己,也找不到對手。沒有敵人,也沒有我,無敵無我這種狀態,就是太極拳所追求的。就是無人無我,沒有陰沒有陽,所以叫太極拳。

所以,為什麼叫作太極拳呢?因為陰和陽融合,我和敵人融合,我和敵人融合在一起,敵人沒有辦法攻擊我,因為我就是他。那為什麼我又能去攻擊他呢?因為這個融合,是我主動去融合的,是我在敵人不知不覺中,我主動和他融合。所以我還保持太極的靈明、的靈魂。所以,我主動和敵人融合的時候,事實上這個太極,我變成首腦。如果我是被敵人和我融合,那麼敵人變成首腦。

所以,所謂的沾黏連隨,是在你非常積極主動去和對方融合的時候。你會發現,敵人會找不到你,但是,你卻可以知道敵人的動作是怎麼樣。這就是太極拳論後面所說的: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。」

人為什麼會不知道我呢?因為我主動和他融合了。我為何能知道別人呢?因為這個融合,是我主動去做的。所以他的一動一靜,我都非常清清楚楚啊。這就是王宗岳祖師,為什麼要引用陰陽太極的融合,來作為拳論的原因。因為,融合,和敵人融合,是太極拳最高的目標。能夠融合,也就能主宰對方。你能夠主宰對方,對方就失去主宰力,他就任你擺佈。

當然太極拳的融合,並不是那麼簡單,他是有技術性的。今天,我們講的是太極拳哲學,所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。所以,我們今天就不去示範,也不去探討,要怎樣才能達到和敵人融合的技術。因為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。等待下一次,我們有機會跟各位介紹,太極拳融合技術的時候,我們再來仔細說明。

所以,我們在讀太極拳論的時候,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,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」這個時候呢,你要特別注意。動靜分合這四個字啊。尤其是你要知道,如何和敵人回到太極的狀態。你回到太極的狀態,就是打太極拳,就是用太極拳。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融合對方,是太極最重要的靜合之術

太極裡沒有陰也沒有陽

**沾黏連隨,是在順應對方的狀態下,非常積極主動的和對方融合**

這樣就能達到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境界

融合的技術原理就是「平行疊臂」

回到和對方融合的狀態,才是太極拳

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

太極拳論第四講:融合示意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王宗岳太極拳,是全世界唯一講「融合」的太極拳。其他太極拳大多是強調發人的威力,或者強調發勁的威力。唯有王宗岳太極拳,卻是以「融合」作為最高技術。所以王宗岳太極拳,其實是和其他太極拳完全不同的拳種。

什麼是王宗岳太極拳的「融合」呢?

現在我以我的手臂作例子:這是我的大手臂,這是我的小手臂,這是我的手掌。我的手掌藉著腕關節跟小手臂連在一起,我的小手臂藉著肘關節和大手臂連在一起。當大手臂一動的時候,小手臂就動了,小手臂一動時,我的手掌就動了。所以,當我的大手臂向小手臂施力的時候,我的小手臂就離開了,所以它完全感覺不到大手臂的力量。所以,當我的小手臂向手掌施力的時候,我的手掌就順著移動了,所以我的手掌,完全感覺不到小手臂所施的力量。所以,大手臂要攻擊小手臂的時候,它往前一攻,小手臂就因為順著而動,跟它完全融合,小手臂就感覺不到大手臂的力量。所以,當小手臂要攻擊手掌,它力量往手掌處一發,手掌因為跟它沾黏連隨,所以,手掌完全感受不到小手臂的力量。所以,大手臂不能打小手臂,小手臂不能打手掌。

同樣的情形,如果你的手和敵人接觸時候,你放棄了你自己的手臂。你的手臂完全交給敵人的手,跟它融合在一起,你用大鬆大柔跟它融合在一起。那麼當對方手力量一來的時候,因為你的手跟他的手也是連接在一起的,好像有一個關節這樣。那麼他動的時候,你就會動,他靜的時候,你就會靜,他伸出來的時候,你就會收回去,當他收回來時,你就會跟他一起收回去,這就是你跟敵人的動靜合一。

如果你能夠做到這樣,你的手臂等於是敵人的手臂,你的手臂己經完全融合在敵人的手臂上。敵人這個時候,己經不再是只有大手臂、小手臂、跟手掌,他的手變成了六節。他變成了,大手臂、小手臂、手掌,跟又加一個手掌加小手臂加大手臂,他變成有六節了。所以這個時候,他的手一動,它六節就跟著動了。所以這六節就變成敵人他自己,他不能攻擊自己,因為這個手臂也變成他的手臂了,所以他不能攻擊它。

所以我們在跟敵人融合的時候,是完全大鬆大柔。利用「方位技術」,利用「緾法技術」,利用「三合技術」。利用這三種技術大鬆大柔,來和對方融合在一起。讓他產生就像大手臂不能攻擊小手臂,小手臂不能攻擊手掌一樣的效果。這樣我們就不會受到敵人的力量了,這樣敵人的力量打過來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也不會感受到了。因為我們和他融合在一起啊。我跟他是一體的,他不能攻擊自己,就像大手臂不能攻擊小手臂,小手臂不能攻擊手掌。

所以,當我把我的手放跟敵人沾黏在一起,不丟、不頂、不抗、不離、沾黏連隨、大鬆大柔,使用「方位技術」、「緾法技術」以及「三合技術」。那麼敵人就會好像多出一個身體,他一攻擊的時候,他的力量跑到那裡去,他自己都不知道。

所以呢,融合是一種很有趣的哲學,他是一種太極的哲學。如果你能運用這個技術,跟敵人融合在一起,敵人就等於是和你是一體的,他不能攻擊自己。

這個例子,就像我剛才前面說的,大手臂不能攻擊小手臂,小手臂不能攻擊手掌。當你跟敵人融合在一起的時候,這個手臂是不能打這一隻手臂的。你看這樣推過去他就過去了,收回來它也跟著回來了。這就是這一隻手臂能夠,大鬆大柔,利用各種技術和這隻手臂融合。

所以「融合」的技術,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,如果不懂融合的技術,那你就沒有辦法練出真正的太極拳了。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王宗岳太極拳,是以「融合」為最高技術

融合就像自己的手無法打自己的手

放棄自己的手臂,交給對方和對方融合

利用「方位技術」、「纏法技術」、「三合技術」,大鬆大柔地和對方融合

和對方融合為一體,他不能攻擊他自己

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

太極拳論第五講:以靜制動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,我們為各位解說,王宗岳太極拳,動靜分合的「靜合」之術。我們把融合的重要,講得非常地詳細。現在我們要為各位,把「靜合」這兩個字中的「靜」作詳細的解說。

明代歷史學家黃宗羲,在王征南墓誌銘中說:「有所謂內家者,以靜制動,犯者應手即仆。」這句話就是說:「古代有所謂的內家拳,這些內家拳的人,他是用一種靜的方法,來制服動的技術。觸犯他們的人,往往一應手就倒在地上。」

那麼這裡面所謂的內家,「以靜制動」,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過去有很多不懂內家武術的人,他們講到「以靜制動」,往往以為是以不動去制動。所以,他就在應敵的時候,靜靜不動地站在那裡,任人宰割,他們以為這就是內家的「以靜制動」。

其實,內家的「以靜制動」,不是以不動去制動。所謂的「靜」這個字,它的意思就是「靜合」的意思。這個「靜」字,就是出於,太極拳哲學的動靜分合。其中,是把陰和陽在靜的時候,會合成太極。這樣的「靜合」的概念,簡單稱為「靜」。這以「靜」,其實就是「靜合」的意思。「靜」,不是呆呆不動地站在那裡稱為「靜」。

所以,所謂「以靜制動」,就是以採取,以「靜合」的方法,就是用「融合」的方法,去制服動的。所以,這也叫作,「以靜制動」、「以柔克剛」。所以,古時候也稱「以靜制動」,稱為「以柔克剛」,也稱為「和暴制剛」。所以靜就是「和」,就是跟對方融合。這個靜,就是靜合。它是從太極拳的哲學中出來的。這個靜字不是一般所謂的安靜不動。

所以說練太極拳,不但要明白「融合」,更要明白「靜」這個字,是什麼意思。一定要明白,「靜」這個字,是指「靜合」,是指「靜合」。絕對不能把「靜」字,看成是「不動」。否則,你就永遠練不成太極拳了!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內家拳特點是「以靜制動」

靜是靜合,不是安靜不動

以靜制動,就是以「靜合」的方法,以「融合」的方法,去制服動

以靜制動,又稱為以柔克剛,又稱為和暴制剛

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

太極拳論第六講:動爭靜和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我們再看太極拳論的「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」。前面,我們有特別提到內家的「以靜制動」,太極拳的「靜合」之術,這兩個「靜」字,都不是指呆呆地站在那裡不動。

(廣韻)說:「靜者,合也。」
(禮記.樂記)中說:「樂由中出故靜。」

這個靜就是和諧的和,因為和敵人和諧,所以就是融合,因為和敵人融合,所以也就是和諧。所以,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,在看古代文章的時候,不能夠以現代人的想法隨便地加以曲解,必須以古人的態度去了解。所以因為和諧,所以我們跟敵人融合。

那麼在內家有所謂「和暴制剛」。所謂的「和暴制剛」,就是以「融合」的方法去制服剛力,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「以柔克剛」。所以「和諧」的「和」,「和暴」的「和」,也就是「融合」的意思。

前面我們講的「動之則分」,那麼「動之則分」這個「動」字,雖然也有移動的意思,但是這個動字在古代也有「爭執」的「爭」。意思也就是爭,互相抗爭的爭。

(呂氏春秋)說:「動不可禁」,就是說爭,抗爭,對抗這些爭執都是無法禁止的,所以動也有「爭」的意思。

所以我們看,當陰和陽產生了「爭」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鬥牛,那麼它就不會合了,所以他就會分了。所以,這就是太極拳所謂的「動之則分」。太極拳,我們是融合的拳,不是爭鬥的拳,不是「爭」分的拳。太極拳,很多時候不懂的人,在跟對方接觸的時候經常會用力,經當會用到自己的意念。於是,對方就感覺到你有力量了,這時候陰陽並沒有融合。

所以,這時候你所用的其實不是融合的太極拳,而是有陰有陽,兩者互相抗爭的陰陽拳。所以,如果你使用的是抗爭的、鬥牛的、頂抗的技術。那麼陰和陽,敵和我,就會分得清清楚楚。所以,這時候其實你用的不是太極拳,你用的是陰陽分得很清楚的陰陽拳。

所以,如果你要學太極拳,要練太極拳,要用太極拳,你一定要學習如何把陰陽融合在一起,讓它和諧,這樣你所用的就是真正的太極拳了。

所以,練太極拳如果你用力了,如果雙方都用力了,這不是太極拳而是陰陽拳。所以,我們現在很多人練到的是陰陽拳,不是太極拳。但是,他們卻不知道,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太極拳的哲理。他們自己胡亂地解釋拳論,把動靜分合,解釋成其他的意思。不知道所謂的靜合之術,所以他們就練不出太極拳了。他們就會使用陰陽拳的概念,就認為我用力也很好啊,我用大力也可以勝他們啊。所以,他們就會強調剛柔並濟,甚至會強調剛力,這是因為不懂太極拳哲學所造成的結果。

