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

2007/03/17 打破太極拳的迷思

聽到「太極拳」這三個字,對大部分人的印象來說,不外乎是養生拳,或是近乎神化的氣功等。這並不意外,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,對這種染上一絲神祕色彩的武術,也是充滿著這種想法。高中時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接觸後,主要的動機,是為了學會一種防身的武術。或許也是小時候玩武俠RPG的影響,總覺得練武就可以行俠仗義,有能力保護想保護的人吧 ^^

和大部分人一樣,我也是從一種拳架開始練起,就是一般外面常聽到的「三十七式」、「二十四式」、「四十二式」等。 慢慢地學會一套套拳架後,我也會開始懷疑,這些「鬆軟的招式」,難道真的有辦法防身嗎?沒錯,這種問題不只存在於沒有學過的人,對大部分學過的人,疑問反而更加存在著!

直到上大學後,拜了一位「明」師,得以窺視傳統內家武術風光,從前的疑惑才逐漸明朗化。深深覺得,對於一種曾經是極為優秀的技擊拳種,竟然落到彷彿老人們才去學,現代人為了養生才繼續存在的武術,感到惋惜和無奈。我開始思考,到底是什麼原因,讓太極拳或是其他的國術,給予大家這種刻板印象。而似乎遠不如「拳擊」、「摔角」、「跆拳道」、「空手道」、「柔道」、「合氣道」、「泰拳」,甚至是當今最可怕的「巴西柔術」,充滿強烈的技擊色彩。直到更深入的了解太極拳之後,我開始知道問題的源頭在哪裡。以下我分別提出大家常見的疑惑,並提出我個人的看法,希望有助於大家更能明白太極拳的真面貌。

1.     太極拳是氣功嗎?
太極拳是一種武術,而不是氣功!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武術和氣功的差別,練武就像是「跆拳道」、「合氣道」、「拳擊」等,學習各種應敵的戰技。武術追求的是一種操作「人體工學」的藝術,也就是如何運用技巧,在最省力的情況下,以小搏大。而氣功指的是一種運用「意念導引」,透過各種功法,慢慢讓身體磁場趨向均衡狀態,漸漸和宇宙能量達到「同頻共振」,使全身氣能通暢,然後達到養生的功效。簡單的原理大概是這樣,我沒有研究,所以也不是很清楚。

而大部分人,基本上根本分不出來太極拳和氣功有什麼差別,很多人還把太極拳當作氣功在練,以為練了太極拳就會發出什麼「神奇的氣」,把人家打倒在地上。但這完全都只是自己在「想像」,其實練過武的人都知道,所有違背「物理」的技術都是完全不存在的。這就是太極拳第一個常見的問題,造成這種情況有很多因素,以下會再深入探討。

2.     太極拳為何會變成養生「操」?
基本上這和第一點緊密相關,因為很多人都把太極拳當氣功在練,以為這樣就可以養生,久了就變成養生「操」。但這個問題其實還有歷史因素,也和太極拳的本質快流失和失傳有關。首先是歷史因素,一般所熟知的太極拳流派有所謂的「陳家」和「楊家」太極拳。「陳家」太極拳被認為是太極拳發展的源頭,源於河南的「陳家溝」,拳路走「剛柔並濟」。但真正將太極拳推廣於世界聞名的,卻是後來興起的「楊家」太極拳,拳路主要為鬆柔,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太極拳。

而這種鬆柔式的太極拳,其實是有技擊上的用途。但隨著槍火等兵器發明後,從前想發揚太極的師傅們,便把推廣重點轉向太極拳的身體保健功效上,希望有更多人來學。不過,後來戰技莫名的失傳,學太極拳的人愈來愈多,懂得真正內涵的人卻愈來愈少。武術技擊的本質逐漸消失,最後就只剩下養生的部分了。

