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

如何讀懂太極拳論?

王宗岳太極拳四論,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石,字字精妙。所有學習太極拳的人,無論初學者或習拳多年者,都必須時常熟讀,然後練入身體內。因為隨著自己的武藝精進,對於拳論的理解也會轉變。至於要如何檢核自己讀懂太極拳論?就是看著拳論的每個文字,是否能在腦中化為實際可以操作的戰技。千萬不要認為拳論寫的只是「意境」,拳論就是在描寫太極拳是如何摔打拿化踢的「學習方法」和「操作模式」的!

○、閱讀順序

拳論一共分為四篇,最重要的是第一篇「太極拳論」還有第三篇「太極拳十三勢」,兩者互為體用。以閱讀和練習的次第來說,要先讀懂第三篇「十三勢」之後,才能讀通第二篇「十三勢行功歌訣」和第四篇「打手歌」,最後才能完整體會第一篇「太極拳論」。

簡單來說,理解的順序其實是三-->二--->四-->一。先掌握八卦五行十三勢,身手步的定位。再懂得行功要訣,知道練功的方法。再來是如何應用核心四術實戰打手。最後合為太極,由平行術,萬法歸宗。這就是太極拳練用的次第。

本門太極拳特色,在於由宗長破解太極拳十三勢的奧祕,才能進一步解開太極拳甚至是所有內家武術的面紗。如果不能破解十三勢,要讀懂太極拳論,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至於,什麼是門內所謂的太極拳十三勢,請詳閱:太極拳--入門介紹


一、方位第一(第三論)

十三勢,可以說是太極拳的代名詞,是太極拳外形的展現。經過嚴格的定位,將我們身手步的規矩先定義出來。

太極拳的「十三勢」和形意拳的「外三合」,彼此可以互相結合,兩者都是在說明「身手步」的定位,但太極拳的講法更精準。重點為「採、挒、肘、靠」要打在斜角之上,這是內在的因,而外三合則是外在的「果」。因此太極拳是「斜角拳」而不是「中線拳」,這就是太極拳最大的特色。

這裡要強調,十三勢為十三體勢,而不是現代人自創的「十三式」。斜角拳在用技的時候,不僅自己會一直旋轉,也會帶動對方一直旋轉。使用摔技的時候,會將敵人在地上如陀螺般轉動。所以拳論裡才會形容,「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也」。

有關於形與勢的分析,請詳閱:太極拳和孫子兵法

二、練功方法(第二論)

分析完第三篇之後,我們來分析第二篇「十三勢行功歌訣」。這篇是要點出,如何練習太極拳呢?

我們可以發現,最重要的還是第一句話:十三總勢莫輕識。如果你搞不懂,無法掌握十三勢的身手步法定位,後面這些都不用提了。所以,我還是要強調「方位第一」,這是王宗岳祖師爺,不斷告誡的事情。

再者,則是要明白所謂「心與意合」,身體的姿勢要符合太極拳的定位。由頭到腳,分別為:「尾閭正中神貫頂、滿身輕利頂頭懸」、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、「刻刻留心在腰間、腹內鬆靜氣騰然」、「勢勢存心揆用意」。

一言以蔽之: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」。

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文字來描述這件事?因為太極拳隨時都必須具備鬆沉和虛領,而且是「由上領下」的「懸吊式系統」。

我們常常這樣比喻,太極拳的打擊模式,就好像用流星棰來攻擊別人。流星棰的繩子為虛領頂勁,而流星棰本身,就相當於氣沉丹田。

更精準的說,虛領頂勁,相當於指領式,以手指來帶動全身。但全身若是渙散的,則無法集中力量。所以必須靠氣沉丹田,將重心聚於丹田。此時,我們的雙手只是媒介,經由鼓盪的方式,結合全身所有力量來重擊對方。

接下來則是要明白所謂「意與氣合」。這裡要強調,所謂的「氣」,不是什麼氣功,而是全身要如「氣化」般完全鬆透,即「氣遍身軀不稍痴」、「腹內鬆靜氣騰然」、「滿身輕利頂頭懸」、「意氣君來骨肉臣」。

最後,當自身鬆沉和虛領的系統建立之後,則要加入應敵的狀態。關鍵在於,「以靜制動」、「舍己從人」。即「變轉虛實需留意」、「靜中觸動動猶靜,因敵變化是神奇」、「屈伸開合聽自由」。

總結十三勢行功歌訣的精神:「方位第一」、「懸吊系統」、「大鬆大柔」、「以靜制動」、「舍己從人」。

三、太極實戰(第四論)