如果,我們有心要追求太極拳,要追求真正的太極拳。我們就要去追求融合的太極拳,不是去追求兩者鬥力抗爭,或者用力對抗頂抗的陰陽拳。這是初學太極拳的人,一定要了解的。要不然,你就會學錯太極拳而不自知了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靜合動分,靜和動爭
靜即是和諧,動即是抗爭
靜合為太極,動分為陰陽
追求融合的太極拳,不是追求相爭的陰陽拳

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

太極拳論第七講:陰陽哲學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我己經為各位,仔細講解了太極拳的「動靜分合」。現在我要為各位仔細講解,王宗岳太極拳的「陰陽哲學」。在講解太極拳的陰陽哲學之前,我們先以變動(易)作為標準。

把世界萬物分成:可以無限變動,可以局限變動,以及完全不可變動,這三個層級。

譬如,像氣體和液體,是可以無限變動的東西,它們可以任意隨外物變動形態,是屬於第一個層級,是最能變動的。

譬如,像人類和動物,是局限變動的東西,只能有限度地變動身形,是屬於第二個層級,是可以有限變動的。

譬如,像石頭和鐵鎚,這些都是定形物,他們無法變動,是屬於第三個層級,是完全不能變動形態的。

以變動來說,我們人類是屬於第二個層級。我們雖然不能隨意變身變形,但是可以屈伸身體和四肢,移動我們的步伐作出有限度的變動。

我們學太極拳,為什麼要講陰陽變動?就是想讓太極拳,化我們人類的有限變動,成為無限的變動。讓太極拳往最可變動的第一層級,去學習更多、更好的變動技術。所以太極拳,是要模擬第一層級的氣體和液體,讓人類盡量修改不可變動的形態,將人類可變動的能力,徹底發揮出來,將人類有限度的變動層次,提昇到可以無限變動的層次 。

所以,我們中國老祖先講太極陰陽,是講無限變動的陰陽之氣的,不是講不可變動的定形物的。因為,我們要向陰陽之氣的第一層級,去學習可變動的能力,進而修煉到太極無極的更高境界。王宗岳太極拳,就是講陰陽之氣的,第一層級的武術啊。

所以我們講陰陽,也是以氣來講的,所以我們會接受「以靜制動」、「和暴制剛」、「以柔克剛」,這些太極陰陽,動分靜合的真理。

但是,現在中國人講的可變動之氣的陰陽哲學,己經被一些完全不懂,中國太極陰陽哲學的神棍和江湖術士,拉到最低的層次去講了。他們把陰陽哲學,搞到專去講一些不能動的死東西上去了。他們老是拿鐵鎚、石頭、豆腐,和雞蛋這些不能變動的,最低層級的東西去講陰陽。所以,他們就把剛硬的東西當成陽,把柔軟的東西當作陰。這樣,他們見到鐵鎚可以敲碎豆腐,石頭可以砸破雞蛋,就得出了剛可以勝柔的理論。就相信剛力能克柔力,硬力能克柔力。因為他們在最低層級的死事物上,見到剛克柔的力量。卻完全沒有想到,鐵鎚如果不是可變動的人去操作,根本不會也不能敲碎豆腐;石頭如果不是可變動的人去操作,根本不會也不能砸破雞蛋。

因為鐵鎚、豆腐、石頭、雞蛋,這些都是不能變動的死東西。它們本身是完全不會動,根本不會也不能主動去克來克去。所以說神棍和江湖術士,講的太極陰陽哲學,根本就不是中國真正的太極陰陽哲學,而是假的太極陰陽哲學。因為,神棍和江湖術士的陰陽,講的是不能變動的定形的死東西。它們不是真的太極陰陽哲學中可變動的氣,所以他們講陰是講豆腐,是講雞蛋;他們講陽是講鐵鎚,是講石頭的。

他們不知道,中國真正的太極哲學裡面,所講的陰陽都是柔軟可變動的氣。無論是陰氣或陽氣,無論是暑氣或寒氣,無論是冷氣或暖氣。都是可以無限變動的氣,都是柔軟的東西,絕不是硬石頭和硬鐵鎚,這些第三層不能變動的死東西。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三個層級:無限變動、局限變動、無法變動

陰陽都是柔軟可變動的氣,屬於無限變動的層級

太極拳,是想化人類的第二層級,達到第一層級的武術

所謂的剛和柔,不是指硬和軟,而是變動度少和變動度多

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

太極拳論第八講:向上修煉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我們是有限變動的人類,學太極拳是要學習向上向內,向能夠無限變動的宇宙之氣去學習的。這樣,才能夠化有限為無限,這是向上去學習的,向內去學習的,所以我們的太極拳,才稱為是內家拳啊!

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向江湖術士,向下向外,去學習那些不能變動的死東西。所以說,練太極拳是要往高層次的,無限變動處去學習。要去學習內家那種,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如水生波,如火作燄」的技術。要去學習「以靜制動、以柔克剛、和暴制剛」的技術。學習太極拳,千萬不要往低層次,向不能變動處去學習。不要去學習那些錯誤的,鐵鎚敲豆腐,石頭砸雞蛋,這種以剛克柔的錯誤陰陽學說,否則你就永遠不能了解,王宗岳太極拳的真正哲理。

有很多江湖術士,還會向你宣揚一種反智的拳論無用思想。他們會用反智的拳論無用論,來向你洗腦,他們會反過來批評用心研究拳論的人,熱心講拳論的人,都是只會打嘴炮的文人拳棍,你可千萬不要被他們洗腦啊。因為,他們就是想先讓你,沒有正確的太極拳知識而變笨,再來欺騙你。如果你不讀太極拳論,不懂太極拳論,成為愚癡的太極拳學習者,這樣你就會乖乖地被他的拳論,被他的假拳論欺騙了,所以他們當然不要你懂真正的太極拳論。

如果你懂了拳論,可以知道他的陰陽學說,是錯的是假的,你甚至可以當他的老師了。那他的假陰陽學說,錯陰陽學說,就再也行不通了 ,那他們要靠什麼為生呢?

所以學習太極拳,不能不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,不能人家告訴你,拳論是垃圾,你就盲目地相信,以為拳論真的就是垃圾。你想想看,那些不讀書的人,有幾個會告訴你讀書是有用的呢?你想想看,那些想要騙你去休學去鬼混的神棍流氓,有幾個會說,你要在學校認真讀書的呢?他們不是最喜歡說,讀書無用論嗎?一個真正的好老師,一個真正的善知識,當然是希望你認真研究學問,怎麼會要你不要讀書,不要研究拳論呢?

所以,那些不懂太極拳論,甚至想要騙人的江湖術士。他當然會告訴你拳論無用,他當然會告訴你不要學拳論,不要懂拳論。不然,他們怎麼能用他們那種,鐵鎚敲豆腐,石頭砸雞蛋的錯誤陰陽學說,來騙你一輩子呢?

所以,他們不要你讀拳論的目的,就是想讓你不懂真正的太極拳論。這樣,你就會反過頭去,接受他們那些言辭閃爍,不能成一家之言的假拳論啊。這樣,你就會永遠跟在他的身旁,學習錯誤的太極拳啊。

所以,學習太極拳是不能反智的,是要趕快遠離反智師父的。當你有了正確的知識,知道了太極拳的太極陰陽哲學,是要向能變動的,高層次走,向上層次走,向能變動的,返回到無極之道的內層次去走。這樣,你就能夠學到真正「以靜制動」的太極拳。

才不會被騙去,往不能變動的低層次走,才不會往下層次走,才不會往鐵鎚敲豆腐,石頭砸雞蛋的外層次表面去走。這樣你才能真正的,練成內家的太極拳啊!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學習太極拳,是要學習向上向內,向能夠無限變動的宇宙之氣去學習

學習太極拳不能「反智」

學習太極拳的太極陰陽哲學,是要向能變動的,高層次走,向上層次走,返回到無極之道的內層次去走

這樣,你就能夠學到真正「以靜制動、以柔克剛、和暴制剛」的太極拳

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

太極拳論第九講:太極走黏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,我們從人要向上追求,不要向下追求,為王宗岳太極拳論首句:「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」下了註腳。

現在,我要為各位講解太極拳論下一段: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。」

這整段話,是一個前後顛倒敘述的句子。各位在看這段話的時候,一定要先看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。」然後再看,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」,這樣你才能夠很容易地了解這段話的真正意思。

因為,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」,所講的是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」,的走粘要領啊。

所謂: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」。大意是說:「在太極融合的戰鬥中,當別人用強勁攻來,我就在融合中,用柔和去順從他,這就是太極拳走的技術。當別人收回強勁,我就在融合中,隨從他的後面跟著過去,這就是太極拳粘的技術。」

人剛的「剛」就是「強勁」的意思,我柔的「柔」就是「和順」的意思。別人強而勁而來,我和順而走就是「人剛我柔」,這就是太極拳稱為「走」的技術。

我順的「順」就是「隨從」的意思,人背的「背」就是「背後」的意思。別人收回強勁了,我隨從別人的背後而去,這就是太極拳稱為「粘」的技術。

所以說王宗岳太極拳的合擊技術,最重要的就是「走粘」。一走一粘,太極拳就和對方完全動靜合一而融合了。所以太極拳的合擊技術,是講一走一粘,不講一攻一守的。因為一攻一守,這個用語太過含糊,所講的範圍太廣了,不能精確地表達太極拳,合擊的「以靜制動」技術。所以,王宗岳太極拳講「一走一粘」,不講「一攻一守」。

當然,太極拳合擊的以靜制動技術,更不講一化一打。因為一化一打,其中的「打」字,根本就是分擊技術的用語,絕對不能用來形容,太極拳合擊技術的粘法。所以王宗岳太極拳,講一走一粘,不講一化一打。

走粘才是太極拳的正確用語,一走一粘才能夠精確地表達,太極拳以融合技術,作為最高技術的精神。如果你練技要求徹底走粘,而不是一攻一守,不是一化一打,你就會堅持一定要不頂不丟。所以你開始學拳時,就可以正確的選擇,那完全追求融合的太極拳,而不會錯誤地選擇到,那不講融合的太極拳了。

太極拳走的時候,講不頂不丟;太極拳粘的時候,也講不頂不丟。所以太極拳的合擊技術,王宗岳祖師在打手歌中說要「沾粘連隨不頂丟」。所以說走粘的時候,一定要沾粘連隨,一定要不頂不丟。因為你不沾粘連隨,你就和對方脫手分開了,你脫手分開了,你練的就不是太極拳的融合技術了。你練的是出現陰陽對抗的技術了,你練的太極拳就變成陰陽拳,而不是真正太極拳了。

所以說,你要練融合技術,一定要和對方沾粘連隨不脫開。就像大手臂連著小手臂,小手臂連著手掌一樣,完全沾粘連隨不脫開,這樣你練的才是真正「融合」的太極拳。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先讀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」,再讀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」

因為,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」,所講的是「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」,的走粘要領啊

當別人用強勁攻來,我就在融合中,用柔和去順從他,這就是太極拳走的技術

當別人收回強勁,我就在融合中,隨從他的後面跟著過去,這就是太極拳粘的技術

太極拳的融合技術,只講一走一黏。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

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

太極拳論第十講:隨曲就伸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你要沾粘連隨,達成太極拳的融合,你還要注意不可以頂抗對方,不可以丟離對方。

你一頂抗了,這個融合就破局了,你一頂抗對方,對方就感覺到你了,對方也出現了自我意識了,這樣雙方的陰陽就出現了,就變成陰陽拳而不是太極拳了。

你一丟離對方,就會造成你是你,他是他,陰陽就更清楚了,就更不是太極拳了。所以說,合擊的走粘,一定要沾粘連隨,沾粘連隨一定要不頂不丟,這樣你練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太極拳。

所以說,我們前面所講的「無過不及」,就是指走粘的沾粘連隨,絕對不能過,也絕對不能不及。

什麼是「過」呢?過就是「逾越」。沾粘連隨的時候,逾越超過了融合,而頂到對方了。所以「無過」,就是不要頂啊!