3.     太極拳為什麼要鬆柔?
我剛才提到鬆柔式的太極拳,有技擊上的目的,這點或許是最多人無法「理解」的。一般人心目中的武術,就是追求「極大的破壞力」、「極快的速度」,這樣才可以把敵人打敗。然後,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武術,也都是傳達出這種模式,彷彿唯有像少林拳的剛猛,無堅不摧,唯快不破,才能把自己鍛練成最強的人。

而太極拳,完全是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武術的本質,反而假設自己是個「弱者」,全都是用「技巧」來應付敵人。因為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如人,所以用更好的技巧去取代。因為知道自己速度不如人,所以也用更好的技巧來取代。這個技巧是什麼?就是「鬆柔」!

所謂的「鬆柔」,不僅是身體的柔軟鬆柔,因為就算像體操選手那樣柔軟,他們也不會懂武術,而是指「鬆柔的戰技」。要我用三言兩語講出這些技術很困難,但我可以簡單說明這個概念。基本上,就是對方一拳打過來,如果和對方用力頂抗的話,就是「力大勝力小」。但是學太極拳的人知道自己「力不如人」,就選擇用技巧「鬆柔」化掉,完全不給對方產生施力點後,再找機會反擊,就能「以柔克剛」。所以,就算對方有再強的力量,就好像用拳頭打水甚至是空氣一樣,最後反而變成無用武之地。這就是太極拳為何要鬆柔的原因之一。

4.     太極拳如何作戰?
明白太極拳的鬆柔,不是站在那給別人打好玩後,就可以稍微談一下少為人知的太極拳作戰模式。任何一種武術,一定有明確的技擊方式,例如「跆拳道」擅長使用腿法,「拳擊」使用「雙拳」,合氣道、摔角使用「擒拿和摔技」。但如果我們提到太極拳,幾乎沒有人知道是怎樣「打人」吧?一個武術的興衰,其實從這點就可以明顯看得出來。就算稍微有練過的人,可能知道太極拳有所謂的「推手」,以為把對方「推出丈餘」,就是太極拳高手。實際上,推手不過是一種訓練方式,如果只會「推人家」,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技術,對方也不痛不癢的…XD

那麼真正的太極拳倒底是怎樣應敵的呢?剛才有提到「鬆柔的戰技」,所以是使用「鬆柔」來完成「摔打拿踢」等戰技。這也是太極拳厲害的地方,結合「摔跌、打擊、擒拿、踢擊」的綜合格鬥技。除此之外,一般武術以擊倒對方為目標,練太極拳的則以「制服」別人為目標。因此,太極拳很講究「貼身纏鬥」,這樣就可以「封鎖」住對方,讓對方的重拳和重踢無法有效發揮。然後常常會使用「鎖關節」的技術,破壞對手,或是讓對方放棄攻擊。這就是太極拳的原貌,不以單一技術應敵,而是運用全身所有可能的方式來制住敵人!

5.     太極拳最大的問題在哪?
努力的分析幾個大家常見的疑惑,最後還是要提一下這個問題。太極拳會形成今天的風貌,除了以上幾點,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於「教學上的困境」!武術界有一個說法,「太極十年不出門」,也就是練太極拳,至少得花個十年琢磨,才可能略有小成,出去才有辦法應付外面的敵人。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現代人哪來的那麼多時間練拳啊?而且,一個武術花十年還不見得練出個東西,那還不如不要練算了冏。

因此教學要好,我認為至少要有三點結合。第一是良好的老師,第二是這老師有好的教法,第三是學生要認真學。太極拳的傳承,最欠缺的就是第一和第二點。從前的確有很多厲害的老師傅,但他們不懂得把這些技術,整理成有效的學習模式,讓學生們能夠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」。隨著時代的改變,這項技術自然就會走向沒落或變質化。

有關於第三點,我相信每個願意想學武術的人,一定都是有心想要成為高手。這裡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事實,很多人都以為學太極拳的是想要養生,我們門派曾經做過一次廣大的問卷調查,最後發現到,大概有八成以上學拳的人,都是想要成為武術高手。但因為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指點,或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習效果不佳,慢慢地對太極拳的技擊能力失去信心,最後才認為只要能夠養生就好了!