太極拳究竟如何打人呢?這些文字被詳實地記錄在第四篇「打手歌」裡。

我在最近的文章,已經分析過。打手歌裡的每一句話,都可以對應到宗岳門太極拳的核心四術。核心四術不僅包含練習功法,更是太極拳的四大戰技「敷、蓋、對、吞」的呈現。

同樣地,「掤捋擠按需認真」,又再次強調十三勢方位的重要性。

其次,太極拳包含「牽動四兩拔千金」和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,兩大相反相成的技術。前者為主動從側面壓制,後者則為被動吞化反黏。

最後,再由「沾黏連隨不丟頂」,使用綑仙索般的敷鎖技巧。

四、合為太極(第一論)

最重要的一篇文章,也是最後才能了解圓全的,就是「太極拳論」。

太極拳論,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定位。我們可以這樣說,完全符合太極拳論用技的武術,才能稱為太極拳。

要讀懂太極拳論,要先掌握之前幾論所提到的重點,最後由這篇太極拳論來做總結。其中,最重要的一句話,在於「舍己從人」。

四篇太極拳論,都由這個核心思想所貫串!何以見得?我們可以從大量的被動語詞來分析:「隨」、「就」、「應」、「舍」、「從」、「因」、「聽」,字字句句都隱含舍己從人的思想。

進一步問,為何能「舍己從人」?則要看到整篇文章的文眼「著ㄓㄨㄛˊ」,由「著」熟而漸悟懂勁。太極拳的一切都由「黏著純熟」開始!

整篇太極拳論,他的預設狀態,完全是在「合擊」、「黏著」、「微觀」三個角度下,所寫下來的。

首先是合擊,也就是敵我雙方是互相接觸的。所謂「黏著」,不是單純指接觸,而是在「我順人背」的條件下,感受沾點如黏著劑,濕濕黏黏的觸感,而且不能頂抗丟離。所謂的微觀,則是用「陰陽」來描述「沾點」。

當陰陽彼此相濟融合之時,就會進入太極拳的狀態,這是屬於宗岳門「平行術」的訓練,也才是「懂勁」的開始,更是通往「階級神明」的唯一道路。所以核心四術,最後都由 「平行疊臂」的技術來完全統合。

這裡,我們終於可以明白。推手是為了訓練什麼呢?是為了訓練「黏著」,而不是要訓練把人家推出去,那樣很容易練成「雙重則滯」。

其次,太極拳的「懂勁」,仍然是指懂得「黏著」的感覺。之後,再由這種黏著之感,來修正自己所有的技術。

當我們完全和對手「融合」之後,就好像水蛭黏在對方的手上一樣,合為一體。自然,就可以「舍己從人」,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」。

很多人常會問到,太極拳究竟要打得快,還是要打得慢?我常回答,太極拳就像是練成一顆球,球不會問自己滾得快或滾得慢。而是當對方快的時候順應而快,對方慢的時候順應而慢。

五、蛇雀相爭,分合一體

讀完四篇太極拳論,會存在一個疑惑,甚至容易產生誤解。既然,整篇文章都是以「舍己從人」的被動技術為主,以合擊沾黏的技術為主。那是不是太極拳不能主動?太極拳沒有分擊?

其實,剛好相反。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,一定要由「鳥形被動技術」,「合擊」的狀態下訓練起。經由沾黏的感覺,修練自己的身手步法。再慢慢帶入「蛇形主動技術」和「分擊」技巧。而實戰的時候,往往是由分擊的狀態,主動的狀態下,開始施技的。

一般的太極拳,往往精於合擊、摔拿,認為這就是太極拳的全部。實際上,我們是經由合擊的模式,來訓練自己的流打、出拳、肘擊、膝貫、鞭腿、蹬腳等分擊技術。

所以實際運用的時候,太極拳必定是「蛇雀相爭,分合一體」。

六、總結

相信經過這樣的說明,你會對王宗岳太極拳論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
所謂的拳論,就是武者花一輩子心血,濃縮而成的「武林秘笈 」。而武林秘笈,現代其實人人可得。但「入門引路需口授」,寫字破萬言,也只有經由手把手的教學,才能將黏著的感覺,世世代代傳承下去。

只要能遇到好的老師,願意展示和教學鬆柔黏控的技術,都是很難得的緣份,這也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寶藏。既然對太極拳有興趣,一定要入寶山,滿載學成而歸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