那什麼是「不及」呢?及就是達到,不及就是達不到。沾粘連隨的時候,達不到融合而離開了。所以「不及」就是丟離了啊。

文言的無過不及,就是「無有過度」與「無有不及」啊!

「無有過度」與「無有不及」,古代文言文就簡單寫成「無過不及」,意思就是沾粘連隨的時候,「不要逾越,不要不達啊!」

什麼是「隨曲就伸」呢?

隨曲的 「隨」,就是「隨從」的意思。隨曲,就是別人彎曲收勁的時候,你要沾粘連隨,隨從他,不能過或不及;「就伸」的「就」就是「俯而從之」的意思。禮記學記說:「就賢體遠」,這個就賢的「就」,就是「躬下」,「躬下」就是「俯而從之」,也就是「俯身順從對方」的意思。

所以說「就伸」,就是沾粘連隨的時候,別人的身手伸長、伸直過來,我們要俯身順從對方,伸長伸直的身手啊!

所以說,王宗岳太極拳論中: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,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」。整句話翻譯出來就是: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沒有逾越;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沒有達不到;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能夠隨從別人的彎曲;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能夠俯身順從別人的伸長。

在太極拳的融合戰鬥中,當別人用強勁攻來,我就在融合中,用柔和去順從他,這就是太極拳「走」的技術;當別人收回強勁,我就在融合中,隨從他後面跟著過去,這就是太極拳「粘」的技術。

我們讀任何書籍,凡是遇到定義字,一定要作者的意思去解釋,不能任意用其他的意思去解釋。這一點是作學問的人,絕對不能不注意的。

這裡的「走、粘」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的定義字。在太極拳論中,這裡的「走」,就只能解釋成「人剛我柔」;這裡的「粘」,就只能解釋成「我順人背」。

在太極拳拳論中,這裡的「走和粘」兩字,是專用於解釋太極拳,融合戰技的專用術語。不能夠作其它解釋,也不能夠和其它地方,或其它武術的走粘兩字混到。這樣你才可以真正了解,太極拳論中的意思,而不會把走和粘,看成別的意思。

----------------

重點整理:

「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,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」

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沒有逾越(頂抗);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沒有達不到(丟離);

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能夠隨從別人的彎曲;我走粘的沾粘連隨,要能夠俯身順從別人的伸長

當別人用強勁攻來,我就在融合中,用柔和去順從他,這就是太極拳「走」的技術

當別人收回強勁,我就在融合中,隨從他後面跟著過去,這就是太極拳「粘」的技術

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

太極拳論第十一講:太極正氣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太極統一思想,它不是一種宗教信仰,更不是專屬於道教的信仰。因為它毫不迷信,像科學一樣,是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普遍接受,也不會影響到個人宗教信仰。

太極統一思想,是過去中國文人武士,普遍信仰的氣節。太極統一思想,是以太極陰陽融合的觀念,使人向無極之道的上層次,向無極之道的內層次走。去追求宇宙和人生的終極和諧,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幸福。

因為文人武士,向上講陰陽融和,就是講和諧。家庭和諧就是鄉里平靜,鄉里平靜就是國家太平,國家太平就是世界和平。這就是靜合的向上力量,就是和諧的平靜,就是太極的靜。所以太極的靜就是和,靜之則合,就是和之則合。

不向上講融合,就是向下講陰陽爭分,爭分就是動亂的開始。家庭爭分,鄉里不安,鄉里不安,國家動亂,國家動亂,世界就不和平,這就是動分的向下力量,就是爭分的變動,就是太極的動。所以太極的動就是爭,動之則分,就是爭之則分。

中國文人武士,透過陰陽和諧的靜合哲學,領略了無極之道的統一與和平。以及從無極之道,這個宇宙的中心力量中,得到生命中最大的信念和力量。這種信念的力量,是非常可怕也是非常強大的。即使他們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,也不會稍稍移動;即使他們面對黑暗和恐懼,也不會害怕死亡。所以,最後成就了追求正義與天下太平,勇於赴死而所畏懼的高尚氣節。古時候的中國文人武士,很多都是太極統一思想的信念者,就像宋代文天祥正氣歌所說的那樣:

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,下則為河嶽,上則為日星,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」

你看這種陰陽和諧的太極正氣,可以讓河嶽立於地,讓日星定於天。這種和諧的正氣力量,在人身上就是浩然之氣。這浩然之氣,和充塞在天地宇宙的正氣是完全一樣的。所以文天样成了受人尊敬的氣節之士,他受難而死的生命,比那些有錢的人,比那些做大官的人,比那些富貴而長壽的人,更有價值也更受人尊敬。這就是中國文人武士,令人敬畏的一面啊。像文天祥那樣的文人武士,就是向太極融和的上層次走的,內層次走的,所以他們有了傲人的氣節,成了受人尊敬的人。

但是,同樣是講太極陰陽,也有更多數人,是集體向陰陽爭分的下層次走的,向陰陽的外層次表面走的。這些大多數的人,總是看到非陰即陽的局部獨大剛力啊。而那種獨大剛力,就是不顧整個社會,不顧整個世界,只想自己獨存獨大的自私剛力,這個自私剛力就是心硬的力量。所以人在自私時,人在心硬時,什麼壞話都能說出一個道理,什麼壞事都可以做成一個功績政績。最後這些向太極陰陽下層次,外層次走的人,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江湖術士,和花言巧語,壞了國家太平的政客騙子啊。

所以,我們學王宗岳太極拳,是學向上層次、高層次融合走的,不是向下層次、低層次爭分走的。所以我們受到了良好的薰陶,所以我們不但能夠學會了高明的太極拳術,還透過太極拳的哲理滋潤,獲得了生命的正確信念和力量。這樣我們不但有了專業武術,還有更崇高的人格和氣節。使我們和古代高尚的文人武士一樣,願意為世界的和平為人類的幸福,義無反顧地貢獻我們一己的力量。我們也因此能夠受人尊敬,被社會接納和讚美啊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太極統一思想,是以太極陰陽融合的觀念,
使人向無極之道的上層次,向無極之道的內層次走。
去追求宇宙和人生的終極和諧,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幸福。
當年就是看到這個影片,才決定為「正氣」道館^^

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

太極拳論第十二講:被動沾粘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,我為各位講解了太極拳的融合。或許有很多人會說,好吧,就算太極拳的融合是一種很好的技術。但是我就是喜歡硬打硬進,所以我只要學習硬打硬進的分擊武術,練到別人還沒近身之前我就打倒他,所以我根本沒有必要學習太極拳融合的技術。

像這樣的想法,在一個人硬打硬進的分擊功夫,真的練到非常強的時候,真的強到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貼進他,強到任何一個人只要貼進他,便必然會被他以分擊俐落地用拳腳擊倒,真的強到任何人都無法貼身接觸到他的身體,也絕對無法抓住他的衣服,也絕對無法抓到他身體的四肢和關節。在這樣強大的分擊威力之下,他當然不必擔心被敵人融合,他也根本不需要學習融合的技術。

所以,很多人就用這麼強的分擊技術,去批評王宗岳太極拳,和敵人沾粘連隨的融合,是一種假的能力。因為,像進麼強的人,根本不可能被人沾粘融合。其實像這種別人,絕對無法沾粘接觸到自己的超強功夫,才是一種比沾粘融合還更要虛假的預設功夫。

因為,所有的徒手戰鬥中,除非雙方的實力差異極為懸殊,在戰鬥過程中,和敵人貼身或被敵人貼身, 而不得己進行缠鬥,都是絕對無法避免的。如果不是雙方都不懂缠鬥技術,或在比賽規則中嚴格規定,只能用拳腳打踢。否則所有人在徒手單戰鬥的過程中,都必須要面對貼身的摔拿抱鎖缠鬥。

很多競技比賽中,裁判都會要求雙方在貼身時必須分開再戰。就是在比賽過程中,確實出現了可以施展合擊缠鬥技術,卻被規則禁止的證明。這也是所有武術,都不能預設,只要以分擊就能應付所有戰鬥變化的原因。

王宗岳太極拳,所講的沾粘融合技術。除了是一種可以主動施展,以求勝人的技術之外,更是徒手戰鬥時,完全難以避免的缠鬥技術啊。就算你不想跟敵人沾粘融合,敵人同樣也會來抓你抱你扣你鎖你。你的身手一旦被抓住、拿住、抱住、鎖住,你就等於「被動」地進人沾粘連隨的狀態了。

別人要來抓住你抱住你,你能說我不要沾粘連隨嗎?敵人用盡大力抓住你的手,你能說我不要和敵人沾粘不脫嗎?當然不能啊!因為,你被抓住抱住,就是你「被動」地被沾粘不脫啊。所以說沾粘不脫,是徒手戰鬥中,絕對無法避免的狀態啊。所以說沾粘連隨,不全都是你自己去做的事,別人會主動來抓你抱你,就是要來沾粘你,讓你無法脫開。所以你終究還是得學習沾粘連隨的融合技術,來解決沾粘不脫的問題。

尤其,萬一你是一個弱小者,或是一個年老者。別人更喜歡來抓你抱你,來佔你身小力弱的便宜。你要面對的沾粘問題,會比強壯者更嚴重。你既然不是最強壯的人,要學武術,能不先解決沾粘不脫的問題嗎?

所以學太極拳第一件事情,就是要學沾粘不脫,就是要先學解決融合的問題。太極拳不但要學會融合,還要能夠在融合中解除受制,尋求勝人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只靠分擊,無法應付所有戰鬥的變化
除了「主動」向對方施展沾粘融合技術,當別人主動來抱你、扣你、鎖你,
就是「被動」地進入沾粘連隨的狀態
學太極拳第一件事情,就是先學習解決「沾粘不脫」的融合問題
更要在「被動」地融合中,解除受制,尋求勝人

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

太極拳論第十三講:靜中之動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我為各位深入講解了走粘之後,接下來我要為各位講解 ,太極拳論的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。

大家一定要注意,這裡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的「動」字 ,和前句「動之則分」作為「爭」的「動」字,字義不同。動急動緩的「動」字,是變或移的意思,是指融合時走粘的變動或移動啊。

太極拳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,是在融合的合擊走粘狀態中說的,不是在分開的分擊狀態中說的。但是即使在分開的分擊狀態,這句話仍然是有效的。因為太極拳有「彼一動我先動」的先之先技術,所以對方一動,我們就用引進落空的上翻肘式或下壓肘式,以「平行疊臂」的技術,來進行未接觸之前,太極的隔空融合,繼而進入到接觸後,太極的沾粘融合。

所以太極拳,無論是分擊或合擊,都是以陰陽融合成一個太極的概念進行作戰。並不是合擊用融合,分擊就不用融合。

既然太極拳,無論是分擊或合擊,都同樣要求融合。所以無論是合擊或分擊,都同樣要能夠作到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。太極拳能夠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,就表示能夠與敵人動靜合一。

什麼是急應緩隨呢?

