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

推鐘式心悟


第一次接觸「推鐘式發勁」至今,算一算也超過10個年頭!直到今天,才又有更深的體悟....

基本的認知,我們是用「湧泉催身體,身體催肘,肘催手」,結合肘樁、五弓大展樁、移身法,經由捲落法將對方發出。

在大纏系統的教學階段,我們的感覺,是必須先建立肘樁的力量,再由捲落法,將內勁從肘尖慢慢往手指尖發出。體感為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。

自己的體感建立之後,接下來就是要感受對方,關鍵在於學習「佔空間」。發勁的重點,根本就不在於將對方發出去,而是在於佔滿空間,與對方融合。

初學者常犯的錯誤,就是只想著將對方發出去,卻忘了王宗岳祖師爺說的「走黏」、「引落合出」。融合之後才能出,出不是「推出」,而是走黏。同時走同時黏,同時黏同時走。

要想像自己真的就像是水一般,假設對方是一堵牆。柔軟的水不是靠正面的衝擊力把牆擊倒(推),而是慢慢地從空隙侵入(走),無聲無息地將對方的地基掏空(黏)。待敵鬆動之時,自然不費吹灰之力,順勢黏出。

要完全做到走黏的重點,竟然還是指尖領!只有指領,全身的內勁才能完全放鬆地傳導而出。完全放鬆才能吞化,內勁的傳導即是拆點黏出。在無聲無息之中,自然達到「掀挫」,而不是自己主動掀挫。

指領出來的內勁,也完全不是為了推人,而是為了感受對方細微的變化。所以,自己的手要更輕、更柔,要徹底做到無力技術,完全不能推到對方、也完全不讓對方的力量壓到自己。此謂:「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」。進一步才能做到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,就是在描述這種無聲無息佔空間的感覺。

佔滿空間之後,有很多層次的好處。最重要還是為了要融合,兩個人就像是入榫一般,完全黏合在一起。所以彼動我也動,我動彼也動。這種感覺,用黏著來形容是最貼切了。
所以王宗岳祖師說的「懂勁」,絕不是為了要發勁,還是強調黏著純熟的融合,才能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

佔滿空間融合的同時,第二個要學習的是忍耐:「贏的時候忍是智慧」。當我們把空間佔滿的同時,要等待對方出現非常小的移動。這個移動,第一來自於我們佔空間的同時,使其地基鬆動。第二,我們的移動開始同步化,所以敵退而我進。這就是「退之則愈促」。

如果不等待這個鬆動或同步的瞬間,自己就隨便亂推,就一定會讓對方察覺。這就還是用自己的內勁去推人,而不是用融合的概念去黏人。

因此,在練習推鐘式的過程,一定要更放鬆,更專注,在指領的操作下,將意念完全放在沾點之上。唯有這樣,才能察覺到這種細微的變化。順敵而動,才是「捨己從人」。主動推人,則是「舍近求遠」。

我必須說這樣的體感,和原來的體感,真的只差毫釐。捨近求遠之時,只考慮到自己的內勁如何能發人。而等待融合和對方同步化之瞬間,才真正能做到捨己從人。最後練出來的結果差之千里。

這樣的推鐘式體會,花了十年才能跨過,也是各種基本功的累積才能有所突破。所有門內的鬆柔技術,也都在今天有了全新的認知。所以練習太極拳真的要有大鬆大柔的覺悟,從明勁、暗勁,繼續往化勁的氣化之路開始努力!

最後,精選宗長的推手之歌:
1. 關於推手 
2. 推手中的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