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

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(階級神明)


教學的時候,學生常常會問一個問題?回家練拳的時候,不知道怎樣是最正確的?因為怕「犯錯」,所以就不太敢多練習了。

這樣類似的問題,發生在不同程度、不同年齡層的男女學生上。

我才發現到,台灣的學生(包含我自己),在標準答案的教育訓練下,真的很怕犯錯。在我們心中,學習一定要掌握一個正確的答案,才會覺得安心。

事實上,最好的狀態是不存在的,對我自己而言,每天都感覺還在不斷地進步中,忽覺今是而昨非。

練拳就是一種修行,每天都在去蕪存菁。在練習的過程中,不斷調整使角度更正確、指領更清楚、身體更鬆柔。這就好像在爬樓梯一樣,一階一階的前進。

再次強調,中國的學習重「工夫」,所以講究層次。每爬上新的一階,都是建立在舊的體感下,再往上提升。很多體感,不經過練習,是完全無法體會和提升的,就算說破千層紙也無濟於事。因為你沒有下「工夫」!

例如內家有所謂「翻筋轉骨」,即傳統武術「調筋、易筋」之術。經由鬆柔的方法,達成「翻肌肉、串關節、轉骨架、成新樁」。在老師的指導下,天天練習之後,身體才會養成需要的筋()線,達到脫胎換骨之效。

我們常說:「是太極拳煉我,而非我練太極拳」。這句話,一定要仔細參透。一般人,都是自己在練太極拳,用自己從老師學習來的觀念和方法,努力練自己心中的太極拳。非也,非也。

事實上,我們都是在體會太極拳「陰陽相濟」的道理,用太極拳理來煉我。學生和我,都是經由黏「著」純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的層次,一起在同個目標上努力。對我而言,我只是在這個階梯上,往上多爬了幾層,然後引領著有心學習太極拳的人,一同前進。

太極拳的層次,一開始是建立自己的結構(十三勢方位),接下來經由指領帶動全身結構(十三勢行功歌訣),接下來要用自己的整體結構合應別人的結構(融合、太極拳論),最後才是實際運用(打手歌訣)。由體而用,道技兼修。

因此,我的教學順序,一定從靜樁而動樁,由動樁而合樁;由大纏而小纏,由小纏而練至指尖纏(彈扣穿探)。舍己從人的另一層意思,就是順應敵人合樁才是太極拳。

平日就算只有自己練拳,都要時時刻刻,想像老師餵勁的情景。想像有一個人不斷從各個角度來推動自己,我們是不是時時刻刻都能順應這個新的角度和方向,翻肌肉、串關節、轉骨架、成新樁。拳架套路,其實就是在這個狀態下被發展出來的。

這就是太極拳為什麼要「慢」練的原因,學習內家拳的人,平日就算只有一個人練功,都要隨時進入兩個人對練的太極拳狀態。這就是以太極拳理「煉」我。

進入到這個層次之後,自己往前提升一天,另一個超越自己的人也往前提升一天。老師只是代替幫自己練功的那個人,提醒自己的要往哪個方向努力。最後還是要靠每天不斷地超越自己,才能階級神明。

入門引路須口授,功用無息法自修。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苟日鬆,又日鬆,日日鬆,則鬆矣。只有更鬆柔才能克制鬆柔,共勉之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