易經乾卦說:「同聲相應」,這個「應」就是和諧的和,應也是隨的意思。淮南子覽冥訓說:「應而不藏」,這個應就是隨。所以動急則急應的應字,和後句動緩則緩隨的隨字,意思是相通的,也都有「和諧順隨」的意思。

所以,急應,就是快速順應隨從而加以融合;緩隨,就是緩慢順應隨從而加以融合。

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,這裡的急應緩隨,是像水蛭吸附在人的大腿上的急應緩隨,是像小手臂沾粘連接在大手臂上的急應緩隨。這種急應緩隨,是一種「靜」,而不是一種動;是一種「靜中之動」,而不是動中之動。

當人的大腿移動的時候,水蛭並沒有主觀的反應動作去移動自己,甚至可以說水蛭根本是靜而不動的。當大手臂移動的時候,小手臂也沒有主觀的反應動作去移動自己,甚至可以說小手臂根本是靜而不動的。這種靜的動,這種靜中之動,這種以靜合接觸融合敵人而動的動靜變化,就是王宗岳祖師在十三勢行功歌訣中所說: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因敵變化是神奇」的動。

這種「靜中之動」,就是「我無所能,因敵成體,如水生波,如火作燄」的動。

這種動,你從融合處去看它,它根本沒有動,所以它是靜。你從隨人而動處去看,它又有動,所以它又是動。所以王宗岳祖師講以靜合接觸的「靜中觸動是動猶靜」,這個動的本質其實是「靜」的。

水蛭和小手臂唯一的目標,不是要急應緩隨,而是要融合走粘。融合走粘是因,急應緩隨是果。有因才有果,先有融合走粘才有急應緩隨,不是先有急應緩隨才有融合。如果弄不清楚這一點,練太極拳推手,就會以急應緩隨的動來尋找融合,就會倒果為因,逆練太極。

所以水蛭和小手臂,當別人動,他們就動;當別人靜,它們就靜;當別人快,它們就快;當別人慢,它們就慢。它們只是以靜合來順人而動,並沒有主觀去移動自己。他們所有的移動,不論是快或慢,都是別人的移動所造成的。他們並沒有看到別人動快我就動快;別人動慢,我就動慢,主觀意識行為。

所以它們有的走粘,都是一種靜中的順應,而不是一種刺激的反應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
「動」是指融合時走粘的變動或移動
無論合擊和分擊,都要用「平行疊臂」(流打)來融合
「應」即是「隨」,和諧順隨的意思
急應緩隨,是在融合狀態下的靜中之動
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應敵變化是神奇」
這個動的本質其實是靜的
融合走黏是因,急應緩隨是果
走黏,是靜中的順應,而不是反應

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

太極拳論第十四講:合先於動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這種融合之動,就像搭火車的動。你搭上火車,靜靜地坐在那裡。火車啟動,你就動了;火車向前,你就向前;火車退後,你就退後;火車轉彎,你就轉彎。你不必在火車上面,追著火車忽快忽慢地跑,你就自然能夠移動到達目的地。

太極拳的走粘就是這樣,你只要和對方融合成一體,你就自然能夠急應緩隨。不用你主觀去急應緩隨, 你更不能以急應緩隨,來追求和對方動靜合一。

有很多練太極拳的人,因為沒有學到太極拳「引落合出」的順應技法,不能作到徹底融合。往往走粘到一半,就會頂到別人,或丟離別人。為了怕頂到別人,怕丟離別人。於是當別人來勁的時候,他就要靠平日,努力訓練出來的反射動作去反應 ,以便快速作出後退;當別人收勁的時候,他就要靠平日,努力訓練出來的反射動作去反應,以便快速作出前進。

像這樣,他的頭腦重心,就全部放在對敵的主動反應上。這種反應動作,經常會在注意力不足時或年老衰弱時 ,就出現反應不過來的錯誤。由於反應的主觀意識過強,也很難抓到動靜合一的節奏。這樣的反應,和水蛭吸附在人腿上 ,和小手臂沾粘在大手臂上 ,和搭上火車的隨人而動,以及太極拳急應緩隨,動靜合一的節奏是完全不同的。

所以這種反應技術,不是王宗岳太極融合的走粘技術。他們練出來的反應,是以急應緩隨來融合,不是以「融合」來急應緩隨 。這種練法是反太極拳的,所以不是太極拳。

王宗岳太極拳,正確的動急緩隨技術,是以陰陽「靜合」的觀念去操作的,是以「靜」的觀念去操作的。如果自己動來動去,去反應對方 ,這就不是太極拳的技術,而是陰陽拳的對應技術。

順應和反應都是應,但這兩種應,卻是「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」。

很多初學太極拳的人,一心想透過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,來練太極拳。但是他們在住家附近的公園,和假日校園的操場或走廊,學到的幾乎都是反應技術,而不是順應技術。所以一輩子練的,其實都不是王宗岳祖師所講的太極拳。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有辦法發現自己學錯了,這是很可悲的。

即使我們找到明師練王宗岳太極拳,即使學會了正確的走粘方法。也同樣要以「融合」去練急應緩隨,千萬不要以急應緩隨去練融合。否則再正確的技術,用起來也是錯的,也練不出任何功夫,也無法階級神明,這是我經常苦口婆心、諄諄告誡弟子的。因為這是太極拳入門的起步觀念,起步觀念絕不能出錯,錯了就會走到旁門去。

武禹襄大師講:「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」,「意」者 「義理也」,「意」者太極拳的「義理哲學也」 ,「意」者太極拳的「法義也」。

我們練太極拳,一定要了解太極拳的義理哲學,一定要照太極拳哲學的先後階級次序去練。千萬不要忽略了太極哲學,是融合的太極,先於、高於、上於陰陽的動靜。融合哲學,一定要先於,並且高於動靜哲學。融合是因,急應緩隨是果。先練融合自然能急應緩隨。先練急應緩隨,就無法真正融合。

假日的公園校園裡,有很多人光看太極拳推手走粘的外面表面,是有動、有靜、有急應、有緩隨,就以為是要用急應緩隨來練推手。所以拼命練反應,練習數十年,最後當然還是練不出預期的功夫來。因此,會反過頭來批評祖師拳論是欺人之論。卻沒有想到,自己一生竟然從未進入祖師法義,從未依祖師法義去練太極拳。自己一開始就跟錯人了,學錯了太極拳,又豈能不自我檢討而責怪祖師。

所以說能夠全心追隨,王宗岳祖師太極拳法義的人是幸運的。能夠全心追隨王宗岳祖師,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福氣。很多人從表面上、從文字上、從朋友那裡、從別的大師那裡,還沒有見到太極拳的基本法義,就已經斷了祖師的因緣。就向其他太極拳的不同道路走了,至死也回不了頭。

所以,我們今天有這個福氣,從王宗岳祖師那裡,學到太極拳的哲學和技術。我們應該要感念王宗岳祖師,更深入了解祖師經義。並且要求自己,也有正確的太極哲學,能夠宣講傳授祖師的經論。好讓後人也有這個福氣,跳過外表障、文字障、他友障、他師障,而接觸到真正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,這是我們最神聖而光榮的職責啊!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融合就像搭火車、水蛭一樣
以「融合」來「急應緩隨」
正確的動急緩隨技術,是以陰陽「靜合」的觀念去操作的,是以「靜」的觀念去操作的
以「融合」去練「急應緩隨」
融合哲學,先於,並且高於動靜哲學
融合是因,急應緩隨是果
感念和了解祖師經義,並且能將正確的太極哲學,傳授給後人

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

太極拳論第十五講:最高條理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在了解了,融合必先於急應緩隨之後。現在我要為各位講解,太極拳論下一句 :「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,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級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」

「端」者,頭也,緒也,頭緒也,條理也。

「變化萬端」,是指太極拳摔打拿踢各種走粘的變化,從外表看去極為複雜好像有千萬個頭緒,好像是有千萬個條理難以摸清的。

「理惟一貫」的「貫」就是連接,就是串通,就是統一。

(論語.里仁),孔子說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這個貫就是統一的「統」啊。「理惟一貫」,是說太極拳摔打拿踢各種走粘的變化,雖有千萬個條理。但是這千萬個條理,卻都是以一個最高條理,連接串通而統一的。所以我們只要能掌握這個統一的條理,就能很簡單地貫通太極拳用技的千頭萬緒,而練成太極拳。

這裡王宗岳祖師用,「雖變化萬端,而理惟一貫」,來告訴我們太極拳有一個最高的統一指導原則。如果誰能夠了解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,並且奉行運用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,他就能在千變萬化的條理中,用最簡單的方法練成太極拳。如果不了解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,練太極拳就會千頭萬緒,摸索一輩子也弄不懂啊!

所以,王宗岳祖師這裡講的,就是太極拳最高的技術心法,等於就是武林祕笈的最上乘心法口訣啊!所以大家要在這裡多注意啊,這個貫串太極拳千萬個條理中的最高條理,是什麼呢?

就是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」啊!

什麼是「著」呢?

(字彙)著:「黏也」。
(集韻)著。「附也」。
(集韻)黏,或從米,黏從米部就是粘,黏字和我們常用的粘是通假字,是可以通用的。
(說文解字)黏,相著也。

我們現在講接著劑過去俗稱黏膠,接著劑的「著」就是黏或粘。「著」就是黏著,黏著就是粘著。

要注意啊,「著」熟不是某些門派說的招式用法練到純熟。「著」字,自古就沒有作為武術招式用法的字義。王宗岳祖師是明代人,他在明代用古文寫作,不會因為現在某些人把著字,以自己的意思解釋成招式用法,著字就會變招式用法。所以「著」絕不是指招式,也絕不是招式的用法 。下圍棋時,將棋子附著、粘著於棋盤上,所以圍棋下子也稱為著。若以圍棋下子為著來譬喻武術,也應指武術下手落手附粘於對方為著,這是因為著有「附粘」的意思。

過去有人把「著」字 ,解為招式、打法、拳法、拳勢、拳架,或招式的攻擊防禦方法。說著熟,就是把拳套招式攻擊防禦熟練,說著熟就是拳打千遍其理自現。這是武術的學術水平低落,不懂文字訓詁望文生義,胡亂解釋而來。這種不通考據訓詁的妄解,用來矇騙學術水平更低的人是沒有問題的,但卻上不了真正學術的台面啊!

王宗岳祖師拳論的「著」字,也是太極拳融合技術的定義字。是專指走粘兼備,沾粘連隨,無過不及,不頂不丟的粘著。

「著」字,是緊接著前面太極根本哲學,太極動靜分合,太極陰陽哲學,太極融合哲學,太極拳走粘技術,急動緩隨技術而講的。是太極拳前述理論與技術之總結,也可以說是個總技術。

所以「著」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概念、技術,學太極拳的人千萬不要輕忽這個「著」字。千萬不要隨人亂解這個著字,以免從根本處就發生偏差而走入旁門啊。

王宗岳祖師,「走、粘」概念中的「粘」字,是定義字是專指我順人背。所以太極拳講走粘的「粘」,為「我順人背」。

王宗岳祖師「沾粘連隨」的「粘」字,則是講廣義的粘附,所以講廣義的粘附則通稱為「粘」。

凡是專指太極拳有走有粘,沾粘連隨,無過不及,不頂不丟的粘著,則稱為「著」或「粘著」。

這三個粘的概念雖有共通性 ,但所指事物卻是有差別的。如果分不清楚,就無法深入理解太極拳論的文義,我必須再說一次。

「粘」在王宗岳太極拳裡大致有三種表示:

第一:譬如老師說你有走無粘,就表示你走化完成便不小心脫手,沒有進行我順人背的技術,

第二:譬如你的手分開 ,老師要你粘,就是要你把手依附粘附在對方的手上或身上。

第三:譬如用技術對練時,老師說你沒有著或粘著,就是說你用技時沒有融合。

走粘少了其中一項,或有走無粘或有粘無走,或者說你雖然有走有粘,也有沾粘連隨,卻是有過或有不及,因此犯了頂抗,因此犯了丟離,以致犯了沒有達成融合的嚴重錯誤了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太極拳論的文眼,最高條理,最高心法為「著」
著就是「黏著」,就是融合,是所有技術的總結
粘的三種定義:
1. 狹義的粘:專指「走粘」的粘,為「我順人背」
2. 廣義的粘:沾粘連隨的「沾粘」,粘附在別人手上或身上
3. 著、黏著:太極拳「融合」技術

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

太極拳論第十六講:悟祖師關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「著」字,代表著整個太極拳施技時,從頭到尾,從開始到結束的,一連串用勁融合狀態。這個融合狀態,是走粘一體,急應緩隨,隨曲就伸,無過不及的用勁狀態。

所以「著」,這整個用勁的融合狀態,是懂勁的第一步,是階級神明的第一步,是太極拳的生死之關。所以太極拳裡,「著」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,「著」字不可以錯解,「著」字錯解就沒救了。所以我才會在這裡不厭其煩,反覆舉例說明啊!