但我知道我很幸運,有緣份和一位願意傾曩相授的好老師學習。在短短的一年半載,我自己也達到從前不曾想像過的境界。我終於明白到,「入門引路需口授」,古人智慧的結晶,實在是我們一輩子也想像不到的事物。我也知道,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我才能看得更遠的道理」。我很願意將我所學的一切和喜好者們分享,人生是否富有完全是看自己能為別人付出多少。看到近日的醫學女學生受辱的新聞,讓我深深的感嘆。真希望人人都能學會像這樣,不受身材、年齡、性別限制,又能開發人體本能的好武術。不但能保護自己,還能保護周遭的人,更不用怕這種拳會落入壞人之手。畢竟,要完全以「弱者」的角度來練習這個武術,才會有成功的機會。學完的同時,也完全放棄掉自己從前的執著了,因為拳理和人生的道理最後都是完全相同。

最後,我想做一個總結。每個人,知道自己的不足,就是智者;懂得面對自己的恐懼,就是勇者;只要能善於發揮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困難,就是結合智與勇的武者,這就是我對武術的態度。學拳對我來說從來就不只是學拳,而是學會面對生命的觀點。我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感到迷惑、害怕、甚至排斥。但任何事物只要願意多花點時間去了解,一定會發現和自己當初的想像不同的 ^^

P.S. 這一篇,是分享給所有對太極拳好奇的朋友們,大家如果還有任何疑問,我都很樂意回答喔 ^^
中國武術界紛紛擾擾,總是喜歡扯自己人後腿。卻不知道外國武術勢力的擴大,早就取代從前那種教學方式。因為,一個武術的興盛,絕對不是追求「個人之強」或是「各流派之強」。如同企業的經營模式般,追求的是良好的「管理」和「組織」

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

2007/02/15 太極拳不用力的原理


2007/2/15 ()

今天下午練拳的時候,偶然領悟到一個重要的觀念,突然明白太極拳為何可以不用力的原理!由於最近練拳正好進入「漸悟懂勁」的階段,掌握內勁的運用,將會是太極拳功力高低的關鍵!因為今天練習時間很長,整合以前的所有戰技時,就想到這個觀念。興奮之情難以言喻,在那裡來回思考,久久不能自己,以下就整理今天的心得吧~~

首先,我要解釋一下所謂的「不用力」,並不是大家想像中,全身放鬆在那裡躺著不動的意思。武術裡說的不用力,是指不用「蠻力」。因此用「勁」來取代「力」,代表一種更有效的施力方式。這種有效的施力方式,會讓施技者覺得「毫不費力」,就是我說的「不用力」。幾乎所有的武術,都是用各種戰技來「發勁」。但太極拳的特色在於,所有的施技都是在大鬆大柔的狀態下達成的。因此,從外表看起來,非常的輕柔,完全不像其他拳術,看起來剛猛有力。但實際上,這種極鬆柔的施技,卻能產生很強的威力,這就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。所以我今天要說明的重點,就是太極拳如何在極鬆極柔,感覺「不用力」的狀態下,產生極大的破壞力。

其實,這可以用大家熟知的,「借力使力」的觀念來說明。但對我來說,這並不只是一個「概念」,而是一個確實能使用的「戰技」。實現這個戰技,可以用兩個方式來達成,一是「移位重組」,一是「因敵成體」。前者,是「借地之力」,主動讓自己身體調整成最有效的結構力。後者,是「順敵之力」,被動讓自己身體調整成最有效的結構力。這個最有效的結構力,就是形成三體式。出現三體式後的進攻和防守,都會變得非常輕鬆、容易,這就是我說的太極拳「不用力」的原理。因為所有的力,都是「借」用地上的反作用力,還有對方的力量,「節節貫串」後,讓自己身體重組成最有效的應敵型態,就能輕鬆反擊對手了。

