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

2007/02/15 太極拳不用力的原理


2007/2/15 ()

今天下午練拳的時候,偶然領悟到一個重要的觀念,突然明白太極拳為何可以不用力的原理!由於最近練拳正好進入「漸悟懂勁」的階段,掌握內勁的運用,將會是太極拳功力高低的關鍵!因為今天練習時間很長,整合以前的所有戰技時,就想到這個觀念。興奮之情難以言喻,在那裡來回思考,久久不能自己,以下就整理今天的心得吧~~

首先,我要解釋一下所謂的「不用力」,並不是大家想像中,全身放鬆在那裡躺著不動的意思。武術裡說的不用力,是指不用「蠻力」。因此用「勁」來取代「力」,代表一種更有效的施力方式。這種有效的施力方式,會讓施技者覺得「毫不費力」,就是我說的「不用力」。幾乎所有的武術,都是用各種戰技來「發勁」。但太極拳的特色在於,所有的施技都是在大鬆大柔的狀態下達成的。因此,從外表看起來,非常的輕柔,完全不像其他拳術,看起來剛猛有力。但實際上,這種極鬆柔的施技,卻能產生很強的威力,這就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。所以我今天要說明的重點,就是太極拳如何在極鬆極柔,感覺「不用力」的狀態下,產生極大的破壞力。

其實,這可以用大家熟知的,「借力使力」的觀念來說明。但對我來說,這並不只是一個「概念」,而是一個確實能使用的「戰技」。實現這個戰技,可以用兩個方式來達成,一是「移位重組」,一是「因敵成體」。前者,是「借地之力」,主動讓自己身體調整成最有效的結構力。後者,是「順敵之力」,被動讓自己身體調整成最有效的結構力。這個最有效的結構力,就是形成三體式。出現三體式後的進攻和防守,都會變得非常輕鬆、容易,這就是我說的太極拳「不用力」的原理。因為所有的力,都是「借」用地上的反作用力,還有對方的力量,「節節貫串」後,讓自己身體重組成最有效的應敵型態,就能輕鬆反擊對手了。

接下來,我要仔細說明這兩個借力方式。但在這之前,一定要將「走黏」軌跡確實練入身體裡,並且明白內勁線的運作模式,才能真正看懂我在寫什麼!因為,懂得走黏的「引進、落空、合應、出擊」技術之後,才能夠在不用力(不頂不抗、大鬆大柔)的情形下完成化解和進攻的動作。懂得運用內勁線,才會將借來之力,使三體之勁匯流於一點,發出強大的內勁。

第一個是「移位重組」,我們主動借地之反作用力,移重心至一腳,同時,讓「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形於手指,發於脊骨」。第二個是「因敵成體」,被動順對方的力量,也是讓自己移重心至一腳,勁從另一腳根處傳上來,匯集於脊背處,此時形成三體式,接下來就能發勁了!

這裡,我要強調主動和被動的差異。通常當對方打過來,力量還沒和我們接觸時,我們會「主動」借地之力,使用「移位挫掀」的技術,準備應付敵人,這是分擊的狀態。當對方一和我們接手,也就是合擊的狀態,並且有力量打來時,我們再「被動」借對方之力,形成三體做攻守。但是如果在合擊的狀態下,對方沒有力量讓我們借,我們就會「主動」借地之力(小纏手),形成三體進行合擊或是分擊攻守。當然,在分擊情況下對方不動,也是可以「主動」借地之力打對方啦。總而言之,不論對方施不施力,我們都有辦法「借力使力」,在合擊或是分擊的狀態下防守或是攻擊對方,完全不用費自己的力量啊!

除了這些觀念外,我還想要說明我對太極拳從「極柔軟,然後能極堅剛」的感覺和看法。最近有一件事讓我很矛盾,就是雖然施技是大鬆大柔,但在練習內勁,還有發勁的時候,卻又感覺有些緊繃。但今天對內勁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時候,問題竟然就被解決了。因為所謂的「不用力」概念,自然是在大鬆大柔的情況下形成。太極拳在借力的時候,都是要極柔軟,才能形成極堅剛的樁形。這個極堅剛的樁形,雖然感覺有些緊,本質仍然是完全鬆柔。更明確點,應該說是完全鬆柔所形成的極堅剛。

 拳論謂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。就是在說明發勁的道理和性質。弓弦本來是極柔軟的(好像筋一樣),借用他人之力張起這個弓,感覺雖然緊綳,弦的本質仍然是柔軟。發勁的力量,就等於將這個張力(結構力)發出的意思相同,就能產生很大的破壞力。

再來,「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;運勁如百煉鋼,何堅不摧?」。其實也是說明同樣的道理。行氣,指的是運行極鬆柔的自己,形成三體結構發出後,就能有很強的力量。但氣的本質仍然是鬆柔,只是產生如同氣爆的攻擊一樣。

最後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「合」;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「開」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」則是在說明內勁線的運形模式。要注意的是,這裡的氣,不是氣功裡的氣,都是指「極鬆柔」的自己。太極拳會變成養生拳,甚至和玄妙之術扯上關係,有部分因素應該和許多人誤解武術的氣,為氣功的氣有很大的關係。這段話裡,「合便是收」的部分,就是三勁匯流的途徑。稱之為合或收,就是借用他力,形成三體之形。「開即是發」的部分,自然是指發勁的途徑。懂得「開合」(內勁線),或著說「引落合出」,或著說「蓄勁和發勁」,似乎都變成同樣一件事了。當然,這些都要在練入身體之後,才能有更進一步的體會囉。
~~  以上就是我今天練習的心得。呵~~ 在明白如何使用內勁線之後,或許又離「懂勁」又多一點點了吧^^  期待自己功力日益增進啦~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