凡是想學太極拳,「著」字就不能不深刻了解 ,不深刻了解「著」字,就會完全不在意練習時的技術錯誤了。很多人施技時,對於經常會輕輕前推別人,輕輕後拉別人,輕輕上撐別人,輕輕下壓別人,輕輕左右撥動別人,輕輕扭動別人。對於犯下這種種極為可怕,又斷了太極拳根性的惡習,絲毫不在意。這就是對於「著」字,沒有深刻的認知所致。

武禹襄大師說:「粘依能跟得靈,方見落空之妙。」這個粘依就是粘著,粘著無異於融合,粘著即是融合。「粘著」這一關,可以說是太極拳的祖師關。

佛教禪師說:「一落有無喪身失命。」太極拳卻是一離「著」字喪身失命。如果過不了「著」這一關,就一生找不到王宗岳太極拳技術。即使直接學到再好的技術,也都練不到階級神明。

學太極拳必須要過得了「著」、「粘著」這個祖師關。才能對太極拳勁法運用的真實面,有徹底而明白的了解,也才能真正了解,太極拳是應該怎麼練的。這是那些認為太極拳,用些微力頂人,用掤勁去掤人也是可以,也是可用技術的人,絕不可能通透了解的。

所以王宗岳祖師才會說: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」。「著熟」,就是粘著純熟。「懂」就是明白。完全不頂不丟的粘著純熟之後,就能慢慢地明白透徹,知勁明勁的太極拳用勁境界,這就叫做「懂勁」。從懂勁開始,才是真正開始踏上,太極拳練技到神明的階梯,不懂勁卻是連太極拳的梯子都沒有找到。所以「從著熟到懂勁」,在太極拳學習中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啊!

我們宗岳門師兄師姐們,在道場上練太極拳用技的時候,都會有一個深刻的經驗。凡是練得成的、練得好的動作,都一定是絕對而徹底地堅持,和對方保持無過不及,不頂不丟這個粘著度的。凡是粘著度超過,或粘著度不及的。都是一定練不好的,都是練不成的,都是怪模怪樣或速度很慢,或完全達不到效果,也摔不倒人的動作。

所以,我要再三提醒大家,即使是摔拿,只要在走粘時,會微微的頂抗;只要在走粘時,會像一隻蒼蠅那樣重的力量去頂抗;只要在走粘時,會用像一隻小鳥的秋毫之末那樣重的力量去頂抗。你所練出來的,就絕對不是王宗岳祖師說的太極拳啊!

如果你在走粘時,可以將蠅蟲落下的重量,或可以將一羽的重量加諸在對方的手上。那你所練的或許是別的太極拳,但絕不是王宗岳祖師所說的太極拳啊!如果你用那可以向對方施展蠅蟲,或一羽之力的別家太極拳,來看王宗岳的無力太極拳,你會一輩子對太極拳感覺到莫名其妙,你會一輩子對太極拳感覺到苦惱生氣的。

宗岳門公開教學到現在己經好幾年了,不是只有一天二天而己。老師所教的任何用技,從入門的第一天開始,到幾年後的現在,沒有任何一個動作,是可以用微力頂抗的。老師可是自始至終,始終如一的要求,所有用技不得用絲毫力量去碰觸對方。

宗岳門師兄們從入門到學會用技,老師這個要求,從來都沒有變過。師兄們如今已經學會太極拳用技,甚至自己已經為人師父,開館傳授這種技術。所以師兄們都能夠明白,也都能夠相信老師說的是真實的技術,也絕不會懷疑老師是要騙大家來學拳,才這樣講的啊!如果老師有講過一句,有力無力前後矛盾的話,幾年來早就被師兄們揭穿了,根本不必等現在,才由別人來揭發啊!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著,太極融合狀態,為太極拳的祖師關、生死關
著熟,就是「黏著純熟」
所有練得成、練得好的技術,都是徹底堅持「無過不及,不丟不頂」的黏著度
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,
就是「沾粘連隨不丟頂」的黏著融合狀態

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

太極拳論第十七講:圓全通透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所以我們宗岳門的用技,操作時全都是以無過不及,不頂不丟的無力技術去操作的。

如果門內有哪位師兄師姐用技練得不好,或是動作不完美。第一件事,就是要先檢討自己施技時,有沒有輕輕頂到對方卻不自知,或自己毫不在意頂抗,或自己對不頂不丟的信念不足。潛意識裡還殘存著,從其他太極拳所學來的,可以稍微用力,稍微用勁的觀念,以至於學習時永遠感覺到困難重重。

如果是這樣,你要趕快丟掉從別家太極拳那裡,殘留下來的用力意識,堅定而徹底地放棄用力的惡習,才能重新出發啊!

只要你真正的完全不頂不丟,絕不向對方施力,所有宗岳門的教練,都有辦法教會你用技。如果你毫不在意不頂不丟,你還是會微微向對方施力,卻絲毫不肯反省,就算宗長親自來教你,你也絕對學不成啊!

所以說:「著、粘著」這一關,就是祖師關,就是生死關。

凡是過得這一關的,就會認同我們,因為他進得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之門啊!

凡是過不得這一關的,就會永遠罵我們是騙子,因為他進不得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之門啊。

我這樣的話,絕不是在欺騙大家啊!因為很多人看了宗岳門摔技影片的外表,仍然不相信我們的摔技是不用力的,所以他們覺得很苦惱、很難受、很生氣,氣到開口就想罵上幾句。我們也是很同情他們情緒的崩潰,和他們處境的困難,但是卻無可奈何啊!

因為他們根據自己所學,總以為世界上所有的太極拳,都應該要和他的武術,或和他的太極拳一樣用力,一樣剛柔並濟。他們總以為,宗岳門的大鬆大柔、無力技術,只是騙人的宣傳技倆而不是事實,這就是因為他們過不了祖師關。所以,永遠不相信,世界上有和他們不一樣的太極拳,也不相信世界上,有他們頭腦的智慧,絕不可能理解的太極拳啊!

前人說練太極拳要從「不頂不丟」中討消息,就是要從不頂不丟的「著熟」中討消息。離開了不頂不丟的「著」,是討不到任何太極拳消息的。所以在拳擊場上,在硬打硬進的武術觀念裡,絕對不會練出太極拳。在剛力與柔力並用的武術裡,也絕對不會生出王宗岳太極拳的 ,這是大家一定要相信的啊!

王宗岳祖師說:「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」這裡說的用力,是指「用功學習的力量」,不是指要肌肉的力量。

「豁」就是開就是通,就是「開通」。「豁然貫通」就是說從不懂到一部份懂,到有一天忽然全部明明白白。好像從這個太極山谷,通到另外一個太極山谷,最後所有的太極山谷都開通了,最後全部太極山谷,都貫穿統一在一起了,最後終於獲得了太極拳的全貌,獲得了太極拳的圓全。

為什麼學太極拳,要付出用功的心力呢?

因為不頂不丟之「著」,從完全的猜疑到半信半疑,從半信半疑到願意親身嚐試學習,從願意親身嚐試學習到略知一二,從略知一二,到還有幾處困惑,從還有幾處困惑到真正明白懂勁,從明白懂勁到完全信仰順從而階及神明。其中要經過心理上,和信念上非常大的轉變,也要承受家人朋友甚至從前老師,以及其他流派,很大的懷疑的壓力。在學習時也必須付出一定的時間和心力,才能一階一階地練出太極拳,也才能豁然貫通而階及神明,這就是學太極拳的用功心力啊!

練太極拳用技,嚴於不頂不丟之「著」的人,學習就不會偏差出錯,學起來最容易學的特別快,也學的特別好,會比別人更快,更懂得太極拳用勁的境界,也容易練到槍家吳殳說的神化境界。這個神化境界,也就是朗朗乾坤、明察秋毫、全體通透的太極拳神明境界。

所以,王宗岳祖師要我們深刻記得: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」這個太極拳最高指導條理。所以讀太極拳論,千萬不能輕忽「著」字 的重要啊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用技練得不好,第一件事,就是檢討自己是否沒有融合,犯了「頂抗丟離」
完全不丟不頂,絕不向對方施力,才練得成融合的太極拳
「著、黏著」,為祖師關、生死關
用力,是指「用功學習的力量」
「豁然貫通」,是指從不懂到全懂,好像貫穿所有的太極山谷
太極拳要徹底了解「著」,需要經歷很多、很大的心理和信念上轉變
練技時,嚴於不頂不丟的「著」,學習才會正確,也特別容易學得快、學得好
千萬不能輕忽「著」字的重要

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

太極拳論第十八講:氣沉丹田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現在我們來看太極拳論:「虛領頂勁,氣沈丹田;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」

所謂的「氣」,在太極拳用技裡,不是指呼吸時由鼻孔身體的空氣;也不是指練氣功時,透過呼吸以意念導引,運行於經絡的內氣;也不是練氣功時引內氣發之於外的外氣。

太極拳的呼吸方法,是以自然的呼吸為準。它的「引、落、合、出 」,是「引、落、合」時為吸氣,吸氣時為微收小腹,「出」時為呼氣,呼氣時為微鼓小腹。

但是太極拳練技用技時的呼氣吸氣,是以自然呼吸為度。是配合攻守節奏來調節呼吸,只要均勻和諧就可以 。不可以勉強吸氣或勉強呼氣,更不得強收小腹或強鼓小腹。

太極拳練技時,不需要像練氣功那樣,刻意地把氣息用意念導入丹田或經絡。而是採取柔和不用強力,隨著用技引落合出的節奏,自然形成該輕則輕,該重則重的「自然呼吸」。所以太極拳練技用技,不必刻意地用力吸氣或呼氣。

所謂「氣沈丹田」這個「氣」,以質性來講氣是最輕最純的,氣是指最有整體力量的,氣是指最無定形最無定相的,氣是指最能流動變化的,氣是指近之忽隱遠之忽現的。

所謂「氣沈丹田」的「氣」,以太極拳來講,是指練太極拳的「方位技術」、「缠法技術」以及「三合技術」之後。整個身體練到大鬆大柔、極鬆極柔時。身和四肢的結構,越來越精熟這種鬆柔的用技變化,因而形成身體的結構,能夠隨著拳勢,不斷排列重組的流動形態,這個「流動形態」就稱為「氣」。

這時身體就如同從固體轉化為氣體,也就是身體因鬆柔,而由固體產生氣化的樣態。所以太極拳講的「氣」,其實就是「武者鬆柔氣化之後的身形」,並不是指武者的呼吸之氣。

所以呢,當我們的身體練到氣化之後,身體就更能夠像氣一樣流動變化。因此,能夠隨人而動,更能夠因敵成體,如風中之雲,澗中之水一般,生生不息地,因時因地而變動。如此之身形,就是太極之氣。

我們前面講過,太極無論是陰是陽都是氣,其中沒有任何剛物。陰陽二氣靜合之後,則成為太極一氣。所以太極也是氣,因此才有太極一氣之稱。所以太極拳是鬆柔氣化之拳。真正的太極拳要追求像氣一樣柔。

當全身練到極鬆極柔之後,頭部身體和雙手雙腳在用技時會全部鬆透。當頭部身體和雙手雙腳全部鬆透時,這時候身形的變動會像氣一樣輕,身體的重力,就會完全集中沈墜到身體的中心。這個中心,就是在我們肚臍下方腹內,俗稱的丹田部位。這樣身體的重心就會更集中,重心就不會在用技時散亂搖晃,造成身體歪斜而失重,這就是拳論所講的「氣沈丹田,不偏不倚」。

為什麼王宗岳太極拳要「氣沈丹田」?也就是為什麼王宗岳太極拳,重心要放在人體中心的腰腹丹田,而不是像一般太極拳,要求是放在腳底湧泉呢?