接下來,我要仔細說明這兩個借力方式。但在這之前,一定要將「走黏」軌跡確實練入身體裡,並且明白內勁線的運作模式,才能真正看懂我在寫什麼!因為,懂得走黏的「引進、落空、合應、出擊」技術之後,才能夠在不用力(不頂不抗、大鬆大柔)的情形下完成化解和進攻的動作。懂得運用內勁線,才會將借來之力,使三體之勁匯流於一點,發出強大的內勁。

第一個是「移位重組」,我們主動借地之反作用力,移重心至一腳,同時,讓「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形於手指,發於脊骨」。第二個是「因敵成體」,被動順對方的力量,也是讓自己移重心至一腳,勁從另一腳根處傳上來,匯集於脊背處,此時形成三體式,接下來就能發勁了!

這裡,我要強調主動和被動的差異。通常當對方打過來,力量還沒和我們接觸時,我們會「主動」借地之力,使用「移位挫掀」的技術,準備應付敵人,這是分擊的狀態。當對方一和我們接手,也就是合擊的狀態,並且有力量打來時,我們再「被動」借對方之力,形成三體做攻守。但是如果在合擊的狀態下,對方沒有力量讓我們借,我們就會「主動」借地之力(小纏手),形成三體進行合擊或是分擊攻守。當然,在分擊情況下對方不動,也是可以「主動」借地之力打對方啦。總而言之,不論對方施不施力,我們都有辦法「借力使力」,在合擊或是分擊的狀態下防守或是攻擊對方,完全不用費自己的力量啊!

除了這些觀念外,我還想要說明我對太極拳從「極柔軟,然後能極堅剛」的感覺和看法。最近有一件事讓我很矛盾,就是雖然施技是大鬆大柔,但在練習內勁,還有發勁的時候,卻又感覺有些緊繃。但今天對內勁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時候,問題竟然就被解決了。因為所謂的「不用力」概念,自然是在大鬆大柔的情況下形成。太極拳在借力的時候,都是要極柔軟,才能形成極堅剛的樁形。這個極堅剛的樁形,雖然感覺有些緊,本質仍然是完全鬆柔。更明確點,應該說是完全鬆柔所形成的極堅剛。

 拳論謂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。就是在說明發勁的道理和性質。弓弦本來是極柔軟的(好像筋一樣),借用他人之力張起這個弓,感覺雖然緊綳,弦的本質仍然是柔軟。發勁的力量,就等於將這個張力(結構力)發出的意思相同,就能產生很大的破壞力。

再來,「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;運勁如百煉鋼,何堅不摧?」。其實也是說明同樣的道理。行氣,指的是運行極鬆柔的自己,形成三體結構發出後,就能有很強的力量。但氣的本質仍然是鬆柔,只是產生如同氣爆的攻擊一樣。

最後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「合」;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「開」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」則是在說明內勁線的運形模式。要注意的是,這裡的氣,不是氣功裡的氣,都是指「極鬆柔」的自己。太極拳會變成養生拳,甚至和玄妙之術扯上關係,有部分因素應該和許多人誤解武術的氣,為氣功的氣有很大的關係。這段話裡,「合便是收」的部分,就是三勁匯流的途徑。稱之為合或收,就是借用他力,形成三體之形。「開即是發」的部分,自然是指發勁的途徑。懂得「開合」(內勁線),或著說「引落合出」,或著說「蓄勁和發勁」,似乎都變成同樣一件事了。當然,這些都要在練入身體之後,才能有更進一步的體會囉。
~~  以上就是我今天練習的心得。呵~~ 在明白如何使用內勁線之後,或許又離「懂勁」又多一點點了吧^^  期待自己功力日益增進啦~~~