因為,王宗岳太極拳,不是像別家太極拳那樣,以湧泉發勁來攻守的。王宗岳太極拳,是屬於懸吊系統的太極拳。這種懸吊系統太極拳的用技方式,是用全身之氣來鼓盪而攻擊的。其勁道的主要來源,是來自身體的鼓盪,並不是來自腳底上傳的勁力。

王宗岳太極拳,是主講身形流動性的平衡;不像一般太極拳那樣,主講站定性的平衡。王宗岳太極拳攻守時,人就好像在空中飛翔而後撲擊的鷹一般地攻擊,或者像鱷魚一樣將獵物拖下水中,不停翻滾一般的攻擊。這種流動性的平衡,不是藉著腳穩固站立來平衡,而是以人體的中心,腰部丹田為重心,不斷鼓盪攻守,以達成全身的平衡。

所以,所謂:「偏倚」,就是身體失去重心的現像。「偏就是倚,倚就是偏」,偏倚就是不正。重心歪離敵人叫「偏」,重心歪向人就叫作「倚」。

所謂「不偏不倚」,就是「重心不歪離敵人,重心不歪向敵人」。也就是說,無論身形是伸、是屈、是俯、是仰,全身重心都以身體中心的丹田來維持平衡,不能有任何歪斜。因為重心歪斜,人就會傾倒。

當太極拳以大鬆大柔,「虛領頂勁」的懸吊方式運動,自然能夠「氣沈丹田」。所以千萬不可以用意念或呼吸去氣沈丹田,否則整個頭腦的意念就會集中於丹田,意念反而無法集中於對敵的攻守。這是太極拳的氣沈丹田,和氣功的氣沈丹田,完全不同的地方。學習者一定要注意,不可以混淆。

太極拳用技的「氣沈丹田」,是鬆柔技術,自然而然形成的。就像我們提起一個裝水八分滿的塑膠袋,由於袋子和水都是鬆柔的,提起時整袋水的重心自然下沈。所以,你只要專心的練鬆柔技,自能「氣沈丹田」。切不可因為過於在意「氣沈丹田」,而將意念專注於「氣沈丹田」,否則會倒果為因,變成練氣功而不是練太極拳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「引、落、合」時為吸氣,吸氣時為微收小腹,
「出」時為呼氣,呼氣時為微鼓小腹
太極拳練技和用技,都採「自然呼吸」
太極拳的「氣」,其實就是「武者鬆柔氣化之後的身形」
當全身鬆透之後,身體的重力,就會完全集中沈墜到身體的中心「丹田」
太極拳,是一種「懸吊式系統」,採用「流動性」的平衡
「不偏不倚」,就是「重心不歪離敵人,重心不歪向敵人」
當太極拳以大鬆大柔,「虛領頂勁」的懸吊方式運動,自然能夠「氣沈丹田」
就像,提起裝水八分滿的塑膠袋,整袋水的重心自然下沉

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

太極拳論第十九講:虛領頂勁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由於人的身體是有重力的,所以你站在磅稱上,可以稱出身體的重量。

但是太極拳可以藉著指掌領勁的缠法技術 ,以掌法引導身步。讓身體在招式流動運行時,藉著指掌的引導,形成強大的拖曳力、上升力以及推進力。我們身體的重力,因此就會被拖曳力、上升力以及推進力抵消。因而變得更輕更靈活,這就像飛機以拖曳力、上升力以及推進力,來抵消飛機的重力,而飛上天空一樣。

很多人不明白,古代內家為什麼動不動就愛講「動如羽」。那是因為真正內家的用技,是採取「指掌領勁」 的懸吊式作戰方式。這種懸吊式作戰方式的原理,和飛鳥由地面往天上飛的飛行原理完全一樣。

很多人不懂,指掌領勁的缠法技術,所以無法了解「行如蛇,動如羽」的技術理論。所以像內家「行如蛇,動如羽」的技術,在他們的眼中,就成了可笑的誇大形容。

古人冶金煉丹講「飛升」,不懂的人就字面罵他們講,要飛天要升天是騙術 。卻不知道飛升,只是用化學「昇華法」,來提煉化學物質的技術用語,毫無欺騙之處。

古代內家講「行如蛇,動如羽」。不懂內家的人,就字面罵內家,能像蛇般行動,能像鳥般飛翔是騙術。卻不知道這只是內家用技原理的說明術語,也毫無誇大的意思。古人雖然不懂現代事物,但在某些領域上的成就,未必處處不如今人。所以在自己還沒有深究事理之前,隨口辱罵古人,往往只會顯露自己學識的不足,也會斷了自己承先啟後的因緣,這就是後人不能不小心的。

「虛」,就是空,就是無。
「領」,就是統領,引導。
「頂」,就是上,最上面就是頂。「頂」,就是王完岳祖師「十三勢行工歌訣」中 :「滿身輕利頂頭懸」的「頂頭」。

「虛領頂勁」是講太極拳是用空虛如無物,來引領全身之勁的頂端。以產生拖曳力、上升力、推進力等種種力量。以減低身體重力對運動的遲滯,讓身形能更輕靈多變。

所謂的「頂頭」就是上頭、上面的意思。很多人把「頂頭」誤解為「頭頂」,說成是頭的上面。於是,藉此要求打太極拳要頭正身直,頭身似牌位,這是嚴重錯誤的。這個錯誤會造成拳架不能摔人,因為摔人時身體一定要彎曲,所以要求頭和身體直立似牌位,會使拳架不利於摔人,所以絕對是錯的。但是也有一些太極拳,打拳架和講理論時要求身形正直,但是用技摔跌時卻又可以彎曲身形。這種理論和實用矛盾的拳技,如果真的很能打,就自有們他本身對自我矛盾的容忍性,和調整自我矛盾的能力。所以我們外人,是不必要、也不能、更不應該去否認他們的成就。

但是王宗岳太極拳,是「論用一體」不能矛盾的武術,所以我們的理論和技術必須是一體不悖的。以人的身體結構而言,用技時如果身形直立我們的頭部就是頂頭;如果是彎腰朝下,我們的背部就是頂頭。如果頂頭能夠虛領,身形結構就有表面張力,不會坍塌;如果頂頭不能虛領,身形結構就會塌陷。所以虛領頂勁,可以保持身形的結構表面張力,不至於坍塌。

以戰技而言,太極一氣流動用技,無論攻守都是以「手法」為先導。所以手和指掌就是太極拳,身形步法的頂頭。這種以掌法來虛領頂勁的技術,會形成一種極為特殊的懸吊系統作戰方式。所以古內家講「西山懸磬」,王宗岳祖師講「頂頭懸」,這兩個「懸」字,都是講懸吊系統的作戰方式,並不是單純地指身形結構的虛領頂勁,這點是大家千萬要注意的。否則太極拳的虛領頂勁,就和其他拳術講的頭容正直,沒有什麼不同了。

所以從內家到王宗岳太極拳,都一貫是維持懸吊系統的作戰方式。這是內家的基本精神,從內家到太極拳,都沒有變,也不能變 ,變了就不像內家。

和懸吊系統作戰方式相反的,是千斤頂系統作戰方式。懸吊系統作戰方式,像是用線懸吊的傀儡戲,從上面來操控戲偶。而千斤頂系統作戰方式,則是像布袋戲從底下來操控戲偶。所以懸吊系統作戰方式,像吊繩的傀儡戲,講究上面的懸吊技術。千斤頂系統作戰方式,像手在下方支撐的布袋戲,講究的是下面的支撐技術。

武術懸吊系統作戰方式,注重以掌法操控身步;千斤頂系統作戰方式,注重腳底操控身手。這兩種技術完全不同,有如天壤之別。若不知道其中差異,就完全不能了解古內家的用技和外家的差異。

現在全世界太極拳,所用的幾乎全都是布袋戲的千斤頂技術,全都是以湧泉法為主。根據當前各家前輩出版的太極拳著作,以及各家過去所發表的資料文獻來看,全世界太極拳目前只有宗岳門,是採用懸吊技術,並以指領法為宗。

所以宗岳門太極拳的練法和用法,才會和當前各家太極拳完全不同。頂勁即是頂頭、頭上、上面的上升力、拖曳力、推進力。

虛領頂勁,就是要以虛空如無物一般,來領導操控頂頭上面的,上升力、拖曳力、推進力。使身體上下、前後、左右的變動,都能靈活自如。像直昇機般,能升、能降、能進、能退。

為什麼頂勁要虛領?

那是因為太極拳懸吊系統的上方手臂,一定要虛空如無物。這樣才夠像繩索般柔軟,或像鐵鍊般能折疊,這樣底下被懸吊的身步才能自由活動。如果懸吊系統上面,是用剛硬的鐵條來懸吊,那底下就完全不能動了。很多人應敵時,身體僵硬不靈活,總以為是身形沒練好,卻不知道這是手部僵硬所造成,因為僵硬的手會讓身體更難變動!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「指掌領勁」 的懸吊式作戰方式,和飛鳥升天的技術原理相同,故「動如羽」
「虛領頂勁」是用空虛如無物,來引領全身之勁的頂端。以產生拖曳力、上升力、推進力等種種力量。以減低身體重力對運動的遲滯,讓身形能更輕靈多變
「頂頭」,從身形而言,是身形結構的最上頭
「頂頭」,從戰技而言,指掌就是身步的頂頭
懸吊系統如傀儡戲;千斤頂系統如布袋戲
太極拳懸吊系統的上方手臂,一定要虛空如無物,身步才能自由活動
身體僵硬不靈活,不是身形沒練好,是手部僵硬所造成

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

太極拳論第二十講:忽隱忽現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練太極拳,手僵硬的情形很多。自己練技時手是硬的,這是程度最差的。沾粘到敵人時手出現硬,被人撥動時手出現硬,走化時手出現硬,反沾別人時手出現硬,被人拿住時手出現硬,拿人施技時手出現硬。這些都是沒有虛領頂勁,都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,也都練不出真正太極拳。

以「懸磬」來說,用柔軟吊繩將玉石做成做的磬,懸吊起來,這時整個磬的重心下沈,即如「氣沈丹田」。但是因為懸吊的上升力抵消了重力,所以被懸吊的磬,會變的很輕,只要微風便能吹動它。就像一口大鐘置於地上,重力加上磨擦力我們很難推動。但用繩索懸吊起來之後,雖然重力向下沈,但被繩索的上升力抵消了,所以我們往往能輕易推動這個大鐘。這就是懸吊系統作戰方式,移動身形會比較快,而且靈活的原因。

一個上下都硬的東西,像一個裝水的保特瓶。我們輕推它瓶口,它連瓶底都會被我們掀翻。因為他上下堅硬,一處被推動全身都動,一推瓶口重心不穩全瓶傾倒。但是如果是一個大塑膠袋裝水,我們往它袋口推,它袋口輕移,下面整體卻動都不動。因為袋中之水的特性,就是頂頭虛領、重心下沈,所以我們動它不易。

太極拳就像這樣,所以上有「虛」字,下有「沈」字。這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的「虛領頂勁,氣沈丹田」。能夠「虛領頂勁,氣沈丹田」,全身就能夠以懸吊方式進行作戰,重心就能夠不偏不倚,保持動態中的穩定。全身也都能像氣或像水一樣,安然舒展自然流動,這樣就能完全做到太極拳說的「忽隱忽現」。

這是因為,當我們利用虛領頂勁的懸吊技術之後,移動變化會變得很輕、很靈、流動很快。這樣輕靈流動的太極拳,就像氣或像水一樣,如果你去推氣,被推的氣也不會擋你,它在你手的前方就忽然隱去不見了;當你的手停下來,這氣又集中過來,它在你手的前方又忽然顯現了。你去推水,被推的水跑走不見了,它忽然隱了,你不去推它,它又集中過來,它又忽然現了。這就是太極拳能夠忽隱忽現的原理,因為太極拳是追求鬆柔氣化的拳,才會有這種技術的呈現。

各位從我的講解中,慢慢可以發現,王宗岳祖師在太極拳論中,所用的每一個字,所講的每一句話,都是有技術意義的。太極拳論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,都是實實在在地,在說明太極拳各種技術原理的。太極拳論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,都不是隨隨便便寫下去的。

就因為祖師拳論的用字精鍊,所以我將拳論中的文字,一字一句釋放出來時,才會有這麼豐富,這麼精闢,這麼令人讚嘆的內容可以說明。絕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學問好,絕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口才好,才能口若懸河,講得天花亂墜。實在是因為王宗岳祖師的文字中,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原理,精深的奧義,即使我費盡唇舌,也無法一次就講得圓全通透,讓大家一目了然啊!

可惜這些文字,對於那些不通拳理的人來說,卻是一種痛苦的折磨。 因為他們只能見到文字外表,根本進不了文字裡面的技術原理,因為他們完全是有看沒有懂啊!所以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,對他們來講是毫無意義的。所以他們才會覺得,王宗岳祖師,誠誠懇懇寫給後人看的拳論,都是誇大的話,都是自吹自擂,把太極拳吹噓到很偉大的形容詞。所以他們才會看輕王宗岳祖師,以為王宗岳祖師,只不過是他們眼中的平凡人,所以他們才會叫人不要讀太極拳論。

其實,王宗岳祖師是用盡心思,將他一生所學的武術精髓,用這些再三推敲的精煉文字,來詳實紀錄太極拳的技術原理,好讓有緣的後人,能夠繼承他的武學。可惜過去武者大多學養不足,只會望文生義,郢書燕說,根本無法參透拳論文字背後的技術。王宗岳太極拳,才會一直塵封在文字之中,不被今人理解,甚至還被今人誤會,這是非常遺憾也非常可惜的啊!

我們今天發願作為王宗岳祖師的繼承者,一定要好好用心研究太極拳論,要用現代人能聽得懂的話來解說,讓他們能夠明白拳論的義理。這樣我們才能不負先人,無愧後人,為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,擔負起承先啟後的責任啊!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虛領頂勁,如西山懸磬,如塑膠袋裝水
上虛下沉,即虛領頂勁氣沉丹田
忽隱忽現,如同氣和水一樣,去推而隱去不見,不去推又集中過來顯現
太極拳論,一字一句,全都是實實在在的技術
用心研究太極拳論,承先啟後,發揚王宗岳太極拳

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

太極拳論第二十一講:空間技術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我為各位講解了,「虛領頂勁,氣沈丹田;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」的太極拳懸吊技術。

接下來,我要為各位講解下一段,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,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,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」

這段話裡的「杳」,就是日落到樹木下方,四面晦暗不清了。所以「杳」就是「冥」,冥就是幽隱,也就是隱遁無蹤。古人講杳如黃鶴,就是說像黃鶴那樣飛走了,隱遁無蹤了。「彌」就是益,就是更加的意思。「促」就是迫,就是近,就是迫近逼近的意思。

這段話的整個翻譯是說:
當敵人向我的左邊施加重力的時候,我身體的左邊就會虛空不見了,他的力量會完全無法施加在我的身體左邊。
當敵人向我的右邊施加重力的時候,我身體的右邊就會隱遁無蹤了,他的力量會完全無法施加在我身體的右邊。
當敵人向上仰攻我的時候,我受攻之處會翻升得越來越高,升高到讓他無法觸及。
當敵人向下俯攻我的時候,我受攻之處會向下墜得更低更深,低到讓他無法下探。
當敵人向前來進攻我的時候,他會感覺他和我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長,長到令他觸之不著。
當敵人想要後退離開我的時候,他會感覺到他和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,逼近到令他退身不了。

王宗岳祖師太極拳論,左右上下前後的技術,統括了太極拳走粘的全部基本功法。加果加上戳砸兩個內家通用的直拳,和基本踢法,就是全部太極拳可摔、可打、可拿、可踢的基本功夫了。現在我們己經從內家承傳中,將太極拳論所講的這些技術,從各種拳架和功法中搜集整理出來,並且用於教學,相信從此以後大家對這些技術將不再陌生。

所謂: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」的技術,即是像雲手,摟膝拗步之類的環技勢架。功法上是以「推拖帶領」這四個掌法的「斜角主動攻擊技術」,以及這四個掌法的「斜角被動受擊技術」,來進行太極拳向左向右繞圈的圓形攻守。

所謂:「仰之則彌高」的技術,即是像玉女穿梭之類的勢架。功法上是以「上翻肘引落合出」的技術為代表,加上正掌、反掌、俯掌等幾種掌法的垂直,以及斜線的引落合出技術,引進敵人。讓敵人的力量,往上越攻越高,直到完全失重落空而敗形。

所謂:「俯之則彌深」的技術,即是下勢之類的勢架。功法上是以「下壓肘引落合出」的技術為代表,引進敵人。讓敵人的力量,往下越攻越低,直到完全失重落空而敗形。

所謂:「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」的技術,即是搬攔捶之類的勢架。功法上是以「反身大缠、反身小缠」,拉長前後的功擊線。讓敵人進攻時,因為越進越長,因而失重落空;讓敵人後退時因為越退越促,因而局限受制。

王宗岳太極拳的左右上下前後,是一種利用方位來製造空間的技術。這種空間技術,是太極拳模擬宇宙空間的,左右上下前後而來,太極拳由於符合太極宇宙空間的真理,因而能夠獲得更強大的威力。

老子說「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,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之根。」大意是說,無極之道所形成的第一個根基法則,就是「谷」這個「空間法則」。這個谷的空間法則就是靈變不死的,「神」就是靈變。空間法則因為能生出天地萬物,所以是能生的母體。這個能生的母體,所孕育的法門,就是天地的根基母法。

由於春秋時代沒有使用空間這個科學名詞,所以老子說的「谷」就是現在我們說的「空間」。太極太一的體性就是空間,空間是形成天地宇宙的根基母法,空間裡面可以生出很多東西。所以太極太一,可以生出二,生出三,生出萬物。「空間」生出來的東西,當然包含了最重要的「時間」,所以是先有空間之後才有時間。

老子說:「綿綿呵呵!若存」,就是說空間生出了綿長的時間,因此空間在時間上永生不死,空間也必先於時間。

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學說裡,引用了老子的空間法則,作為太極拳用技的法則。由於老子認為空間是宇宙的根基母法,空間能夠生出時間,所以空間先於時間。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掌控空間,就能夠掌控時間,能夠控制空間,就能換取時間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「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」,推托帶領,主動和被動環技
「仰之則彌高」,上翻肘引落合出,直線、斜線引落合出
「俯之則彌深」,「下壓肘引落合出」,下段引落合出
「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」,「反身大纏,反身小纏」
太極拳,利用「方位」來製造空間
谷就是空間,空間必先於時間
掌握空間,就能掌握時間(廣義相對論!)

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

太極拳論第二十二講:空間折疊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因為空間能生能養,所以是老子哲學,非常重要的主張。王宗岳祖師繼承了這個哲學,並且運用於太極拳之中。所以,太極拳是空間優先於時間的武術。所以王宗岳祖師太極拳論,後面講:「快何能為?」並不是否定速度的重要。而是說,我們只要能夠掌控空間,就能縮短時間。

所以,太極拳中,利用自身速度之快來縮短時間,並不是最重要的。因為,這自身之快,有每個人自身條件的限制。很難藉練習而有重大突破,甚至會越老越慢。所以太極拳論,從「左重則左虛」到「退之則愈促」,這整段話就是告訴我們,太極拳要如何利用空間的方位,來製造像太極那樣,至高無上、至大無外的無限大、無窮盡空間,來進行作戰,以換取時間。

前面說過,太極空間哲學,是源於老子「谷」的空間哲學。它標示者,宇宙的存在,是空間第一,時間第二。是先有空間,後有時間。所以,誰能控制空間,就能控制時間。所以,宗岳門講「平行疊臂」的技術,就是講折疊空間的技術。

王宗岳太極拳,用懸吊技術,就能輕易地把敵我之間的空間折疊起來。拉近空間中ab的兩點距離,然後我們就能夠,很快地從ab兩點間往返。這樣,我們就能輕易地讓攻守的速度變快。

現在科學家講宇宙旅行,要搭太空船,從宇宙遙遠的a點飛到b點。如果太空船,直直飛過去。再快的太空船,也要飛好幾光年才能到。但是,如果能夠把相隔的空間,像一張紙那樣折疊起來,就能拉近a點到b點的距離,同樣快的太空船,直接穿過折疊區就到了。那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,往返的速度反而快了好幾光年。所以,太空船飛行快慢的問題,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。像這樣折疊空間的太空旅行,人類只停留在理論上,目前還做不到。但是折疊空間來作戰的技術,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,卻已經率先做到了。

王宗岳太極拳,除了折疊空間之外。諸如以開展技術,拉大敵我空間。或以放鬆蓄縮自己,來擴大既定空間。或在放鬆蓄縮中,展開自身體內空間等等,都是空間技術的運用。

一般武術和一般太極拳,都是以ab的兩點間直線,為最近距離。所以他們必須用快速、高速來通行空間中,ab的兩點距離,以縮短時間。所以,他們必須把自身速度的快擺第一,主張自身速度的快才是快。因此,他們認為自身速度的快,是自身速度慢破不了的。

王宗岳太極拳,則是利用指掌領勁的懸吊技術,來折疊空間。把ab的兩點空間,折疊在一起。因此,ab的兩點距離縮短了。所以,往返的速度反而更快。這就是太極拳能夠,後發先至的道理。

除了宗岳門之外,王宗岳祖師的空間技術,過去在歷史上,只有追隨王宗岳祖師的武禹襄大師,一個人會用。所以只有他才能夠說出「往復須有折疊,進退須有轉換」的精妙心法。可惜,武禹襄大師雖然已經能用。但在他還沒有完全破解,並且寫出王宗岳祖師的空間理論之前,就過世了。因此,無法將王宗岳祖師的空間理論,解說給後人明白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。

空間的折疊,一定要用指掌「虛領頂勁」的頂頭懸的懸吊技術,才能夠達成。如果用當前太極拳,全面主張的湧泉法,就做不到。因為,湧泉法把重點放在步法上。步法是要走在地面上的,地面地板上的空間是硬的,地面地板上的空間距離,是固定的無法折疊。所以湧泉法,步為先的太極拳,必須用步走完地面上全部的固定空間,才能從a點到b點。所以,絕對無法使用空間折疊技術來縮短時間。他們只能用自身之快,來縮短時間。

從這一點來看,我們就不難明白,為什麼宗岳門之外的太極拳,全部都異口同聲排斥,王宗岳祖師的「快何能為?」因為,那些太極拳,全都主張步為先的湧泉法,根本不能運用空間折疊技術。所以說,凡是用外門的太極拳套路和套路用法,去看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,那是永遠都會看不懂的。

要明白王宗岳祖師的空間理論,要學習「指掌領勁」的懸吊技術才能真正明白啊!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太極拳是空間優於時間的武術
掌控空間就能縮短時間,所以說「快何能為?」
平行疊臂,就是折疊空間的技術
以宇宙旅行,來比喻折疊空間
武禹襄大師:「往復須有折疊,進退須有轉換」
一定要運用指掌「虛領頂勁」的懸吊技術,才能折疊空間

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

太極拳論第二十三講:一羽不加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前面,我為各位了講解王宗岳太極拳,空間先於時間的空間技術之後。現在我要為各位講解: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,的太極拳人體工學。

周禮考工記:「羽者。」註:鳥屬也。所以這裡的羽就是鳥,一羽就是一隻鳥。句中「一羽」對「蠅蟲」。從對仗來說,是小的有翅生物,對小的有翅生物。所以一羽應當解為,一隻小鳥。一般人將一羽解為一根羽毛,並不恰當。因為,羽毛並沒有自身飛行的能力。用來比喻太極拳的懸吊技術,也並不適合。用於重量能夠不落於物體的沾粘解說也不合適。

王宗岳太極拳,在走粘用技時,是連像小鳥的重量,都不能加諸在敵人身上。也不能讓敵人像一隻蠅蟲的重量,落實在自己身上。這叫: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。

太極拳使用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的技術,就會出現別人無法偵知我的動向,我卻能夠偵知別人動向的能力。這叫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。

概念上,小鳥和蠅蟲的揮動翅膀,在空中飛翔時。即使他們的腳沾粘在我們的手上,牠們的重量也是不會落在我們手上的。所以牠們落在我們手上的重量都是零,並不會因為牠們身體體積大小的不同,而會有沾粘重量的不同。體積大小不同,其粘著度相同的道理。就是在告訴我們,人的體積和重量,雖然比小鳥和蠅蟲大,但是當人把手臂當成翅膀帶動身形,而動如羽之時。也同樣能夠作到,一隻小鳥或一隻蠅蟲,那樣輕到幾近於零的粘著度。

所以說,太極拳走粘時,不能以一隻飛翔小鳥的重力,加在敵人身上。也不能讓飛翔蠅蟲的重量,加諸在自己身上。把力量加在別人身上就是「頂」,讓力量落在自己身上也是「頂」。有頂就不是粘著,有頂就不能融合,就不是太極拳。

太極拳走粘時,必須隨保持手上粘著的重量,都在幾近零的狀態。所以太極拳走粘時,不能用任何力量去施展技術。所以太極拳走粘時,只能在「無力」狀態下,順人而動,絕不能用微力去牽動別人。只要走粘能夠允許出現,絲毫微力的太極拳,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

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,正是王宗岳祖師,嚴格地宣誓著,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,以及和其他內外家武術的分界底線。所以王宗岳太極拳,不得隨意牽引別人,或撥動別人。別人手上剛硬有力,我牽引不了他分毫。別人手上大鬆大柔,我也同樣要撥不動他分毫。

如果別人的手,鬆鬆柔柔像空中游絲,我一粘就將他四面八方牽動,這種太極拳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如果別人像一頭牛,你藉著牽牛鼻上面繩索的四兩重,來牽動這頭牛,這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如果別人攻來,你用圓形的離心力,去掤開對方,這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

所以不管你用什麼動作,只要走粘時用了力。這種力無論以什麼內勁的名目出現,都是錯的。這是王宗岳太極拳的要求,不按這個要求,練的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。

王宗岳太極拳的「牽動四兩拔千斤」,不是其他武術用四兩之力,來拔動別人千斤之重的技術。而是說:「如果你牽動了別人的四兩之重,別人就能順著這個牽動之勢,拔毀你的千斤之重。如果別人牽動我的四兩之重,我同樣也能順著這個牽動之勢,拔毀他的千斤之重。」

所以說,王宗岳太極拳用技時,牽動是一種錯誤。很多太極拳名師,教弟子用掤勁用捋勁,像牽牛鼻上的繩牽一樣,去牽動別人。這在王宗岳太極拳裡面,是絕對不允許的。

牽動四兩拔千斤,就是說,一但你牽動了別人四兩之力。就會被別人順勢,破了自己的千斤之力。所以說,別人的手就算是鬆柔無力的,你也不能牽動他,因為那是鬆柔的陷阱。你去牽動他的手,他就有本事順勢破你的千斤力。如果沒有這個本事,他就不是太極拳。

王宗岳太極拳,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,是以人體武術工學為基礎而講的。人體武術工學是很奧妙的。但你站著用力去撥別人的手時,如果完全撥得動對方的手,那一剎那間,你的身體一定是靜止的。你馬上就試試看,你現在就站起來試著撥動你的桌上的文具。你看,當文具被你的手撥動時,那一剎那間,你的身體和雙腳,是不是在原地靜止不動的。你只要一試,馬上就可以得出: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這個結論。

這個結論就是宗岳門,人體武術工學的第一原理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一「羽」就是一隻鳥
走粘用技時,是連像小鳥的重量,都不能加諸在敵人身上
也不能讓敵人像一隻蠅蟲的重量,落實在自己身上
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,就是「無力技術」
「牽動四兩拔千斤」是指:
如果別人牽動我的四兩之重,我同樣也能順著這個牽動之勢,拔毀他的千斤之重
人體武術工學的第一原理:
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

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

太極拳論第二十四講:武術工學


講者:葉金山宗長
文字稿整理者:彭啟豪館長

你現在離開座位,用力去扭轉家裡堅固的牆角看看,你用各種角度用力扭轉牆角,卻扭不動。你越用力扭轉的時候,你的身體和雙腳,是不是扭動的越厲害。你這時候你馬上就可以得出: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這個結論。這個結論,就是宗岳門,人體武術工學的第二原理。

雞在地上走路時,只動雙腳不動翅膀;雁在天上飛時,則只動翅膀不動雙腳。所以禽鳥行動時,不是以腳動為主導,就是以翅動為主導。因為,這樣才可以作出,全身整體性的穩定平衡運動。禽鳥只有在掙扎時,會雙腳和雙翅上下同時亂動。所以,手和腳上下分開來而動,就是亂動。

所以最優異而完美的武術運動,要不是從湧泉來領,就是從指掌來領。以此維持上下完整一氣,絕沒有手腳上下同時領的。因為手腳上下分開而領,身形運動往往會上下各走各的。全身之勁,就會像掙扎的禽鳥一般,散亂無章。

譬如,你的手一邊用大力去牽動別人,你又一邊同時移動身步。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方法很討巧,能牽又能走。卻沒有想到,在作這個動作時,上面的手搖晃,身步的基座也在搖晃。它首先違反了: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,這個原理。所以,手上牽動別人的威力,根本無法完全發揮出來。

它的邊牽邊走,又同時違反了: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,這個原理。所以,身步自然而然,完美運動,也根本無法完全發揮出來。如此,手上和身步的威力,其實同時都降低了。這就是宗岳門人體武術工學的第三原理:「手牽步走兩頭動,上下就亂動」。

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停止」、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、「手牽步走兩頭動,上下就亂動」,是宗岳門武術運動人體工學的三大原則。

世界武術用技,若不是依第一個原則而動,就是依第二個原則而動,否則就是依第三個原則而動。不然,就是三個原則交錯並用。也就是說,所有武術用技招式,無論內家或外家,都一定會依這三個原則的其中一個原則而動,絕無例外的。這三個原則,主導著所有武術的用技。所有武術的用技,也必受這三大原則,交錯控制。進而形成不同的武術用技方式。各派武術家,也可以用這三大原則,來檢視修正自己的武術,好讓自己的武術,發揮到極致。

剛硬有力,剛柔並濟,以及湧泉法,步為先的武術,就是遵行第一個原則: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的武術。因為他們平日將身手練得很有力。他們的概念是,有力量就可以牽動別人。牽動別人也是一種技術,所以他們容許對別人用力拉、用力推、用力壓、用力撐。他們在施展這些有力技術的剎那,步和身就會自然而然地,逐漸由下而上鎖定關節不動,以增加出手時的威力。

最後這種武術,會越來越要求出手時,樁步穩固不動。好讓手上發出的各種勁力,更強更大。這就是受「手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這個原則所控制。所以這類武術,平日所練的技術,絕大多數都是身步原地不動,然後盡情揮動手臂,向上下左右,前後四面八方,以手部力量,撥動別人的戰技。

至於用到「手牽步走兩頭動,上下就亂動」的原則的人,大多數是對武術人體工學,沒有深刻的認識,也缺乏武術用技概念的人,或著是一些還沒有練成整勁的人。這種人不但用不出「有力」技術強大力量,也無法用出「無力」技術身步的靈活多變。兩邊都無法發揮出極限的能力,一生只能在平庸之路打轉,這是最不好的武術。

王宗岳太極拳,是完全遵循第二原則: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的武術。這種太極拳的特色,是以無力技術,來加快身步的變化。王宗岳太極拳論中,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、「鬆柔無力」、「四兩拔千斤非力勝」、「耄耋禦眾快何能為」、「偏沉運化」、「捨己從人」。這些觀念,全都是根據這個原則而發展。

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,這個原則的身步之動,不是自我意識的主動。而是因為自己的力量,完全牽不動對方,造成意氣的弱力,傳達到粘著點時,就過不去了。因此,自然反饋回自己身上,進而帶動身步的運動。

只是,王宗岳祖師把這個原則,發揮到極致。要求不管對方的力量有多大,當自身意氣的弱力,傳導到粘著點時,就自動認定自己絕無能力,牽動別人。於是在意氣傳導到黏著點前,將意氣反饋到自己身上,藉著體內導勁的技術,帶動自己身步的自動。

----------------
重點整理:

三大人體武術工學原則:
「手能牽得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要靜止」
「手牽不動別人,我的身步就會自動」
「手牽步走兩頭動,上下就亂動」
湧泉法依據第一原則
指領法依據第二原則
第二原則就是無力技術,
想像自己完全牽不動對方,造成意氣的弱力,
在傳達到黏著點時就過不去,自然將意氣反饋回自己身上,
再藉著體內導勁的技術,帶動自己身步的自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